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戲之危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25 04:30:00

導語:小戲之危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戲之危經驗交流

戲曲在古代文化中處于比較邊緣的位置,民間戲曲又等而下之,最底層的當然是民間小戲。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民間小戲是怎么也繞不開,回避不了的。對于民間小戲價值的認定比較多的是它對于大戲形成的歷史作用,即所謂小戲的“初級形態”是大戲“高級形態”的基礎。確實,小戲的這一作用對戲曲發展的推動是非常顯著的,因為有大戲,有南戲、雜劇、傳奇等規模戲曲的出現,戲曲從文學到表演、音樂蔚為可觀,表現力更強,造就了古代中國戲曲的繁榮和輝煌。在歷來的研究中,這是小戲最為人所樂道的,也是事實。但是,小戲的形態價值不局限于它是戲曲由“初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過渡物”,它本身的存在和發展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而人們所以忽略和漠視小戲的這種自身的形態價值,還是基于一種大戲“正統”、“正宗”的觀念。事實可能是,任何一個時期小戲的發展狀況都是最活躍的,這是從排斥小戲的文獻記載中也可以導出的結論,只是小戲的如火如荼很難以正面姿態進入“史官”的視野和記錄中,因為民間是不具有這種話語權的,所以地道的“民間”是被忽略的。

戲曲的產生形成要回溯到民間小戲,戲曲發展歷史被描述成文人的戲曲史,民間被邊緣化,小戲更無地位可言。所以如此,是藝術角度與非藝術角度囿于許多正統的觀念使然,是對小戲的藝術價值和地位的一種偏見、歧視。民間生動、活潑的小戲,不僅締造了中國的戲曲,也書寫了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小戲與大戲、民間與文人,共同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歷史與輝煌。“兩小戲”、“三小戲”等民間小戲,以其短小、靈活的形式和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在民間贏得人們的喜愛,千百年來一直活躍,富有生氣。小戲有自身的形態特征,也有小戲獨特的價值,這種價值不是大戲、本戲所可以替代的。

小戲不僅有廣泛的覆蓋面,而且也有許多家喻戶曉、成為戲曲經典的作品流傳,比如《借靴》(高腔)、《花鼓》(亂彈)、《走西口》(二人臺)、《打銅鑼》(湖南花鼓戲)、《王小趕腳》(五音戲)、《打面缸》(廬劇)等,這些小戲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性、趣味性及它們在民間百姓中所具有的影響力是許多大戲所不可比的。2007年“文化遺產日”珍稀劇種展演的27個劇種的劇目亦然。因為形態的差異,小戲與大戲的表現內容、表現方式、表現手段、表現風格及表現規模是不同的,小戲的存在,使大戲可以任意擴延、發揮,而大戲的流行,使小戲可以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地呈現于舞臺,“大”可以“小”,“小”也可以“大”。彼此交流和融合,互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發展的基礎。

小戲有不依賴于本戲、大戲而具有的自我品格,以往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它在戲曲史衍進中對本戲、大戲形成的“過渡”作用,而忽略了它自身的價值——審美、娛樂、藝術和文化價值。不能以大戲、本戲的形態標準要求、衡量小戲,戲曲的發展是多樣多元的,而大戲、本戲和小戲無疑是構成戲曲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兩個方面,看不到或不能把小戲提升到這樣一個層面去對待,是戲曲史的“缺失”。小戲是中國戲曲最常態的表演和范式,承認小戲為戲,承認它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娛樂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就意味著對以往戲曲史的重新審視,包括戲曲形成的時間和標志物,當然更主要的,中國戲曲的內涵內容、形式形態因此而更覺豐富多姿,戲曲史也可以做到一種真正的回歸——對民間的回歸和對戲曲作為民間藝術本質的建立。

