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農民居住問題經驗交流

時間:2022-05-13 09:16:00

導語:政府農民居住問題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農民居住問題經驗交流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省委、省政府于20*年11月召開的全省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中提出“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的要求,全面加快城鄉建設步伐,尤其是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要按照“農民居住集中導向”的要求進行建設進程。這對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節約土地資源,改善村容村貌,建設小康新農村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本人于20*年參加公務員考試后被分配到老壩港鎮規劃崗位,對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有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意義。

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既可以迅速改善廣大農村居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水準,而且為促進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提供了重要載體,可以說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和著力點。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優點:

1、節約耕地,提高集約化用地水平。土地的集約利用和農業的規模化經營,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推行農村居民集中居住是農村實現科學發展的主要體現,能夠節省大量土地資源,便于土地整治和農田規程化、機械化耕作。我們老壩港鎮下轄8個行政村,23000人;農村建設用地373.8公頃,人均建設用地達178平方米,大大超過了省政府規定的人均100平方米的標準。如果全部推行集中居住,每戶建房及公用設施(包括村莊綠化)用地僅0.5畝,全鎮共可節省土地2500畝,再加上分散居戶的道路、排水溝整理還耕,累計可增加土地4000畝。

2、節省投資,有利改善農村基礎公共設施。由于小而散的居住狀況,使得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成本高、配套難、水平低,影響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推行農民集中居住,能夠用少量資金改造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訊設施,集中居住區建設投資也不到分散居戶的一半,科教文衛事業等公共服務的發展也十分便捷。

3、便于管理,提高農村精神文明水平。農民集中居住可以對農民實行社區化管理,有利于社會治安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等,便于對農民進行文化、科技、法律、技能等宣傳培訓,便于生態環境優化,極大地提高農村文化程度和農民的生活質量。

二、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難點。

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意義重大,但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1、建設用地難調整。農村一個集中居住區按500人左右的標準至少要占用80畝的成片土地。土地調整涉及的面比較大,有的要跨組調整。這樣的調整難以到位。一是用地規劃和用地計劃的制約。農村集中居住區規劃和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相銜接,因不能逾越基本農田保護區這根紅線而無法實施集中區建設規劃。二是土地流轉的制約。即使是符合用地規劃的土地,因涉及農民家庭承包而難調整,因為農村二輪土地承包責任制的政策規定,土地調整不能用行政措施強行推行,同時土地跨村調整沒有政策依據。少數有集體用地的村采取與農戶置換的方式進行調整,或靠從農民手中租用或協議退包的方式進行周轉,但實施的難度卻很大,只要有個別群眾不同意,一個組甚至一個村的土地調整就無法進行。

2、配套資金難落實。目前資金困難已成為推進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的一大制約因素。集中居住區的道路、供水、排水、供電、電信等主要基礎設施因鄉鎮財政困難、村集體積累薄弱,進集中居住區農戶自籌資金壓力太大,市場化運作又乏利可圖,使得農村大多數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社會服務功能不健全,削弱了集中居住區的吸引力。

3、群眾認同度低。從目前的情況看,對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態度不積極、推進難度大的農戶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家庭條件較好、已經新建了樓房的農戶;另一類是家庭狀況較差、暫時無錢建房的困難農戶。雖然想進居住點,但因缺錢而建不起房。這兩類農戶各占到15%左右。從面上看,導致一部分農戶不認同的還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受傳統文化和習慣的影響,大多數農民仍然偏愛單門獨院、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二是實行集中居住后,由于離農田較遠,農具、糧食等存放不便,水、電以及蔬菜等開支增加,造成生產生活成本提高,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三是集中居住以后,農民附屬用房及生產用房在集中居住區內詳細規劃難以落實到位。

三、推進農民集中區建設的建議。

建設農民集中居住點是一件惠農利民的好事,這件工作應該做好,而且也必須做好。我個人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

一要科學統籌規劃。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事關新農村建設的長遠大局,必須堅持規劃先行,以科學的規劃推動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的有序開展。目前我鎮已完成規劃15個居民集中居住點,先期啟動7個點。完善了相關技術標準,履行了法定報批程序,為新一輪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提供規劃依據。對村民建房,必須嚴格審批,嚴禁私搭亂建。嚴格規范建房的審批辦理程序,依法審批管理,確保農民新的自建房、易地遷建房集中到規劃居住點上。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必須出臺扶持政策,對涉及土地、資金、稅費等,國家和省人大還應專門加以立法,推動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的順利開展。土地上,上級政府要及時出臺有關居住點規劃建設的管理辦法,為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點規劃建設提供政策依據。資金上,對農民集中居住點與鄉村公路的連接線,居住點內的基礎設施配套,各級財政要按照一定比例列入年度預算,拿出專項資金進行推動。稅費上,對進入集中居住點建房的農戶,由政府收取的相關稅費要予以減免,盡量降低農民建房成本。

三要強化宣傳教育。要深入宣傳發動,在群眾中牢固樹立主體意識、規劃建房意識、保護資源意識和惠農利民意識,引導農民消除思想疑慮,走出思想誤區,調動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要積極有序推進,堅持循序漸進,不能“一窩蜂”。就是規劃可以一步到位,但具體建設不能急于求成,強行推進。先從集中居住點的水、電、路等最基本的設施抓起,再分期提高配套水平。在保持集中居住點整體風貌的前提下,不強求農戶建設一步到位,允許先建平房,以后待條件成熟再建二、三層,逐步完善。

五要加強協調配合。例如在規劃上,規劃部門必須要和交通、水利、文化、民俗等部門配合,統籌考慮農民出行、水系、習俗等因素制定總體規劃,在詳規上還要與農業、林牧、統計等部門協調,使住房的功能既要與日常生產相配套,還要與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相掛鉤,不能超越他們的可承受能力。供電、電信、建設等單位要嚴格執行上級政策,對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涉及的相關規費,要該減的減,該免的免。要通過組織推動、政策引導、各方介入,形成推動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的長效機制。

以上是筆者一點個人認識,如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