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農村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3 11:40:00

導語:推進新農村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新農村建設思考

**是一個農業大而不強、農民多而不富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縣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培植、農民增收、素質提高、村莊美化和民主建設重點,大力實施“五大工程”,循序漸進地把新農村建設向縱深推進。

一、實施特色培植工程,發展新產業

特色優勢產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要按照“村有主導產業、有企業、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穩定的增收項目、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的“五有”標準,大力培植特色主導產業,推進規模化發展、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力爭主導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

一是做大特色產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緊緊依托**獨有的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畜牧、食用菌、藥材、核桃、煙葉、茶葉等主導產業,形成優勢互補的特色產業格局。畜牧產業以發展山羊生產為重點,優化品種結構,推廣舍飼圈養,建成高山、二高山養羊示范帶,力爭飼養量達到50萬只;食用菌產業以提升耳菇產量和品質為重點,依托外貿出口企業,普及代料栽培技術和菌木資源再生利用技術,推動食用菌產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跨越,力爭鮮菇產量達到5000噸,木耳600噸,實現產值1億元;藥材產業按照“品種地道、效益優先”的原則,重點發展柴胡、草決明、板蘭根等地道品種,建設高標準中藥材科技示范園、野轉家良種繁育基地以及地道中藥材GAP基地15萬畝,建成鄂西北藥材板塊基地縣;核桃、煙葉和茶葉產業著重優化區域布局,擴大基地規模,打響綠色、有機、無污染品牌,力爭帶來更多的效益。

二是扶強龍頭企業。按照“圍繞特色建基地,依托基地壯龍頭”的思路,重手扶持壯大以武當動物藥業、天馬醫化、中藥飲片公司為主的醫藥加工龍頭企業,以天森山羊公司為主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聚達食品、神武山珍公司為主的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竭盡全力為企業“松綁”,最大限度地為企業提供資金、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盡可能為企業提供幫助和支持,實現產品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資源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強化村企合作共建,進一步密切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龍頭企業與農戶雙贏共榮格局。

三是激活流通體系。大力推進“萬村千鄉”工程,支持和鼓勵農民興建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和其他形式的新型社會化服務中介組織。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升級,培育形成一批集商流、物流、信息流為一體的現代流通企業,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培育和發展農村經濟人隊伍,不斷提高經濟人隊伍素質,擴大經濟人的業務,切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讓農民經濟人成為農產品流通的生力軍。

四是強化科技推廣。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新材料,努力擴大高產栽培、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果樹管理、畜種改良和良種推廣等先進適用技術覆蓋面,使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53%以上。加強農業科研的引進與應用,加快引進適合**資源條件的新品種,引進與推廣新的農業信息、綠色食品、節水農業、農副產品深加工、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等新技術。繼續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提高農業科技轉化能力。

二、實施農民增收工程,開辟新途徑

促進農民增收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核心。要大力發展增收致富項目,增強農民自身造血功能,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創優增收環境,提供增收保障,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一是強力推進扶貧開發,打牢增收基礎。以解決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困難為重點,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實行片區綜合治理,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幫助貧困人口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同時,加大部門包村幫扶力度,縣直部門和單位每年至少選派一名懂技術、會管理的得力干部駐村,指導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服務,穩步解決農村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困難。

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增收渠道。緊緊抓住發達地區用工需求回升、國家加強對農民工保護和**列入國家“陽光工程”試點縣的機遇,廣泛開展勞務協作,不斷擴大勞務輸出,力爭年輸出勞力10萬人以上,創收6億元以上。建立健全農民工與勞務市場的有效鏈接的勞務服務網絡,及時提供就業用工信息。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實行“訂單”培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切實維護農民工權益,按照“誰輸出、誰主管、誰用工、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分級管理責任制,依法維護務工者合法權益。搭建回鄉創業平臺,積極引導鼓勵有經濟實力、懂技術、會管理的打工能人回鄉創業,逐步建立農村資金、人才回流機制。

