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經驗材料
時間:2022-03-26 05:06:00
導語: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是建立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制度。全縣建立了災情綜合信息系統,設立了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制定了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健全了災后重建機制、走訪慰問機制和幫扶責任機制,有效增強了防災抗災能力,提高了災害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重點把好入戶調查、“三榜”公示、分類施保、義務服務“四關”,全面建立動態管理、分類施保制度和義工制,確保對象準確,實現應保盡保。三是建立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嚴格執行《農村五保供養條例》,按時足額兌現五保供養金,增大農村敬老院建設資金投入,把符合條件的五保對象全部納入供養范圍。同時,全面實施“愛心責任行動”,采取“兩書一卡”的辦法,對農村分散五保對象實行“愛心”代養。四是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縣政府出臺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意見》,按照“小范圍、低標準、重建制”的原則,建立了“分類救助、差額補助、動態管理、應保盡保”救助措施,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建立住房救助制度。全面建立農村無房戶和倒房戶電子檔案,把“農村安居行動”與新農村建設統籌兼顧,同步實施。并采取“向上爭取一點,民政補助一點,社會捐贈一點,親友資助一點,個人自籌一點”的“五個一點”辦法,全力保障建房資金投入。六是建立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制度。縣政府出臺了《城鎮醫療救助制度試行辦法》和《貧困農民醫療救助試行辦法》,對城鄉居民醫療救助范圍、對象、標準、程序等進行了統一規范,并嚴格執行兩個《辦法》,切實加大救助力度,有效化解了群眾“看病難”。七是建立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實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啟動了貧困大學生救助工程,認真開展“留守學生”關愛活動,實現了“三個確保”:確保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依法享受義務教育合法權益;確保已在義務教育階段讀書的兒童不失學或輟學;確保貧困學生完成學習能得到一定的幫助。八是建立就業援助制度。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常年開展以“送觀念、送信息、送技術、送崗位、送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就業援助“春風行動”,積極做好貧困大齡女童技術培訓,確保困難群眾和失地農民實現就業和再就業。九是建立困難群眾法律援助制度。以“五五”普法為契機,積極開展法律援助“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家庭”活動,常年幫助困難群眾開展法律援助服務,有效增強了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維護了群眾合法權益。十是建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特殊救助制度。嚴格執行《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堅持“自愿救助、無償救助”的原則,對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免費提供食宿、醫療等救助,全力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