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賄賂現狀探析與治理材料
時間:2022-02-02 03:56:00
導語:商業賄賂現狀探析與治理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商業賄賂的基本成因剖析
治理商業賄賂,首先要對其發生和存在的原因進行深刻剖析,在我國現階段,商業賄賂發生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歸結其主要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市場體系發育不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轉型過來的、要構建統一開放與國際接軌的成熟的市場體系決不能一蹴而就。我國目前市場體系中真正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市場、生產要素等市場還不健全,各類市場發育程度差異很大,以致市場體系結構失衡,并頻頻產生摩擦。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改革中,原有的國營、集體生產流通企業在轉軌、改制、重組后尚未健康全面發育成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企業,而大量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成為市場主體中最活躍的因素。市場主體在結構上的不完整和發育上的不成熟以及素質上的參差不齊,使其極易在競爭中運用商業賄賂等不正當的交易手段爭取交易機會和交易條件,以致成為商業賄賂現象滋生的基本因素。
2、反商業賄賂法律體系尚存缺陷。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尚未建立或完善,目前治理和查處商業賄賂行為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部委辦規章及其他相關的規范性文件為基本依據。但實踐證明,這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部委辦規章沒有形成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法律體系內部一般法與特別法之間存在不銜接甚至相互沖突的問題,且商業賄賂的法律界定過窄,法律適用滯后,查處職權不明確,致使產生攬權或推諉的現象。同時,缺乏規制海外商業賄賂行為的法律法規,與我國承擔的國際公約義務不對等。
3、監督的不到位導致公共權力的不正當干預。由于行政干預經濟、政府插手企業事務等現象的存在,使得市場經濟秩序和規則被攪亂,一些不法經營者為獲取政府支持、爭取項目資金,或為獲得某項許可某種資源,不擇手段不惜重金對手握公共權力的國家工作人員進行賄賂。由于行政權力卻只掌握在少數決策者或公職人員手中,這種社會機制和權力一旦缺乏監督制約,就極易發生錢權交易、權力尋租成了商業賄賂問題。
二、商業賄賂主要危害剖析
商業賄賂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妨礙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干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影響社會投資環境的建設,危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腐蝕黨和國家政治機體,滋生違法犯罪行為,必須認清其對社會的危害性。
1、嚴重破壞市場公平交易的秩序。商業賄賂是商業活動中的一種不正當的交易行為,交易一方通過采用財物或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獲取交易機會或經濟利益。這種行為使市場價值規律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競爭機制無法正常運行,嚴重影響生產經營成本,損害公平競爭、誠實信用的市場交易規則,阻礙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嚴重破壞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嚴重阻礙和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2、嚴重危害國家廉政制度。商業賄賂慣用的手法是權錢交易,而“權力尋租”亦就成為一部分掌管國家行政審批權、行政執法權及國有資產經營權的國家公職人員的“第二職業”,他們利用手中掌握的工程建筑、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藥購銷、政府采購、資源開發和經銷,以及出版發行、銀行信貸、證券期貨、商業保險等行業職權,不失時機地運用市場“潛規則”進行權錢交易,以權謀私,導致國家行政職權的濫用,腐蝕了黨和國家的政治肌體,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腐蝕了國家公職人員的思想,嚴重削弱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危害了國家的廉政制度。
3、嚴重危害國家稅收體制。商業賄賂采用的是逃避國家財政稅收制度的非法手段進行賬外給付折扣或傭金進行賄賂。因此,行賄方采取做假賬虛報加大成本抵稅,而受賄方則采取收受財物不入賬的手法逃避納稅,使國家和地方稅收大量流失,嚴重危害國家稅收體制和財政制度。
4、嚴重破社會市場信用體系。商業賄賂漠視公平競爭、誠實信用的市場交易規則,削弱企業的正常競爭力,助長企業不正之風,進而滋生多種社會矛盾問題和違法犯罪行為,乃至助長商業流通領域中的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引發突發公共事件,直接影響社會和諧和穩定,破壞社會市場的信用體系。
三、商業賄賂治理方略的思考
