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農村集體經濟交流

時間:2022-11-09 09:04:00

導語:工業園農村集體經濟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園農村集體經濟交流

**區現有198個村居,其中108個村委會、89個社區居委會。經過多年努力,農村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目前集體可支配收入(不含財政下撥和股份社收入)超100萬元的村居140個、占7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2000元和9700元。同時存在著農村發展不平衡,部分農村經濟落后,發展較慢的問題。目前集體可支配收入不足100萬元的村居有58個、占29%;有22個困難村居被區政府列為扶持對象。如何探索新思路,大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夯實農村基層組織為民辦事的物質基礎,是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一、從**外延農業到外延工業園發展新模式

(一)目前困擾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最大的問題是發展問題。一方面群眾對辦好本村居福利待遇訴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社會管理各項成本越來越大。兩方面都要求村居必須不斷增加可支配收入才可應付。而目前農村集體經濟如何發展、怎樣發展,對村級組織是個重大挑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碰到的主要問題是資源不足。受中央耕地保護政策和我區集約開發政策的限制,尤其是土地一級市場依法由政府控制的嚴厲約束,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我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多元化發展,轉變為經濟較發達地區以單一的物業經濟為主、經濟欠發達地區主要以土地投包收入為主的格局,經濟增收的空間收窄。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探索新的農村集體經濟增長支撐點,才能保證村居有錢辦事,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后續動力。

(二)外延農業是**農民發展經濟的一個偉大創舉。1、外延農業概念。**外延農業主要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地被大量征用,**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為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緩解農地資源短缺的矛盾,在區、鎮兩級政府的引導下,部分農民走出**,利用周邊省市豐富的土地資源發展種養業,逐步成長壯大為一個新興產業,稱之為“外延農業”。2、外延發展優勢。一是承包期優勢。**農地承包期一般為3至5年,而周邊地區土地承包期可長達10至20年,保障了投資回收和后續發展。二是土地租金優勢。**農地承包價格每畝年租2000元以上,甚至超萬元,不僅價格高,而且土地資源匱乏,很難租到連片的土地,限制了規模農業發展。而周邊縣市相對地廣人稀,地租只有**的1/10至1/4,還可以連片承租,有利于推進規模經營。三是資源環境優勢。**區內工業三廢和生活污水對農業影響越來越大,危及產品的質量衛生和市場效益。周邊地區空氣清新、水質潔凈,具有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的良好自然環境。3、外延發展類型。一是市場導向型,采取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輻射帶動農民增收。二是生產拓展型,特別是**鰻業外延養殖,使**成為世界級的鰻業養殖中心,保障**鰻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三是資本擴張型。**商品經濟起步早,完成早期資本積累,加上近年公有企業改制的機遇,帶來資本擴張的沖動。四是科技先導型。技術密集型農業的投入大、效益高,但區內5年左右的土地承包期邊際成本太高,動輒上百畝的規模也不容易找到土地,因此,科技領先型企業往往外延發展生產,而把加工銷售等高效益環節留在**。4、外延發展收益。目前**外延農業種養面積已發展到17萬畝,年產值約20億元,相當于區內農業總產值的35%。外出務農的農戶約1000戶,為**農村勞動力提供的就業崗位約5000個,相當于區內8萬個農業勞動崗位的6%,有力地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三)從外延農業到外延工業園,經濟新支撐、發展新思路。外延農業主要是農民、農戶、農企單干形式為主,這一發展經濟方式的創舉為**帶來巨大收益。借鑒**外延農業的成功經驗,提出新的發展模式是跳出本村居地域局限,將發展眼光放到全鎮、全區或者周邊工業園區,統建廠房出租解決村居集體經濟發展問題,稱之為“外延工業園”。

二、政府在外延工業園發展過程中的制度安排

(一)回顧外延農業發展中的政府作為。一是政府導向。多年來,區鎮政府一方面鼓勵有資金、有能力的大戶與企業發展外延農業;另一方面與部分地區政府溝通協商,努力為**農民進入外地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和經營環境。二是資金扶持。如針對大良五沙全征地后的農民就業和生計問題,區鎮政府出資100萬元,對外出租地耕種的農戶提供每畝100元的補貼,支持五沙農民到土地充裕的番禺、中山等地租地耕種,促進就業。三是政治鼓勵。20**年表彰86家在發展生產、搞活流通、科技興農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的農業企業,還評選出十大外延農企,分別頒發獎牌和3萬元獎金。通過政治上鼓勵、政策上傾斜、生產經營上支持,體現了家鄉政府的關心和重視,為外延農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外延工業園發展的制度安排“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由區政府牽頭、鎮街組織、村居參與,在**區內的工業園區劃出一個村居工業園,或者在周邊中山、高明、江門等地的工業園購進工業用地,投資建廠房出租,租金充實村居集體經濟收益,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投入資金可由區、鎮街、村居按比例籌集,收益按照比例分配。可由區工業園開發中心統一運作,建好廠房統一招商,重點向**產業轉移的企業招租。區財政劃撥2000萬元建立村居外延工業園發展集體經濟的擔保資金,如果外延工業園收益不理想,則由財政每年兜底,補足資金,確保村居一級租金收益風險為零。

(三)外延工業園發展可行性分析。現在村居集體可支配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原來在本村居建好廠房、市場、商鋪物業出租的租金收益。除此外,再沒有更好的收入渠道。而目前周邊地區工業園區發展迅猛,勢頭一如十年前**。同時,**產業轉移需要租用大量廠房,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外延工業園一次投入就可以長期收益,既符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低風險、長效性、租賃型”的思路,也符合扶持困難村的發展思路,從不斷輸血轉變為增強造血功能,長效扶持。特別是以下兩種類型的村居:一是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較多,但全征地,沒有了土地發展優勢的村居;二是地理位置偏僻,沒有發展優勢,集體經濟發展較慢的村居。這些村居,通過外延工業園的發展,謀求新的收益,實現村級組織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收。

三、外延工業園發展的價值體現

外延工業園發展最突出的價值,在于從機制上解決制約農村發展集體經濟問題。

一是建立保障機制。由于是通過建廠房出租,村居今后每年都有一定的租金充實集體收入,從機制上保障農村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使村級組織有一定財力為群眾辦好事實事,并在為民辦事的實際工作中,不斷增強服務村民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能力。

二是建立反哺機制。外延工業園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以工哺農、以城帶村,把農村發展與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使廣大農民更好地分享發展成果,從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是建立共贏機制。外延工業園發展符合各方利益,達到一舉多贏的效果:經濟實力強的村解決資本擴張出路,實現高基數上高增長;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經濟發展較慢村可跳出本村解決發展出路問題;政府對困難村的扶持政策從輸血變為造血,解決長期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幫扶發展的扶貧重擔,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體現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效用。

四是建立長效機制。如何建立健全固本強基工程的長效機制,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項帶有根本性的重要課題。外延工業園的發展,采取的是“低風險、長效性、租賃型”的思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一次投入長期收益。村集體收入有保障,村級組織有了為群眾辦事的物質基礎,黨組織就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不斷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