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構建和諧社會思考
時間:2022-10-24 11:19:00
導語:科學構建和諧社會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這是我們黨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新的科學論斷。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和應堅持的原則做出了決策部署。這是認識上的又一次大飛躍。
社會和諧心向往之,要充分把握社會矛盾問題,科學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現就構建和諧社會問題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首要的是處理好階級、階層關系
不同階層之間的經濟地位是有差別的,有時還是有懸殊的。差別不大是正常的,懸殊過大是危險的。共和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后,兩大對立階級不存在了,不能再以階級斗爭為“綱”了,可這不等于沒有階級了,更不等于沒有階層了。這里重點談階層關系。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不同階層在改革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不同,出現了分化和組合。
首先,經濟體制改革,國企改革,工人階級逐漸在分化成不同的利益階層。
其次,改革開放以來,部分農民進入剛興起的鄉鎮企業,轉化為企業工人;部分農民進城后,找到穩定職業轉化為市民;還有的進城后沒有穩定職業成為流民性質的利益群體。“民工潮”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的一大社會現象。今后也將成為社會階層中的一大特殊利益群體。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第一次將“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作為社會建設內容寫進黨的報告。同時,在“兩會”期間,第一次有“農民工”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表明了這一特殊利益群體的利益得到重視和廣泛關注。
第三,知識階層在崛起,形成新的利益階層。
第四,私營個體階層在發展壯大。
第五,企業經營管理階層逐漸突顯出來。
有不同階層存在,之間就會有矛盾沖突。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中發展進步的。沖突不是和諧,可是沖突能夠轉化為和諧。階層矛盾普遍存在,問題是如何處理,如何轉化矛盾。黨的**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按照“和諧社會”理論,決定和諧的首要因素是利益分配。因此,我國必須建立合理的階層利益整合機制來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為了實現階層收入分配“橄欖型”,必須通過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調節貧富差距。應當通過調整過高收入,反對灰色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應當提高所得稅負,增加利息稅,擴征“遺產稅”等政策措施縮小利益差距,促進共同富裕。因此,應當在政策上適當向困難群體傾斜。**屆六中全會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了明確部署。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研究報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會》的計算,我國的困難群體大約有1.4—1.8億人。不承認困難群體存在,就是無視困難群體,就會導致困難群體越來越大。鄧小平同志1993年9月16日說:“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所以,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協調階層利益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必須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事情,因為這是執政黨長久執政的社會基礎。
二、優化社會結構走出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峽谷
社會結構是否合理是社會和諧發展的保證。我國存在顯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目前,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3%左右,而農村人口占的比重仍達60%左右。這是極不對稱的失衡現象。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進一步擴大,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大制約因素之一。2005年,雖然由于取消“農業兩稅”和實行糧食三項直補,使農民增加了收入,但城鄉居民收入的差別仍然很大。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比上年增長6.8%,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比上年增長9.6%。農民增幅比上年高0.6個百分點(上年為6.2%),城市居民增幅比上年高1.6個百分點(上年為8%)。城鄉居民收入差之比仍為3.2:1。如果把農民的實物收入和投入再生產的支出扣除,真正用于消費的貨幣支出是有限的;如果把城市居民的不可支配的收入加進去,城鄉居民的收入之差還要大。就目前來看,農村這個消費大市場只能是個“潛在市場”,當前拉動不起來的原因就在于農民的貨幣收入低,這是GDP能否保持穩定增長的關鍵。目前農村的恩格爾系數仍處于高位狀態,自2005年以來,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已下降為36.7%,而農民仍高達45.5%以上。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達0.45以上,進入“警戒”區,埋藏著社會不穩定的隱患。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因此,不斷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持久和諧發展,走出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峽谷,走城鄉一體化道路是關鍵。
從上世紀50年代起,我國在制度方面將城市和農村的條塊管理,把城市和農村的人口分割開來。尤其是戶籍制度的管理,嚴重的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放寬,允許農民進城務工,農村人口獲得較為自由的活動空間。“配第”和“李斯特”將這一現象稱為“推拉現象”,即農耕地的有限性與人口壓力是迫使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推力,而工、農之間的收入差距則成為勞動力非農化的拉力。這就形成了我國這一時期的一個特殊現象:民工潮。雖然,國家在政策上為農民提供了非農化路徑,但農民在城市中并不存在與市民同等的發展機會。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使農民與市民一直處于沖突和對立。這種歸屬不一,必然導致農民很難在城市空間區域中將自己納入到市民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去,從而很難積累自身的社會資本。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導致社會不和諧因素的出現。
