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思考
時間:2022-10-28 10:14:00
導語: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切實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需要從歷史的和現實的角度,深刻分析影響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各種因素。
一、農村社會權力結構變化
在實行村民自治制度以后,我國農村形成了“鄉政村治”的基本政治格局。所謂“鄉政”,是指以鄉這一級作為國家基層政權單位,代表國家,負責執行國家政務;所謂“村治”,是指以村這一級作為社會自治單位,代表農民,負責治理農村內部事務與“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體制相比較,村民自治后的農村權力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第一,鄉鎮政府同村委會的關系不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上下級關系,而是指導與被指導的協助與合作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1998年11月4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第二,村黨支部與村委會之間雖然還是屬于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是農村基層權力結構已經從一元化領導向二元權力模式轉變。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村黨支部處于領導核心地位,享有對村民自治的政治領導權;村委會作為村民自治的組織機構,直接行使村務管理權。第三,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之外的其他因素,例如,大量出現的專業協會、老年人協會、紅白理事會、禁賭協會等,在農村基層也扮演著相當重要角色,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公共權力體系的運行,對村黨支部領導核心地位造成影響。事實上,在村民自治制度實行以后,黨的領導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存在著被弱化、被排斥和被否定的現象。
二、村民自治制度安排的不周延性
由于在基層推廣民主的現實條件,村民自治制度的安排應該是“于法周延,于事簡單”。但是現行村民自治的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在許多關鍵的地方不清晰、不具體、不明確,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之間的不和諧狀態。一是沒有明確村黨支部領導地位的實現途徑。《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開展工作”;“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進行工作,發揮領導核心作用;依照憲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開展自治活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上述條文雖然明確了村黨支部享有對村民自治的領導權,村委會享有村民自治權,但對于什么是領導權、什么是自治權;領導權和自治權如何體現;發生爭執相矛盾時又如何裁決等問題法律并沒有明文規定。二是沒有明確農村“兩委”之間的職權范圍。《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本村屬于村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規定:“村黨支部是農村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討論決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領導和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協調利益關系。”由此可見,上述條文存在較多重疊交叉,造成農村“兩委”權力邊界模糊不清。三是村委會成員候選人任職資格條件過低。對村委會成員候選人只有年齡上的要求,即年滿十八周歲的村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四是村委會成員罷免程序復雜、繁瑣。《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選舉權的村民聯名,可以要求罷免村委員會成員”,“罷免村民委員會成員須經有選舉權的村民過半數通過”。同時又規定“村民會議由村民委員會召集”,“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村民代表會議”。這就使村委會占據了有利地位,難以形成權力制衡結構。此外,對于村黨支部的領導機制、基層干部的激勵機制以及村民自治的保障機制等一系列問題,缺乏明文規定。
三、農村環境深刻變化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農民階級內部開始出現社會分層,逐漸分化出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雇工、農民知識分子、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鄉鎮企業管理者、農村基層組織管理者等八大社會階層。(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70頁至第173頁)由于農村經濟轉型和社會結構變遷,標志著黨在農村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一是對村黨支部領導核心地位的影響。表現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出現了拉票賄選爭當村干部的現象,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黑惡勢力控制村政的問題。二是對黨員隊伍建設的影響。一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入黨,農村黨員隊伍老化、村級組織后繼乏人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農村黨員流動性增強給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實際困難;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載體和舞臺也發生了變化。三是思想意識多元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農民價值取向由單一趨向多元,加大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四是利益主體多元化對利益整合能力的影響。職業的不同帶來利益主體的收入分化與利益訴求的不同,引發了一系列內部矛盾,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五是政治參與形式多樣化對發展民主政治能力的影響。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不同階層政治參與的要求、動機和形式不盡相同,迫切需要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四、農村黨組織自身建設狀況
黨的地位和任務的變化,黨所處環境的變化,以及黨員隊伍的變化,對黨組織的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現階段農村黨的建設的整個系統工程,與新形勢新任務的發展要求并不完全適應。在思想建設上,表現為宣傳思想工作針對性不夠,和諧文化建設力度不大,引領社會思潮能力不強。在組織建設上,表現為黨組織設置形式與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趨勢不適應,村級組織貫徹執行政策能力與黨的農村工作任務不適應,一些地方村黨支部、農村黨員自身能力與先進性、代表性要求不適應。在作風建設上,表現為少數農村黨員干部作風飄浮,有些鎮村干部忙于應酬應付、重形式輕實際、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在制度建設上,表現為村黨支部與村委會工作運行機制不健全,部分村黨支部領導方式和工作方式沒有根本轉變,有些村干部依法依規辦事意識和能力不強。在反腐倡廉建設上,表現為農村基層干部貪污腐化問題時有發生,村務財務管理不規范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腐敗現象有向農村基層滋生蔓延之勢。
因此,如何站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建立健全農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生機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經成為現階段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現階段,隨著我國實施村民自治制度,推進基層民主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農村“兩委”關系問題,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這既是時代賦予各級黨委、政府的神圣使命和光榮任務,也是需要在實踐中認真探索、不斷完善的一個重大課題。
- 上一篇:認知的具身化
- 下一篇:黨基層組織格局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