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幫扶工作經驗交流

時間:2022-08-04 10:50:00

導語:民族幫扶工作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幫扶工作經驗交流

我們**鎮地處**,全鎮轄4個管區,36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1萬人,總面積57.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4萬畝。其中回族人口4923人,主要分布在后營、前營和西隅三個回族村,約占全鎮總人口的10%。

近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全鎮工作的大局和中心工作,努力探索民族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路子,適時引導少數民族干部群眾,抓住少數民族幫扶工程的機遇,把干部群眾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設“平安**”上來,使全鎮上下呈現出了社會穩定、民族團結、政通人和、人心思上、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工作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進而促進了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下面簡要匯報一下我們的具體做法:

一、強化認識,樹立正確的民族發展觀

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保證,民族工作尤其如此。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是國家富強、長治久安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則是維護民族團結的核心。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做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為此,鎮黨委、政府在充分認識到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的基礎上,以促進民族經濟發展為切入點,始終堅持“民族工作無小事”的觀念,把少數民族群眾的冷暖、疾苦放在心頭,真心實意為少數民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辦成事,為民族經濟的發展帶好頭、當好家、服好務。

鎮黨委、政府多次召開不同形式的會議,正確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做好民族工作是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重要內容,自覺從民族淵源和特點出發,帶著對少數民族的深厚感情去做民族工作。全鎮上下牢固樹立了“漢族離不開回族,回族也離不開漢族”,發展漢族是發展**,發展回族同樣也是發展**”的觀念。不斷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真正做到各民族之間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提倡和鼓勵各民族在發展經濟與社會事業上相互學習和交流,實現和諧相處和共同進步。在機關干部中堅持了“兩個明顯,一項制度”,即“回族干部到漢民村調研要明顯多于到回民村,漢族干部到回民村調研要明顯多于到漢民村,并作為一項制度固定下來”。為全面正確地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扎實做好民族工作,繁榮民族經濟,鎮黨委、政府先后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決定》和《少數民族幫扶工程實施方案》等鼓勵發展民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全鎮形成了回漢之間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的關系。

二、抓住機遇,積極做好民族幫扶工作,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努力探索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路子,改善和提高民族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引導和幫助少數民族村用足用好上級對少數民族村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全市民族工作會議之后,我鎮抓住市、區民族幫扶的機遇,以少數民族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為中心,協調各方面關系,采取各種措施,使我鎮民族經濟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一)搶抓機遇,力促幫扶項目的落實

幾年來,省市區加大了對少數民族村幫扶力度,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搶抓機遇,積極與上級對接,爭取我鎮民族幫扶項目的立項與落實。先后使西隅村道路建設列為市第二批少數民族幫扶項目,后營村道路建設和奶牛養殖小區建設列入區20**年的幫扶項目,民族小學和前營道路建設列入市、區20**年幫扶項目。這些項目的落地與實施,傾注了市、區各級領導的心血,拓寬了少數民族村對上對外聯系的渠道,充分體現了各級領導對**特別是對少數民族的深情厚意。通過民族幫扶項目的落實,改變了少數干部群眾的片面認識,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勁,有效地促進了我鎮少數民族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二)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

道路通,百業興。我鎮道路雖然建設早,但由于年久失修,行路難成為困擾**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當時許多主干道柏油路面嚴重老化,坑洼不平。群眾出門串鄉成問題,外地客商一見更是只皺眉頭。為進一步繁榮民族經濟,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實際,經過反復研究論證,達成共識。先后修復、拓寬了7條道路,全長60余千米。其中西隅商業路和后營路的拓寬、修復、改造,為少數民族村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西隅商業路,鎮黨委、政府引導和幫助西隅村積極對上爭取,被列為市第二批少數民族幫扶項目。全長1500米,寬10米的西隅商業街總投資80余萬元,村村通扶持35萬元,市區扶持20萬元,鎮村投入25萬元,經過區、鎮、村四個月的艱苦奮戰,工程順利竣工,路兩側可建160戶商業樓,營銷、飲食一條線,促進了第三產業的大發展。前營、后營兩村相連,道路總長為3600多米,投資近90萬元,通過兩村積極努力,村村通扶持40萬元,泰汶膏礦投入20萬元,區公路局、房管局也給予了大力扶持,按標準要求已全面建成,進一步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兩村的運輸業、種植業以及奶牛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奔小康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另外,投資600萬元建成貫穿鎮駐地南北的主干道----膏城大道。大道全長2545米,寬40米,分三塊籌資,一是追加財政預算,二是結合村村通向上爭取,三是走社會化籌資的路子。歷時五個月建成使用,主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和綠化帶,彩燈、街燈、給排水設施一應俱全,該道路的建成使用繁榮了鎮駐地商業經濟,樹立了鎮黨委、政府的良好形象。此外,還爭取了市、區支持,投資1600萬余元,歷時六個月修復了大坡路,這條寬18米、長5500米的路,東西走向,是貫穿全鎮的交通運輸主動脈,修復之后,有力帶動了全鎮運輸業的發展,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發展民族經濟的康莊大道”。全鎮運輸車輛300余輛,僅回族群眾就達200輛之多。廣大回漢群眾由衷地說“還是共產黨好啊,我們一定要聽黨的話,堅決跟黨走”。

