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九要素交流

時間:2022-11-25 09:28:00

導語:民生九要素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生九要素交流

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等。為此,全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這些要求和部署,始終貫穿著“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這根紅線,讓人們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收入分配最敏感:

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有數據顯示,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年為3.2:1,收入分配不公已成為社會各種矛盾最主要的源頭。今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問題,被社會輿論普遍評價為“直面現實、堅持以人為本、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7月初,以推進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為先導的新一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拉開大幕,此次改革將覆蓋約1.2億人。

六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到****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六中全會《決定》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列為了和諧社會六項制度建設的內容之一,提出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等。

社會保障最關鍵: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據統計,到****年底,我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保險的覆蓋人數分別達到17487萬人、13783萬人、10648萬人和8478萬人,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3**9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將長期面對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挑戰。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9月23日,“中國社會保障論壇首屆年會”在釣魚臺國賓館開幕。勞動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表示,今后將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等五方面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六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意味著建立“全民社保”已提上中央的議事日程。六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指出,要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我國做實養老個人賬戶試點已經擴大到8個省區市,中央也正在積極研究解決進城務工農民以及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擴大就業最重要:

把積極的就業政策貫徹到各個方面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有數據顯示,今后幾年,我國城鎮就業缺口在1300萬個以上,矛盾十分尖銳。

近年來,中央在挖掘潛力促進就業,減少失業方面花了很大的力氣。從1998年到****年,努力使1900萬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到去年年底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下,已經建立各類職業介紹機構36000多家。六中全會進一步把“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列為了到****年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之一。全會《決定》提出,要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今后,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等。

教育公平最迫切:

確保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上學難、上學貴”是目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黨中央一直非常重視教育問題。8月29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34次集體學習,安排的內容是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和深化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總書記強調,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六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農村義務教育免費政策今年已開始實施,未來政府將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構建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今后5年,中央與地方各級財政將累計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約2182億元。

醫療衛生最直接:

建設覆蓋城鄉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

衛生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經建立。在農村,國家已經加快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06年試點擴大到全國縣級總數的40%,**08年將覆蓋80%。國家每年還將補助資金300億元,爭取到**10年在農村普遍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約7億人。今年9月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醫藥行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提出要在5年內根本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目前,由國家11個有關部委組成的醫療體制改革協調小組已經成立,不久醫改大方案即可出臺。

六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35次集體學習,內容就是國外醫療衛生體制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切實把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住房問題最難解:

加快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有數據顯示,截止到****年,在全國250個地級以上的城市中,仍然有70%的城市沒有完全實施廉租房政策,住房保障面不到4%。今年5月1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了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國六條”。隨后的5月29日,國辦轉發了建設部等九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10月17日,國務院專門召開會議,聽取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落實情況檢查的匯報。緊隨其后,10月1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特別強調,要把房地產調控措施落實到每個城市。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設,規范和加強經濟適用房建設,逐步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最近,北京、上海等城市相繼公布了“十一五”住房建設規劃,面向大眾階層的中小戶型和經濟適用房成為供應重點。

安全形勢最嚴峻:

建設安全保障型社會刻不容緩

近年來,我國重特大安全事故頻發,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問題,今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30次集體學習,學習安排的主題就是“國外安全生產的制度措施和加強我國安全生產的制度建設”。此次學習正式提出了“建設安全保障型社會”的目標。隨后,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正式出臺了我國首個安全生產專項規劃——《安全生產“十一五”規劃》,規定了“到**10年,億元GDP事故死亡率要比****年下降35%以上”等三個總體量化指標。六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提出,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完善安全生產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實責任,嚴格管理,強化監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社會治安最基礎:

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是當前的一個大課題

隨著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我國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今年4月28日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會議上,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主任羅干要求,要深入開展平安建設,扎實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六中全會《決定》也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公安部已將**06年確定為“基層基礎建設年”。近日,公安部下發了《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要求逐步建立與新型社區管理體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社區、農村警務工作新機制。

資源環境最突出:

人與自然和諧是和諧社會的落腳點

《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顯示,****年全國環境退化成本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目前,中央已明確提出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今年2月,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的相繼實施,凸顯出黨中央“痛下決心解決環境問題”的意志和決心。六中全會《決定》也把“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列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為此,《決定》強調,要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目前,國家已經正式建立了環保督察制度,環保總局已向11個地方派出執法監督機構,包括5大環保督察中心和6大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