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6 09:09:00
導語:城市社區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社區在較短時期內大量興起,不僅對我國城市行政系統的改革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也向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原有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戰。認識和管理傳統社區的知識和手段已經不足以使人們理解和解決新型社區碰到的種種實際問題了。
關于城市研究,我是一個新兵。不過,90年代初,我在東南沿海地區研究社會經濟發展時,已經預感到那里大小城市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城鄉人口的流動以及各種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們的社會生活出現一個大的變化。**年,我在浦東新區實地考察時已看到了這種變化。但這種變化的深刻性不是光靠書本上提供的理論和方法就能認識和理解的,在較大程度上還需要研究者自已去直接接觸當地生活的各種人以及他們所處的經濟社會環境。去年,上海大學成立了上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就是想以研究上海的社會發展為主要對象,培養出既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又能貼近社會實踐的研究工作者。
上海對社區發展的研究比較早。而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為基層行政體制的現代化找到了一個為社區組織服務的辦法。這個辦法已進行了好些年的嘗試,我去訪問了幾個試點地區、親眼看了之后覺得,它的進一步完善可以促成一個適應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區生活系統。這使我很感興趣,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對自己的思考進行了一些歸納,算做對上海社區發展研究的一個起點。
回想起來,社區這一概念,最初是燕京大學一些大學生1933年介紹美國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帕克的社會學時,用來翻譯英文Community一詞的。它的含義簡單地說是指以地區為范圍,人們在地緣基礎上結成的互助合作的群體,用以區別在血緣基礎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親屬群體。血緣群體最基本的是家庭,逐步推廣成氏族以至民族(虛擬的血緣關系)。地緣群體最基本的是鄰里,鄰里是指比鄰而居的互助合作的人群。鄰里在農業區發展成村和鄉,在城市則發展成胡同.弄堂等等。
根據我們的意思,社區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人類是聚眾成群相互合作共同生活的。從一般群居發展成為一個共同相互合作的社會,人類在這一過程中經營共同生活時需要一套關于個體間合作的行為規范,并且要求這些合作個體對其行為規范有一個共識,即所謂的構成了一個共同生活的社會。這個社會基于兩種不同的人群關系之上:血緣和地緣。
以血緣為基礎的社會,即人們常說的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家庭的結合是由于生殖和生育的需要,不僅母體有較長的生育期,個體獲得生命后還要有一個較長的撫育期,才能獨立經營生活。人類的這個特點即所謂的“之所以異于禽獸者”。這里就開始了親子之間的撫育關系,即上面所說的以血緣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關系上建立起來的社會,最基本的社會團體是家庭(關于這方面的引申可參看我著的《生育制度》一書)。
地緣性的社會關系,是指不同的個體由于共同生活的鄰近空間而發生的相互合作的關系,一般說來,是由于不同的血緣團體生活在相鄰近的地域而發生的相互合作的社會關系。建立在這種社會關系之上的社區是地區性的社會,它區別于親屬性的社會。
在西方經典社會學理論中,人們往往把“社區”與“社會”對立起來看,這個對立主要反映在人們建立關系方式上的不同:社會是以個體性的目的、利益為基礎的,社會成員之間合作的主要紐帶是契約、交易和計算關系,這些關系的制約通常依據正式法律;而社區則是以認同的意愿、價值觀念為基礎的,血緣、鄰里和朋友關系是社區成員之間合作的主要紐帶,對其成員行為的控制通常依據傳統、習慣或鄉規民約。
然而,隨著西方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區的原有特點發生了變化。社區概念的本來意義也發生了變化。我國的現代社區建設受到人們的重視是近十幾年的事。但并不意味著在這之前中國沒有社區性的組織和活動,其實,中國傳統的社區性組織和活動,由于50年代初以來的不斷革新,已經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現代社區形態。
