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3 10:11:00

導語: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思考

高技能人才作為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國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和技術工人的核心骨干,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培養一批掌握精湛技藝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優勢,才有可能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的瓶頸

據統計,當前我國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及具有相當水平的技能勞動者僅占所有城鎮從業人員的33%,包括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工在內的高技能人才則僅占技能勞動者的21%;而發達國家的這兩個比例分別是50%以上和30%。與此同時,高技能人才老齡化趨勢已經顯現,不少老企業的核心技術掌握在40歲以上的工人手中,不少企業必須返聘退休職工才能完成訂單,高技能人才“青黃不接”。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等傳統產業和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技工荒”日益凸現。

因為長期招不到合適的技工,浙江省一家企業不得不開出相當于高層管理者的大價錢,但最終“救火”的人選還是從國外請來的。這不過是國內“技工荒”浪潮中的一個縮影。事實上,隨著技術工人需求的劇增,越來越多的企業難填技工缺口,國內的供應已經遠遠追不上需求。

人是生產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最終需要通過具體生產者的活勞動投入,以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有機結合加以實現;需要通過提高勞動者運用物質資本的技藝與能力,提升勞動生產力才能最終實現。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對企業來說,使有些產品生產不出來,或生產出來質量不過關;而對國家經濟發展來說,則直接制約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國家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需要能工巧匠的支撐。中國的火箭技術世界一流,但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有過幾次失敗,主要原因不是設計問題而是制造問題。在近幾年企業發生的各種事故中,有很多是因為職工崗位意識不強、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我國整體的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一些與先進設備、工藝關聯的關鍵技術還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特別要從“制造業大國”的基礎上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是難以想象的。

二、高技能人才隊伍是一個因“稀缺”而被“重用”但又被社會忽視的群體

高技能人才隊伍是一個“青黃不接”的群體,一方面因“稀缺”而被“重用”,另一方面又因社會地位不高而被人忽視。造成高技能人才隊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是教育體系缺陷、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保障不到位以及職業價值導向不合理等。

職業教育投入相對不足。與普通教育相比,政府財政對職業教育支持明顯不足。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數字,職業教育經費占全國總教育經費的比例從1994年的13.4%下降到2004年的7.1%。政府重視不夠、財政撥款不足,技校僅能維持生存,無暇顧及設施陳舊、教材過時等問題,無法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工人。與此相關聯,技校師資嚴重匱乏,生源流失嚴重。

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在職稱評定和福利待遇上,重文憑、重身份、重資歷現象仍然沒有根本性改變。同樣從學校畢業,大學生從助理工程師到工程師,從助理會計師到會計師,僅需要七八年,而技校生從初級技工到高級技工,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整整一輩子。就算是熬成了高級技工,工資、福利、住房等方面待遇往往還不如職位最低的管理人員,嚴重影響了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社會保障嚴重滯后。人才市場越來越發達,人才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風險越來越大,對社會保障的需要也越來越強烈。調查表明,社會保障問題是技工首先考慮的問題。但目前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還不夠廣大,這仍是困擾廣大技工的后顧之憂。

職業價值導向不合理。一項調查表明,超過30%的技工認為其社會地位有所下降,他們的工作不像公務員、商務人士那么體面。一些大學生找工作過分浮躁和狹隘,一定要找能當領導、薪水高、工作條件好、區位條件好的崗位。

三、努力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

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以職業能力建設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養、考核評價、崗位使用、表彰激勵、合理流動、社會保障等環節上下大功夫,進一步更新觀念,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帶動技能勞動者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發展壯大。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教育結構調整總的方向,應是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形成多元化辦學格局。積極辦好公辦職業院校,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要以就業為導向,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學以致用,搞好以敬業和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訓練。

強化職業技能鑒定。現在已有不少企業依托自身和社會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定期組織主要面向青年的職業技能鑒定活動,滿足青工認證、提升技術等級的愿望和要求。要改革和完善職稱評審制度,以引導和激勵各類人才積極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更加關注重點行業和人才密集單位,更加關注邊遠貧困地區、工業生產第一線,更加關注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各類企事業單位,更加關注中青年專業技能人才。

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完善品德、業績、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全面的人才評價體系,克服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資歷、輕能力業績的傾向。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保障高技能專業人才創新成果不被侵犯。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險和福利制度,不斷提高各級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建立人才保障機制。

形成崇尚勞動、實踐和創造的社會風尚。要在全社會廣泛傳播有較高知識水平、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是人才,有豐富實踐經驗和一技之長的實用人才也是人才的觀念,進一步形成誰勤奮學習、勇于投身時代創業的偉大實踐,誰就能獲得發揮聰明才智的機遇,就能成為對國家有用之才的社會氛圍。要大力宣傳像孔祥瑞、包起帆、許振超這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的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跡,引導廣大產業工人以學習增強能力,以創新創造業績,以創造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