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文化共建共享交流

時間:2022-11-27 09:06:00

導語:和諧文化共建共享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文化共建共享交流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實現科學發展,首先要引導人們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先后開展了以“深入解放思想、推進加快發展”、“樹立科學發展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送“理論、政策、信息”下基層等為主題的大討論、大實踐活動,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創新思維、創新理念,結合實際探索科學發展的新路子和新方法。為重點解決縣域經濟發展中思想不解放、步子邁不大等問題,在縣委黨校舉辦全縣領導干部學習班,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及縣各部門領導講課。在全縣開展“在工作標準上向發達地區看齊、在思想觀念上與先進地區接軌”的主題實踐活動,先后有100余名領導干部赴蘇州考察學習,并編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榆縣黨員領導干部赴蘇州考察學習心得匯編》。進一步加強應用理論研究,為縣委、縣政府決策提供充分依據。共建共享和諧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實力

一是著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經過廣泛征集和反復討論,現在以《美麗的通榆我深深的熱愛你》為代表的通榆縣歌,唱響通榆大地。同時確定蒙古黃榆為縣樹、山杏花為縣花、丹頂鶴為縣鳥,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激情和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干勁。二是著力培育生態文化。以“中國·向海”為品牌的生態旅游節,目前已舉辦了五屆。特別是2005年向海被國家評為AAAA級旅游景區后,游客逐日上升,相繼帶動了郁洋淀民俗文化節、興隆山蒙古黃榆節、杏花節等系列生態文化旅游的熱潮。中國·向海那達慕大會、中國·白城向海自然保護區特種郵票首發式、生態文化旅游論壇、商貿洽談會、特色餐大賽等系列活動,吸引大批中外游客來此科學調研、觀光旅游、休憩度假,年均游客達10余萬人次。三是著力培育專業精品文化。家喻戶曉的大眾文化品牌東北二人轉,連續五屆在吉林省二人轉匯演中榮獲一等獎。其中拉場戲《貴婦人推磨》獲東北三省二人轉大賽二等獎,獲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二屆二人轉觀摩演出綜合三等獎。在革命圣地延安大禮堂、古城西安大劇院等地打響的《春寒驚雷》和《牛玉儒》兩部大型話劇,走進全國17個省市(地區),演出200余場。四是以社區、廣場文化活動為龍頭的群眾文化遍地開花。先后舉辦了“激情廣場大家唱”、“小城之夜廣場文藝晚會”、“知榮辱·樹新風·見行動”演唱會等系列大型廣場晚會。加大文明創建力度在不斷發展中促進社會和諧大力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是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在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的進程中,通榆縣堅持把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作為重要目標,把提升人民群眾的道德水平作為中心環節,在不斷發展中促進和諧,在促進和諧中不斷發展。一是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和公德教育。突出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村鎮三大創建主題。開展“呼喚誠信共鑄誠信”演講比賽和評選“誠信單位、企業、商店”等系列活動。城鎮各社區也相繼開展了”一個黨員,一面旗”,爭做“文明職工”、“誠信明星”,為貧困家庭“辦低保”、“辦醫療”以及文明社區創建典型等活動。在全社會形成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氣。二是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宣教活動。組織發動群眾創作“八榮八恥”歌謠、小品、快板、表演唱等,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廣場、社區、居民小巷舉辦文藝演唱會、書畫展等系列活動。同時深入開展了“講文明、促和諧”主題創建活動。三是積極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組織觀看愛國主義系列影片和話劇,不定期舉辦“青少年教育社區輔導班”。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作者高紅巖系吉林省通榆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據: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