景區景點建設情況調查思考

時間:2022-10-22 03:11:00

導語:景區景點建設情況調查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景區景點建設情況調查思考

為了給制定沈陽旅游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我市明年開展“文化旅游年”活動提供依據,進一步推動我市旅游業的發展,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統籌安排,今年以來,我們以籌備世園會為契機,組織民僑外委委員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先后多次對我市旅游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和檢查;并于10月上、中旬,由市人大民僑外委員會,會同市旅游局組成旅游調研課題組,有重點地對**、東陵、新民等區、縣(市)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一宮兩陵”、新樂遺址、棋盤山、五里河公園、沈水灣公園等旅游景區景點建設、經營、管理方面的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在此基礎上,學習借鑒外省市的經驗和做法,對我市旅游業的發展態勢進行了綜合分析和研究。

調查研究表明,總的看,“十五”期間全市各級政府、各個方面十分重視旅游工作,認真執行《沈陽市旅游業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加大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加快了旅游景區景點的建設步伐,使“一宮兩陵”、大帥府、怪坡等諸多傳統旅游項目重放異彩,冰雪節、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等新型旅游產品日益豐富。與此同時,按照國家和省、市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加強了對旅游市場的管理,極大地改善了投資和旅游環境,從而使我市旅游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自**年以來,旅游總收入以年平均26%的速度增長;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總收入達到91.7億元,同比增長17.3%,占全市GDP的4.6%。這表明,旅游業在我市的支柱產業地位已經得到確立。

對“十五”期間我市旅游工作取得的成績,應當充分肯定。但毋庸諱言,目前我市旅游業的發展,與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東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還不相稱,與國內旅游業發展比較先進的省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主要是旅游名牌精品仍然不多,旅游產業的增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旅游經濟運行質量仍然不高。要在短時期內將沈陽真正建成旅游強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對今后我市怎樣進一步把旅游業建成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實現從旅游大市向旅游強市跨越的目標,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當務之急是制定一個高起點、高水準、高品位的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調查表明,目前旅游產業增長方式比較粗放,難以形成應有的規模,檔次和品位都不夠高,首要原因是缺少統一規劃和布局。據了解,時至今日,我市旅游業的發展,實際上只有宏觀構想,沒有一個能夠統攬旅游發展全局的總體實施規劃。分布在各區、縣(市)的旅游資源,包括棋盤山風景區的開發和建設,都是分別在做規劃,獨立開發利用,且規劃大多未按法律程序審批,不斷變化,隨意更改,這就難免出現對資源的盲目開發、錯位開發以及低水平重復建設旅游項目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近乎無序的被動局面,確保沈陽旅游業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建議市政府組織專門力量,在研究制定我市“十一五”旅游發展規劃的同時,盡快制定符合國際化、特色化、生態化和規模化要求的沈陽旅游業發展的總體實施規劃。

(一)要以國際化眼光創新思路。我市“一宮兩陵”已經申遺成功;“世博園”也在緊張地施工建設之中,這標志著沈陽旅游業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因此正在或將要涌向沈陽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由此反思過去,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長期以來沒有把所擁有的資源置于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去籌劃,旅游資源開發和景區景點建設視野不寬,思路不清,缺乏大手筆、大動作,致使沈陽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對世界的吸引力并不大,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沈陽旅游業的發展。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我們立足全國、放眼世界,以國際化的眼光審視沈陽旅游資源,創新旅游發展思路。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國際化是一種境界和氣度。沈陽在制定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時,一定要在更高層次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徹底克服在旅游發展上“無所作為、無能為力”的消極觀念和“小打小鬧、安于現狀”的保守意識,真正樹立起發展大旅游、形成大市場、培育大產業、實現大發展的雄心壯志。第二,國際化是一種標準。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多元化的今天,一定要嚴格按照國際化標準規劃和設計沈陽旅游業的發展,高起點、高水準、高品位地開發旅游資源,建設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區和景點,形成眾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品種,快速推向全國和世界各地。第三,國際化也是一種責任。大量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一定要以對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加以保護和利用,精心設計、精心建設,不搞粗制濫造,不搞短期行為,努力把沈陽開發建設成為功能完備、產業興旺、環境優美、高度文明的國際化旅游大都市。