新中國成立后的較長時期內,中央和省市級政府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并在這個體制下逐漸發展健全了由市、區。街道、居委會組成的城市行政管理系統,人們稱之為“兩級政府、一級管理”。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講話”發表后,我國沿海地區大城市對外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快步走向深入,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急劇變化,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市基層行政管理系統,與新形勢下城市社會管理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被首先提了出來。上海是我國受傳統計劃經濟影響十分嚴重的城市,大中型企業集中,以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紡織業為主。因此,越是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所面臨的困難就越多,不僅涉及經濟領域和行政領域,還涉及到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大規模市政建設帶來的城區管理任務也日益加重。
1998年,我國開始實施國有大中型企業三年脫困的計劃,這個計劃使國有大中型企業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產品結構的調整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但隨之出現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下崗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許多人的關系歸屬到了他們所居住的社區,社區因此成為就業、社會穩定等問題比較突出的地方。
另外,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大中型企業“政企不分”的問題,在職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有反映。比如職工及其直系親屬的房子、醫療保險、養老直至亡故的追悼會都是企業管理的,一定級別的干部還有與其職位相應的車子和津貼,甚至個人的婚姻都要被過問等問題。我把此類單位的統管叫做“單位包干制”。這種“單位包干制”使企業職工在社會生活方式上很少與傳統社區聯系。以我個人為例,當我有了工作單位以后,我的衣食住行和醫療保險等都要靠單位來解決,在憑票供應時期更是如此,直到今天還有一部分是靠所屬單位的。我在日常社會生活中碰到問題,只需與“管”我的單位聯系就能得到解決。我想長期在“單位包干制”工作的職工多少也都養成了“依賴”的習慣。事實上,這種管理會隨著我國企業越來越從屬于市場經濟,政府職能越來越與企業分開而日趨減少,許多以前由單位經管的事將逐步移交給“社區”,社區建設和管理的任務將變得非常艱巨。
社區逐漸承擔起解決居民各種困難的任務,這是從“單位包干制”到“社區服務制”的轉移,包含了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對涉及的人來說,可謂是革命性的,因為他們失去的優惠和待遇幾乎涵蓋了他們的全部日常社會生活。
從行政工作角度來看,過去的行政部門有條塊分,而市民生活上的問題主要是由單位的相關部門解決的。現在情況不同了,過去“條”上的許多職能轉到了“塊”上,因而市民的許多問題要由社區來處理。這個轉移增加了當前社區工作的困難性和復雜性,因此也突出了社區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我在與徐匯區天平街道和寶山區松南鎮一些基層干部座談時,了解到當前社區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社區的責任在無限地擴大,而社區的權利卻不明確。事實上,無論是領導社區工作的人,還是社區的具體管理人員,他們對社區與街道管理上的區別還都不太清楚,這樣,就出現了“社區是個筐,什么問題都往里裝”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使得社區干部的管理工作日趨繁重,困難越來越多。所以,他們迫切需要一套相應的解決辦法。
現在的社區服務制,實際是要社區來解決居民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問題。但社區的實際能力有多少呢?根據社區目前的綜合實力,我覺得社區服務制的首要任務是要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進而組織廣大社區居民學習并參與社區生活的自理。社區生活自理就是讓越來越多的居民自己來協調和管理他們在社區里的各種關系,從而在社區內創建一個適應于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的、貼近居民具體生活和滿足居民日常需求的服務系統。簡單地說,這種社區服務制首先要培養和提高社區居民既服務于自己,又服務于社區的意識和能力。它的完善過程將是社區居民一起建設一個守望相助、尊老護幼、知禮立德的高尚精神文明的過程,也是共同營造一個和睦成風、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美好生活環境的過程。
當然,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個過程可能是長期的,而且還會碰到很多困難和阻力,因為實現這個過程不是幾個人、幾個家庭的努力能完成的,要靠許多社區甚至全社會自覺地投身于這個過程中。因此,這就需要大多數人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上發生一個大變化。這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課題,它是一個挑戰,也是社會再向前發展一步進入現代化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