小戲緊貼百姓的生活,形式靈活,表演質樸,故流傳極廣。也因為它的形式及欣賞對象、流行區域范圍等,小戲歷史上與現實中生態境況之虞比大戲、本戲還要嚴重,小戲與小戲劇種的瀕滅也是十分令人擔憂的。在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當下,民間小戲的保護屬當務之急。戲曲保護中民間小戲的生態狀況所以如此堪憂,還由于以下幾點:(一)歷史上,士大夫文人鄙視戲曲,各朝代對戲曲屢加“禁毀”,其中首當其沖的是小戲,如前所述,小戲始終在一種夾縫中生存,依靠其堅實的群眾基礎,依賴其頑強的生命力,雖打擊不斷,仍能夠生生不息。但緣于官方的重壓,小戲受到的打擊和挫折也是可想而知的。(二)觀念上,當代一些人不是基于小戲內容對之加以攻擊,而是從藝術形態上認為它屬于“低級形態”,需要向“高級形態”進化,造成人們輕視小戲、小劇種,紛紛向大戲靠攏,這對小戲、小劇種是一種嚴重的破壞。除內容題材外,士大夫文人對小戲的形式與表演簡約也頗為鄙視,當代有的人則從對戲曲藝術形態完整、成熟的角度對小戲加以要求、規范,因此,戲曲小劇種自主、獨立的品格被消解,要么是忽略,要么是拔苗助長。(三)在當代,小戲與小劇種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必講,20世紀80年代以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鄉鎮的巨大變化,對根植于農業文明土壤的小戲、小劇種產生巨大沖擊,加速了小戲、小劇種的瀕滅。“天下第一團”主要是小戲、小劇種的劇團,調查中經常會遇到當地唯一劇種劇團解散或將要解散的消息。近20多年來,有的省和地區,小戲、小劇種瀕滅程度令人難以置信。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非物質文化保護應協調一致,尤其是民間小戲、小劇種的保護已經是當務之急,時不我待。(四)小戲、小劇種相對流行面不廣,形式簡單,藝人文化水平較低,多依靠口傳心授,組織管理相對松散等等,都使得小戲、小劇種隨時可能會轟然塌落,離我們遠去。

由此可見,小戲的生態鏈是脆弱的,“花鼓戲傳未卅年,而變者屢矣”,本身多變易變,不易捕捉,而環境又在發生著如此巨大的變化,保護小戲、小劇種要看到它們自主、獨立的形態價值,還應該注意到小戲、小劇種的生態環境狀況。小戲、小劇種不僅與百姓大眾的審美、娛樂生活緊密相關,而且與他們的物質生活息息相關。小戲、小劇種的產生、發展都與百姓日常的生活、喜慶節日有密切關系,它不是一種僅僅局限于舞臺的藝術。小戲的演出常常與地方民俗、祭祀儀式融為一體,這種民俗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的土壤和氣候是小戲能夠在民間流傳不衰的重要原因。在小戲的保護和生態建設中,視野不能局限于舞臺,應該看到小戲生存、發展的文化鏈,它是一個超越戲曲和藝術的文化生態系統。看到并重視這種生態鏈的保護、建設,對小戲的保護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戲曲發展到21世紀,可以總結的地方固然很多,其中一點就是挖空心思地要改造小戲,似乎只有大戲、本戲是戲,是藝術,小戲不具有獨立的藝術品格,是“替補者”,不是藝術,所以竭力做改造的工作,也制造了一些新的劇種,而事實上這些新的劇種較多地脫離了它原來生長的土壤和群眾基礎,沒有那么扎實的觀眾群體,也失去原有小戲的許多個性特征,而更多流行劇種的共性特點,劇種個性的消解,也是劇種瓦解的開端。對小戲獨立品格和藝術價值的忽略、偏見,使小戲一直處于一種壓抑、消解的狀態。當代戲曲生態的改變和破壞當然有許多客觀原因,但對小戲獨立品格和藝術價值認識的局限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經濟迅速發展,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文化藝術日趨多元,小戲獨立的品格和藝術價值應該完整保留、保護和發揚,這是維護戲曲生態平衡的需要,是戲曲發展的需要,是文化藝術發展的需要。對民間小戲的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生態平衡意義。我們應該從歷史與實際出發,根除那些舊有的藝術和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