治理商業賄賂是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和維護公平競爭原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是懲治腐敗、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內容。治理商業賄賂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既要集中時間開展專項治理,又要從大局和長遠出發常抓不懈,與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相結合,與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相結合,與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性建設相適應,堅持用發展的思路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商業賄賂問題,建立長效機制。然而,從法律的層面上考慮治理商業賄賂的問題,必須堅持預防與懲治并重的方針,一方面,要完善對商業賄賂的預防監管體系,建立行賄檔案查詢制度,對有不良記錄的市場主體列入“黑名單”,加大商業賄賂的風險和成本,以行賄得不償失的經濟后果告誡市場主體,使其不愿行賄不敢行賄,從源頭上遏制商業賄賂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商業賄賂的打擊懲治力度,嚴肅查處商業賄賂犯罪案件,既治“官”又治“商”,以行賄受賄都必會受到懲罰的法律后果,震懾市場主體不敢行賄,公務人員不敢受賄,從根本上懲治和預防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商業賄賂行為。
1、營造反對商業賄賂的社會環境和氛圍。一要深入宣傳商業賄賂嚴重破壞市場秩序、破壞國家稅收制度、妨礙公平競爭、腐蝕國家公務員及有關從業人員等危害性,使社會成員深刻認識行賄受賄都會違法犯罪,擠壓商業行賄的市場空間和機會,營造健康誠信的商業文化環境,營造自覺反對商業賄賂的社會環境和氛圍,營造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化環境,使市場主體在守法經營和公平競爭中獲得合法利潤,不必再采取行賄手段進行經濟交易,自覺守法經營,誠實信用、公平競爭、公平交易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則;二要大力宣傳清廉從政的職業道德和依法行政的職業規則,使國家公務員及有關從業人員增強遵紀守法、誠信服務的責任感和清廉從政的職業道德,自覺抵制商業賄賂的誘惑和腐蝕,擠壓權力尋租的社會空間和機會,遏制商業賄賂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中發生和蔓延。
2、修訂完善法律法規,規范商業賄賂案件辦理環節。目前,我國的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中,都有涉及治理商業賄賂行為的條款,但條款分散,條文簡單,概念模糊,界定不明。商業賄賂不是一項法律意義上的罪名,在司法實踐中,一直將其視為賄賂犯罪的一種普通類型案件,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缺乏對商業賄賂犯罪案例的系統歸納和理論研究。隨著經濟市場的不斷發展,商業賄賂犯罪案件的上升,犯罪領域廣寬、犯罪主體復雜,現有法律法規已不適應查辦商業賄賂案件的要求,應對一般商業賄賂行為和商業賄賂犯罪的界限做出專門的立法規定,建議制定一部統一的綜合的《反商業賄賂法》,并對涉及商業賄賂治理但又不宜并入該法的刑事、會計等內容進行配套修改:一要明確商業賄賂的主體和客體。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內不同性質的和不同形式的商業賄賂行為,做出統一的法律規定以規范商業賄賂案件查處的定性、判定依據,使辦案機關在查處商業賄賂的司法實踐中有法可依。二要明確查辦商業賄賂案件的管轄機關。目前,紀委監察、檢察機關、公安機關、海關緝私局、工商局、稅務局、審計等部門,都有調查乃至立案查處的權力。這種管轄機關不明確的管理模式,不僅造成執紀執法行為的不規范,而且不利于打擊犯罪,導致執法不力、打擊不力。鑒于這種管轄機關不明確的狀況,建議紀檢監察機關確定為商業賄賂案件查辦的管轄機關,紀檢監察機關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職能,運用“雙規”這把有力武器,調動和發揮檢察偵查一體化機制優勢,集中精力重點查辦商業賄賂案件,公安、工商、審計等部門協助配合,理順商業賄賂案件依法移送關系,建立情況通報、線索移送、案件協查、信息共享的聯動機制,形成打擊商業賄賂犯罪的合力。
3、加強預防監控機制,從源頭遏制商業賄賂犯罪。一是建立行政職能監管制度,以重點行業和關鍵部門國家公職人員為重點,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重大事項決策機制,保障政府行為的公開公正。健全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實施與改革,盡量減少對經濟活動的行政審批范圍和行政審批環節,減少行政部門對具體經濟行為的干預和控制,不斷規范行政管理行為,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社會監督,減少國家公職人員商業賄賂犯罪發生的機會。二是完善行政部門規章制度、行業規范和健全財務制度。監察、審計、稅務等部門要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監督檢查,對做假賬虛報成本抵稅、做假賬虛報成本套取現金行賄的企業和經營者,加大行政(經濟)處罰力度,使其得不償失,觸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機關查處,絕不手軟。進一步建立市場主體商業賄賂污點檔案制度和信用記錄制度,將發生商業賄賂行為的市場主體列入行賄檔案,并列入經營失信企業的行業。通過建立和完善市場主體信用檔案,以權威的統一的有效的市場主體商業賄賂信息參與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的共享與交流,進而排除那些信用記錄極差的市場主體,清理凈化商業賄賂產生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