(三)加快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實力。

一是協調上級有關部門在項目建設上向民族村傾斜,千方百計增加少數民族群眾收入。西隅村與山東農業大學,區農業局積極合作,繁育小麥優良品種,成為市、區、鎮農業部門的良種繁育基地。二是抓住蒙牛集團落戶泰安的機遇,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的養殖優勢,在區委蘇書記與白區長的親自過問和幫助下,后營村與西隅村聯合規劃和建設了一處占地300畝,預計總投資1800萬元,存欄規模為1000頭的奶牛養殖園區,計劃分期建設,現已形成雛形,并初步形成了規模經濟效益。三是針對回族村人口聚居密度大,人多地少的現狀,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投資兩億元的泰汶石膏礦落戶我鎮。礦址涉及西隅、前營、后營三個村。泰汶石膏礦項目的落地,為少數民族村今后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一是占地補償為村集體經濟夯實了基礎,增強了后勁。在此基礎上,這三個村都開展了以打井、治水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工程,并為群眾安裝了自來水,提高了生活質量。二是以此為依托,發展了膏粉加工業:后營村三戶村民合資八十萬元興建了興隆膏粉廠,已投產使用,年產量2萬多噸,年利潤50萬元以上。西隅村采用村級出地的形式與平陰石膏礦達成協議,由礦方投資一百多萬元建成西隅膏粉廠,現在廠房已完工,地面正在硬化,建成后年產膏粉達5萬噸以上,年利潤一百多萬元。三是帶動了周邊地區二、三產業的發展,為運輸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增加了當地群眾的收入。前營村針對全鎮蔬菜豐產不豐收,增產不增效的現狀,規劃投資建設390萬元的蔬菜加工基地,計劃爭取市農業局和市民宗局的幫助,鎮、村、個人各投入一部分,建成后將進一步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優化蔬菜種植結構,形成多品種種植,初步實現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格局,實現規模效益,壯大村集體經濟。

(四)積極對上協調,著力于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重視教育,提升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少數民族優秀人才,是一個民族騰飛的基礎。**少數民族群眾由于以前具有重經商、輕教育的特點,致使部分群眾文化素質偏低,影響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出現了一些不該出現的問題。針對這種狀況,鎮黨委、政府果斷決策,決心從“治本扶智”入手,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提高民族綜合素質。從我鎮實際出發,適時啟動泰安銀馬民族文苑的建設,文苑的建設,得到了市、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該項目通過走對上爭取、政府投入、啟動民資、村級出地四條路子,共投資500余萬元,建成了集實用性、民族性、景觀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民族小學。初步形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為一體的集中教育小區。通過對上努力爭取,如今民族小學已建成使用,昔日陰暗潮濕的幾間平房,變成了寬敞明亮、挺拔的現代化教育園地。民族小學與民族中學內部設施配備已達到省定一類的標準,教學管理與教學質量也上升至區上游水平,無論是硬件、軟件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目前銀馬之星幼兒園正在籌建之中。文苑的建設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是**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中滲透了黨和組織對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關懷,使回漢群眾備感溫暖,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厚愛,從而促進了民族團結,營造了和諧和的社會氛圍。

(五)加強少數民族干部隊伍建設,開展民族團結活動

少數民族干部是黨和政府聯系少數民族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做好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工作,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善做民族工作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特別是基層干部隊伍,對于落實民族政策,繁榮當地經濟,加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繼續抓好村“兩委”班子建設,進一步增強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使黨支部成為維護農村穩定、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堅強領導核心。同時通過開展機關干部聯系困難戶、回漢族村結對子等活動,密切干群魚水關系,增深民族之間感情,實現了回漢兩族的共同發展,把群眾的思想與行為真正統一到發展經濟上來。

三、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促使民族工作再上新臺階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穩定了現在不等于把握了未來,必須立足現在,著眼未來,不斷加強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和投入,特別是致力于民族經濟的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將民族工作列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緊緊圍繞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探索實踐做好民族工作的長效機制。二是進一步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大力發展民族經濟,依托現有的商業街、奶牛養殖園區、石膏礦區、集貿市場、交通運輸等,努力發展、培育、壯大鎮、村經濟,盡快形成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富民、富村、富財政的目的,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三是繼續搞好項目的爭取與落實,在爭取上級幫扶資金的同時,廣泛啟動民間資本,在建好民族小學與銀馬之星幼兒園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民族小學內部設施和校園美、綠化及其他場地建設。四是抓好法制教育和民族政策的宣傳落實,增強大民族意識,增強法律意識,全面提高民族素質,營造穩定環境,使群眾普遍對“穩定是福,動亂是禍”有更深的理解,形成人人關心民族團結,人人維護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同時把市區各級領導對少數民族群眾的關懷和支持,實實在在的宣傳、落實到群眾中去,促使群眾致力發展經濟,建設美好家園,以實際行動回報市、區各級領導對我們的大力支持和幫扶。

盡管我們的民族工作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鎮發展的新路子,初步促成了我鎮團結、穩定、和諧發展的局面,但離上級領導的要求還有差距,我們決心一如既往,努力開拓創新,繼續通過開展扎實有效的民族幫扶工作,以點連線,以線帶面,全力實現我們“工業立鎮、農業強鎮、三產活鎮、科教興鎮”的目標,為全區開展好民族工作和經濟建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