三是嚴格落實惠農政策,掃清增收障礙。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嚴格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重點落實對農業和農民直接補貼政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政策、農村社會事業支持政策、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土地征收征用補償政策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堅決糾正和查處損害農民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重手查辦侵害農民切身利益的典型案件,保護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利益。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做到減人、減事、減支,建立起有利于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增收后勁。加快鄉村公路建設,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通達工程,抓好經濟斷途路建設,提高鄉村公路質量。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重點搞好大中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完善水庫灌區配套,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河堤維修加固工作,增強農村基礎設施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抓好電力和通信網絡建設,繼續加大農村電網改造力度,基本實現戶戶通電,提高用電保障率。全面實施“村村通”工程,大力發展有線、地面和衛星傳輸三位一體的電視網絡,加強移動、聯通、電信通訊設施建設,加快實現無線通訊信號全覆蓋。

三、實施素質提高工程,培育新農民

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有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是更新觀念,培育新農民。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以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

二是增長技能,培育新農民。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確保高中(中專)階段入學率達到90%以上。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加快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文化陣地建設,大力開展送文藝下鄉、送科技下鄉、送電影下鄉活動。鼓勵農民自辦文化,扶持農民成立放映隊、業余演出隊,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破除陋習,形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逐步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

三是健全體魄,培育新農民。合理配置資源,設置門類齊全、規模適當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救治機構,重點加強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醫技隊伍和診療服務建設,逐步健全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加快建立以大病救助為主導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不斷擴大農民參合率,逐步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引導和鼓勵農民參加各式各樣的健身活動,不斷提高農民身體素質。

四、實施村莊美化工程,建設新村鎮

打造環境優美、功能齊全、適宜居住的新村鎮是當前農民最迫切的愿望。要按照“通水泥路、通自來水、通電、通沼氣、通有線電視、通電話”的“六通”標準,認真搞好村莊規劃,加強環境保護和村莊環境整治,不斷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

一是搞好村莊規劃。按照“因村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不搞簡單的整齊劃一,千房一面。山區村依山就勢規劃建設“農家山莊式”新村,平壩村要與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相結合,規劃建設“田園風光”式新村,旅游景區規劃建設“休閑觀光”式新村,城鎮周邊村莊規劃建設“農村公寓”式新村。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充分考慮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發展要求,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二是加大村莊整治力度。因村因地制宜,篩選村莊整治的重點內容,突出治理村莊內部道路、供水排水設施、垃圾集中堆放點、村內亂搭亂建、廢棄住房和危房拆除、人畜混雜居住、廢舊池塘與河渠水道、村容村貌整潔、村民活動場所、古村落和古建筑的保護等。采取黨委政府引導整治,黨員干部帶動整治,農民群眾自主整治,逐步達到每戶建設一個生態經濟庭園、一條出行暢通方便路、一個硬化道場、一套安全飲水設施、一口“三位一體”沼氣池和一套衛生舒適農居,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

三是加強能源生態建設。繼續實施和推進林業重點工程,鞏固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成果,全力管護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好野生動植物資源,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實施國家和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項目,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爭取南水北調水源區生態保護項目,建立堵河流域水源涵養區。加強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每年支持農民建設沼氣池5000口,全面推廣“養殖—沼氣—種植”生態循環模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實施“綠色家園工程”,美化新農村田園風光。

五、實施民主建設工程,提供新保障

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實現村情民知、村事民治、村財民管是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要求。要認真落實農村各項民主制度,切實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不斷擴大農村基層民主,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一是落實民主制度。進一步規范和強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健全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群眾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群眾自主開展自身直接受益的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減少和杜絕鄉村干部盲目決策,防止變相加重農民負擔。

二是搞好村民自治。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基層民主選舉的領導,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保證農村基層民主健康發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村基層民主選舉與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關系,引導農民群眾增強民主意識,珍惜自身權利,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有序發展、農民基層組織積極發揮作用。

三是加快鄉村組織職能轉變。引導鄉村組織和農村基層干部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盡快轉變職能,把主要精力由過去征收稅費、催糧催款轉向搞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由習慣于依靠行政命令開展工作轉變為依靠說服教育、示范服務、民主法制的方法開展工作。推行鄉鎮和基層站所便民服務全程制,切實解決農民群眾辦事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