(二)要以特色化視覺準確定位。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采用國際標準和堅持地方特色并不矛盾,國際標準具有普遍性,地方特色則具有特殊性,二者有機結合,使特色化寓于國際化之中,可以讓世界變得豐富多彩。所以,在制定旅游發展規劃、給旅游資源開發進行定位時,既要考慮國際標準,又要講究沈陽特色。將沈陽的歷史和現實狀況、自然和人文環境綜合起來考慮,我們認為,所謂沈陽的地方特色,大體上包括五個方面:第一,沈陽的歷史風貌。沈陽有新樂遺址、“一宮兩陵”、張氏帥府、中共滿州省委舊址等國內絕無僅有的歷史遺跡;發生過像“九·一八”事變、遼沈戰役這樣震驚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涌現過努爾哈赤、、張學良等等對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歷史人物。沈陽旅游應當充分展示由此而形成的獨特的歷史風貌。第二,沈陽的民族風情。沈陽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滿、蒙、回、朝鮮、錫伯等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活了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沈陽旅游應當充分展示他們各自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所形成的民族風情、習俗和文化。第三,沈陽的自然風光。沈陽地處我國東北的南部,屬北溫帶受季風影響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這里不僅有形容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景致,更有空氣清新怡人的夏季,自然景觀多達20余處,無論作為旅游景區還是作為避暑度假場所進行開發利用,都是很有特色的。第四,沈陽的城市風采。沈陽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我國東北地區的現代化工業重鎮,享有“東方魯爾”的美稱,城市風采別具一格,不僅有大量人文景觀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同時還有很多大中型工礦企業可以成為國內外眾多旅游城市所少有的工業旅游產品。第五,沈陽的鄉村風味。沈陽有大片大片肥沃的黑土地,有完全不同于“南國”的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有些地方還依山傍水,發展農業旅游大有可為。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諸方面,都有文化融入其中,成為其作為旅游產品的靈魂,使各自的特色更加鮮明。

(三)要以生態化理念合理布局。生態平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精神的象征。因此,必須以生態化理念來規劃沈陽旅游業的發展,并且貫穿于旅游資源開發和景區景點建設的始終。具體應注意三個環節:第一,規劃與建設應著眼于生態建設。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城市綠化,倡導和有計劃地建設綠色廣場、社區、街道、企業、單位,構筑綠色城廓,把沈陽真正建成綠樹掩映、生態和諧的森林化城市。第二,規劃與建設應著眼于環境保護。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不間斷地治理城市各種污染,凈化城市環境,從根本上解決市容環境臟、亂、差的問題。第三,規劃與建設應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堅持以人為本,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旅游景區景點的建設管理,應最大限度地滿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創造一個秩序井然、充滿魅力、洋溢溫馨、安全和諧的人居及旅游環境。

此外,在制定沈陽旅游發展總體實施規劃時,還要追求規模效應,要注意旅游資源的整合,就是按照科學性、整體性、統一性的原則,對全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實行統一規劃和布局。為此,應當明確,各區、縣(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棋盤山風景區的開發和建設,必須服從全市總體規劃和布局;在規劃實施前,必須按審批權限進行審核;一經批準,不得隨意改動。

二、至關緊要的是全面提升城市和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

理論和實際都表明,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氣質、風骨和靈魂,也是旅游得以發展興旺、長盛不衰的靈魂。市委、市政府擬于2006年開展“文化旅游年”,這對于提升沈陽名城和旅游品位、推動我市旅游事業的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這種認識,我們認為,各級政府和各個方面應以準備和開展“文化旅游年”、辦好世園會為契機,在實施沈陽旅游發展規劃過程中,把加強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和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景區景點建設的一條帶有根本性措施來抓,并且作為沈陽建設國際化旅游強市的一條主線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從當前來看,要以全力籌備和辦好世園會為龍頭,帶動我市旅游業進入一個更高的檔次、邁向一個更新的臺階。世園會的成功籌備和舉辦,必將為沈陽提供一個更加對外開放、真正融入世界的機遇,尤其是對沈陽旅游業的發展,更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它必將會像火車頭一樣,帶動我市整個旅游列車快速沖向新的更高更廣的領域。實現這個目標,有很多工作要做。第一,從思想認識到實際工作,都應將籌備和舉辦世園會的過程,作為一個向各國學習的國際化過程,作為一個博采眾家之長、全面提升城市和旅游文化品位的過程,作為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文明成果和良好形象的過程。第二,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和招攬游客及參觀者,要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地向國內外作形象化的宣傳、推介,敢于承諾和保證沈陽向世人提供的是高水準的世園會、高品位的旅游產品、高檔次的娛樂活動,以及在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提供的是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第三,以對國家、對民族認真負責的精神,高度重視、絕對保證各項工程質量,確保世園會經得起在短期內能夠承接上千萬人流的考驗;同時還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從而確保這次世園會真正成為“永不落幕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真正長期成為沈陽市民和國內外旅客最向往、最愿意去的地方。第四,盡快地、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世園會從2006年5月1日起,到2006年10月31日止,184天漫長展期,園內所有的細節和城市管理的各方面都將經受考驗。沈陽“世博園”總面積達246公頃,而且處在有山、有水、有森林覆蓋的山林地帶,預計屆時中外游客將多達1000萬,這些因素本身對管理的要求就很高。在展廳、場館、園區管理方面,有些細小環節很容易被忽略,卻往往直接關系到游客、觀眾對世園會的感受,比如人流的控制、飲食、垃圾處理、如廁、失物招領等等。細節是很能體現管理水平的,我們對“世博園”各個環節的管理應當經得起游客和觀眾的評判。同時,在整個城市的交通、治安、衛生、公共場所、大型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方面也都應當經得起游客和來自各方面的評判。為此,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采取各種措施,培訓管理人才,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做好應對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預案,將對城市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和能力,盡快地、大幅度地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既為成功舉辦世園會提供必要保證,也為我市旅游業的大發展、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長遠考慮,要著重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挖掘旅游景區景點的文化底蘊,大力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沈陽是一座具有72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中華塞外名城,是清朝發祥地,所謂“一朝龍興地,兩代帝王城”,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過重要影響。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沉積了大量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一宮兩陵”更是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遺存。經驗表明,這里作為旅游資源和旅游景區,一方面,應向游客展示有體有形的文物史跡和體形環境;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應是挖掘文物史跡和體形環境的文化底蘊及其內涵,向游人弘揚歷代相傳的有聲有韻、有生有滅、充滿活力的歷史文化傳統。應當承認,以往我們比較注意前一方面的工作,而對借助于旅游資源開發和景區景點建設來挖掘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導游員對于人文景觀,只是作一些淺層次的講述,對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卻講得很少,甚至只字不提。這種狀況,應當改變,要下力量挖掘、研究、整理、保護和弘揚反映沈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