優化社會結構,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勢在必行。**屆六中全會針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就作過明確部署。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深刻闡述并明確了發展方向。這為推進農村城鎮化,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更是對突破二元結構體制瓶頸制約的破冰之舉。
三、加快科學的社會管理體系建設
市場、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是互補、互動的關系。
從治理國家來講,政府是主導;從管理社會來講,社會組織是主體。當前,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應當把追求特定目標的人群,按一定的社會規范聯合起來形成社會組織進入市場。改革開放30年來,轉變政府職能一直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難解之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頒布為轉變政府職能打開了突破口。《行政許可法》中強調,把“全能政府”變成“服務管理型政府”,降低政府的社會管理成本,減少政府與社會不必要的矛盾沖突,激活各種社會管理因素。由社會組織承擔過去“無限政府”所不能承擔的職能,打破“全能政府”不經濟的社會管理格局。黨的**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形成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合力。”并強調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為政府轉變職能,加快科學的社會管理體系建設明確了發展方向,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政治機制保障。怎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屆六中全會《決定》為此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遵循的六個“必須堅持”的原則。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指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舉措,具體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這一具體舉措既反映了一種科學發展理念,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又表明我們黨對社會管理體系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思路越來越清晰,管理方式越來越具有科學性,措施越來越具體化。這必將使社會管理體系建設更加趨向完善,邁進科學化社會管理的軌道,推進社會更加和諧,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強化“法治”與“德治”的結合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提高依法執政水平。依法執政是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黨的領導是依法執政的根本保證。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保證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提供法制保障。
其次,改革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圍繞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資源,繼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黨對各類群眾團體的領導,充分發揮他們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要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
第三,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同志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這就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為價值標準,切實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教育和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濃厚氛圍,推動建立學習型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干部群眾識別和抵制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實施“依德治國”,塑造民族精神。要把德治與法治緊密結合,以反映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為進一步推進和諧社會發展提供內在核心力。
五、政府通過社會政策的制定實施實現社會支持
制定社會政策的目標是實現并保持社會公平正義。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導致社會政策缺失明顯。政府在執行現階段的社會政策中,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四大職能以及應對抵御社會風險能力不夠強。因此,在保障社會成員生存權,發展權等權利時,就無法體現真正的社會公平。積極有效的社會政策應當明確規定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明確規定政府承擔的社會責任。為社會成員提供各種社會支持,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有利于發揮社會成員的潛能,促進社會聚合,社會融合,最終達到社會和諧發展。否則,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政府的舉措得當與否,影響是全局性的。得當,有利于社會和諧推進;失當,則會引發社會動蕩,社會危機,甚至是社會解體,后果不堪設想。“拉美現象”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的客觀存在。
目前中國已進入高社會風險發展階段,作為社會政策的導向——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使政府在解決經濟和社會失衡問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以社會公正為核心價值的社會政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政府在社會管理中,制定和實施積極有效的社會政策是實現社會支持體系,維護社會穩定有序和諧發展的主體。能否有效預防社會風險和抵御風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是檢驗政府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所以,政府在制定社會政策的同時,還要強化社會風險意識,據發展需要調整完善社會政策,實現社會支持,規避社會風險。只有政策建立在各社會階層充分表達自己利益和立場基礎上,涉及利益分配問題的政策出臺后才能有效被執行,社會公平才能實現,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和諧凝聚力量,和諧成就偉業。看清社會問題,準確把握社會矛盾,堅持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和諧社會才能有正確的方向,才有科學構建之新意。只有社會和諧,才能成就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上一篇:加強權利的制約監督思考
- 下一篇:新型工業化歷史進程思考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