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思考
時間:2022-10-28 04:45: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是人們追求的理想社會境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直在探索著。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這一任務。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一、構建和諧社會是黨鞏固執政基礎、實現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應當是一種和諧的社會形態和制度。但是,事實上這種和諧不是天生的,需要人們去建設,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人們不斷培植。這就要求執政黨提高認識,予以重視。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應當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其針對性有兩個方面:其一,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不實現和諧,矛盾就會積累并尖銳化,就會產生社會危機,就會對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形成威脅,甚至丟掉政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就是證明,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它提醒我們,對于執政黨來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其二,我國的改革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如果不解決社會的協調發展,提高執政黨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世界各國的發展進程說明,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既是機遇,也是社會矛盾凸顯期。搞得好,經濟社會繼續發展;搞不好,就會導致經濟社會徘徊,甚至發生社會動蕩。這就是拉美現象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中國如何避免這類現象發生,這就迫切要求提高執政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決定》非常清醒而深刻地指出,“黨的執政地位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這意味著,黨的執政基礎既不是超自然的,也不是超社會的,而是在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必要不斷更新的歷史性選擇。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國家政權屬于全體人民,這兩條,是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而不是“國家”主義的邏輯前提。我們也許可以說,借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觀念,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本意有了更確切的把握。從前,“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曾經被認為是與“社會主義”之間存在著尖銳矛盾的。同樣,在“階級斗爭”被認為“一抓就靈”的年代,把“社會主義”與“和諧社會”放在一起,也一定會被視為大逆不道。現在,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觀念被正式接受以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觀念又一次極大地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寶庫。
二、構建和諧社會要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較大利益差別和貧富差距
改革開放20多年,我們國家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的轉變。其中一個重要表現特征就是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原有的一些階層分化了,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在分化過程中,有些階層的經濟地位提高了,有些階層的經濟地位下降了,出現了不同的利益主體和利益集團。這種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也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典型特征,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社會階層的分化,新的社會階層的產生,使我們所面對的利益主體情況更為復雜,整合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來得艱難。同時,不同利益主體由于占有社會資源的不同和利益的差別,相互之間難免會產生各種矛盾甚至沖突,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從而影響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
在經濟快速發展和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社會也出現了較大的利益差別和貧富差距,而且尚有持續擴大的趨勢。這一問題已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成了新的熱點問題。我們應該看到,到目前為止的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避免存在利益和貧富差別。我國目前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落后,資源短缺、人口多、底子薄仍然是基本國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種種客觀條件的差別、社會成員自身素質的差別而導致的收入差別、貧富差別必然存在而且將長期存在。我們之所以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為市場經濟是迄今為止配置資源的最佳制度和方式,而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利益引導機制,沒有利益差別就不可能有競爭,也不可能有資本的合理流動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就難以提高效率,激發創造的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因此,合理的、適度的利益差別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應該看到,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對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對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是不利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黨和政府對這一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完善制度和法規堅決堵住非法獲利甚至暴富的機會,運用二次分配等政策調控機制讓更多的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解決不合理的利益差別和貧富差距問題。
因此,對于執政黨而言,既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打破影響正當競爭和合理流動的制度性障礙,保證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特別是為社會地位較低的弱勢群體成員向更高位置的流動提供平等的機會,促進社會階層的分化朝著有利于現代化建設的方向發展。又必須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主體,滿足他們合理的利益訴求,合理地調節利益差別,有效地化解矛盾和沖突。真正做到既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推動經濟發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勵和支持其它社會階層人員為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既保護發達地區、優勢產業和先富群體的發展活力,又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激發各個社會階層、各行各業的創造活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是執政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須解決的新的重大課題。
三、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要達到的現實目標
一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唯物史觀十分重視現實生活中人的需要。馬克思認為,他們的需要即是他們的本性。人的需要又是不斷發展的,呈現一種上升和豐富趨勢。提高執政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必須深入體察人民群眾的意愿,切實把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在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政策和各項部署中,落實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執政黨不能陶醉于過去為人民所謀利益的成績之中,要眼睛牢牢盯住人民日益增長需要,想方設法引導好并滿足好這種需要。不能把人民群眾需要“日益增長”僅僅看作是量的擴張,要更加重視內容上的豐富性,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種需要的日益增長,從生存到享受再到發展,不只是經濟方面的,而且包括文化的、政治的、生態的等多種需要。和諧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集中體現了執政黨的執政結果,是取得人民認同、支持、擁護的基礎。
二是要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執政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所要實現的政治目標,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為祖國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里的關鍵是正確對待“同”與“異”。和諧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與相輔相成。為此,要在全社會認真貫徹黨的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政策。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群眾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使執政黨的核心價值觀為全社會認可和實踐,把各種合法社會集團的政治意愿吸納到正規的政治渠道中來,把不同的利益和意見整合為公共政策。在這樣做的時候,高度重視團結是最為根本的。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偉大力量的源泉。
三是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公平、公正、正義有著相近的含義。從古自今它們表達著人們對正常、合理的社會制度和人際關系的期望。我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有不平衡的小康。集中表現為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改變,地區差距繼續擴大,反映收入貧富分化的基尼系數高居不下。與此同時,社會缺失誠信,公民在法律面前還不能做到人人平等,人身依附和特權依然存在,某些干部以權謀私,貪污腐敗。這些都是與社會和諧不相稱的,需要加以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包括雙重任務,既提高經濟效率,又保障社會公平。公平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合理。公平作為經濟關系,指分配原則,決定一定的主體應當享有什么樣的經濟利益;作為社會關系,指人際相處的平等地位和行為準則,防止個人利益的追求對他人利益的傷害;作為政治關系,指一種社會制度和執政黨的主張,體現出公正合理地配置權利與義務,保持親合穩定的社會秩序;作為倫理關系,指“義”與“利”的統一,正確評價善與惡、是與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黨和政府為社會提供的最大公共品和公共服務,就是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切實解決現實存在的經濟一條腿長、社會一條腿短的嚴峻問題。
四是促進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的協調統一。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調整和思想觀念的轉變。隨著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人民內部矛盾會明顯增多,有的還會日益突出起來。現在的問題是對社會的承受力重視不夠,導致一些矛盾的產生甚至激化。這就要求執政黨善于統觀全局、精心謀化,從整體上把握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內在關系,做到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從戰略上考慮,要以改革為動力,把發展放在首位;從戰術上考慮,又必須統籌安排好改革與發展的舉措,著眼于“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及時化解各種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要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臺的時機和節奏,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社會承受力不能只看少數人,它是一種社會“合力”。要充分考慮利益格局的合理性,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防止用“人均”統計掩蓋實際存在的貧富差距。要努力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改革發展的成果。特別關注困難群體的利益,切實解決他們的疾苦。
五是“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發展只有做到“以人為本”,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才有正確的出發點和歸宿。無論是“興國”還是“興縣”,首先是“興人”。要“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而不是搞“以物為本”、“以權為本”;要尊重人、依靠人、關心人的生存和發展,在任何時候都要做到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這對執政黨來說,就是要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人為本”,意味著干部要有正確的政績觀。在現實生活中政績有各種各樣:有為老百姓而為的政績,也有為個人升遷或樹碑立傳的“政績”;有辦實事、務實效的政績,也有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之類的政績;有以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政績,也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政績;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政績,也有不斷發展之路的急功近利的政績等等。正確的政績觀,必然得到人民的擁護,有利于人民內部矛盾的解決;不正確的政績觀,必然損害人民的利益,導致人民內部矛盾的激化。造成政績觀天壤之別的根源在于是否真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 上一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補助制度
- 下一篇:林業貸款中央財政貼息制度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