(二)發展文化產業,大力繁榮和推廣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先進文化藝術。廣義的旅游業,涵蓋“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其中的“娛”字清楚地表明了作為旅游城市,必須大力發展以文藝演出、圖書出版、廣播影視、大眾傳媒、文化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業。從游客的心理追求看,尤其應當將文藝演出和演出經營業作為重點來發展。因為絕大多數旅游者不僅要到歷史長河中去沉思,還需要走出歷史接受形象化的文化藝術的感官刺激,得到有益的精神享受,并達到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的目的。這是旅游具有文化品位的重要標志,這也正是把繁榮和推廣先進的文化藝術作為發展旅游事業重要方面的原因所在。近年來,沈陽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與北京、上海、廣州以及境外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相比,做得遠遠不夠。目前,除了“二人轉”外,其他文化藝術形式和品種極為少見,沈陽歷史上曾經興旺一時的奉天大鼓、奉天落子、評劇、唐(韻笙)派京劇等傳統藝術品種,幾乎退出了文藝舞臺;現代化的舞臺藝術只是“偶爾露崢嶸”。同時,可供文藝工作者施展才華的舞臺也比較少。因此,應采取切實措施,加大投入,加強組織,從“推陳”開始,不斷發展“出新”,盡快使沈陽的文藝舞臺百花盛開。應當明確,沈陽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旅游城市,文藝舞臺上不僅要有凸顯本土特色的“沈陽文化”,而且還應當有與國內國際融通的“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這就需要以最大的優惠政策,吸引海內外各種文藝派別和優秀文藝人才來沈陽創作和表演。這樣,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形成爭奇斗艷之勢,必定能夠進一步提升沈陽這座旅游城市的文化品位,推動沈陽旅游事業的大發展。

(三)增加城市的文化含量,大力營造和激活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文化品位較高的旅游城市,應該是設施先進、布局合理、處處溢美的城市,應該是緊貼世界潮流、極具時代感的城市,應該是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城市,應該是到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理性地看,沈陽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值得注意和重視的是:第一,要大力營造有大都市氣派的景觀文化氛圍。應把整個城市建設同旅游資源開發和景區景點建設結合起來,努力使沈陽“樣樣是景、處處有景、時時見景”。第二,要大力營造有時代創新意義的城區文化氛圍。應下功夫搞幾座像上海金茂大廈、東方明珠那樣的標志性建筑;建幾處像大連老虎灘、包頭圣鹿園那樣的文化體驗廣場、雕塑、園林,提升城市品位。第三,要大力營造有國際影響的節事文化氛圍。應認真總結舉辦足球“世界杯”亞洲地區選拔賽、世園會等文化節事活動的經驗,積極爭取每年舉辦一二個國際化程度高、規模大、品質優、創意新、制作精、品牌響、公眾參與度高的文化節事活動,作為沈陽城市的“名片”和文化旅游的吸引物。第四,要大力營造有地域特色的群藝文化氛圍。應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文娛體育活動,應努力

營造一種氣氛:廣場上、公園里、河岸旁、樹陰下、街心花園和庭院中,一年四季,清晨、傍晚,節日、假期,都可以看到居民們在縱情歡娛、體育鍛煉、享受詩情畫意般的生活樂趣。

(四)加強以養成文明習慣為基本內容的文化教育,大力培養和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養。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地方或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長期生活在這個地方或這座城市的人的文化素養的高低。因此,為了提升城市和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最根本的是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為迎接和順利舉辦世園會,應加強以養成文明習慣為基本內容的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質,可以考慮進行新一輪類似前些年曾經開展過的“八不準”的宣傳教育活動,針對世園會、節日長假和旅游高峰期的特點,宣傳“自覺排隊”、“公眾場合不大聲喧嘩”、“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愛護公共設施”等文明規范。這樣的宣傳在廣大市民中反復持久地進行,有可能很快地促使廣大市民養成講文明的行為習慣,時時處處展現出有教養、有紀律、有禮貌、有道德的“文化人”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