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經濟助推經濟戰略轉型材料

時間:2022-04-29 11:28:00

導語:品牌經濟助推經濟戰略轉型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品牌經濟助推經濟戰略轉型材料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以新興產業品牌引領經濟轉型;以城市品牌帶動經濟轉型;以科技品牌支撐經濟轉型;以文化旅游品牌助推經濟轉型;以生態品牌深化經濟轉型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品牌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的統計資料顯示,世界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市場占有率卻高達40%、一個城市所擁有的名牌數量是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經濟競爭的核心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發展規律表明,工業化初級階段,制造業是產業的主體;而進入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逐步成為產業的主體、生態化是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取向,也是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品牌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象征,是一個地方形象的重要標志。品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品牌戰略城市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的重大戰略。*是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目前正處于由資源型城市向新興工業城市轉型跨越的關鍵階段。推進經濟戰略轉型,必須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加快由外延的粗放式增長向內涵的集約式增長轉變的步伐。實施品牌戰略是實現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品牌戰略,以品牌促發展、以品牌樹形象,目前已擁有7個中國名牌產品、1項全國質量獎、6項山東省質量管理獎、16個山東省服務名牌、8個山東名牌農產品和107個山東名牌產品,崛起了一大批實力雄厚的知名企業,品牌經濟在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上升,對經濟轉型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亟需打造品牌經濟提升特色競爭力,保障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一、以新興產業品牌引領經濟轉型。品牌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的統計資料顯示,世界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市場占有率卻高達40%。品牌創造價值,品牌就是價值,品牌經濟是現代經濟中最為活躍和最具競爭力的表現。一個地域性的產業,如果沒有大品牌的支撐,永遠成不了大氣候,也必將無法引起更多的關注,這樣的產業群終究也只能算是一個加工基地,和一個大的工廠無異。擺脫對煤炭和資源型產業的依賴,走具有*特色的轉型帶動之路,是*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今后一個時期,在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重點培育能源工業、煤化工、機械制造和食品加工“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形成化工、紡織服裝、醫藥、電子信息、造紙、建材六大優勢產業的同時,要著眼于未來,高度重視新興產業的引領作用,突出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和高端技術、高端制造、高端服務的“三新三高”產業,盡快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新興產業知名品牌。一要加強對新興產業的研究。對新興產業要保持足夠的敏銳性,注重研究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研究產業成長的規律和特點。在新能源上,全面實施《*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瞄準中國“光谷”目標;新材料上,抓住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纖維材料;新醫藥上,突出高端化學合成藥物、生物制品、現代中藥和醫用材料等。二要著力抓好新興產業的孵化培植。培植新興產業,既要重引進,更要重培育,最終還是靠培育。必須注重從基礎抓起,重視項目孵化,打牢新興產業的起步基礎。按照“基地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延伸產業鏈條,培育自主品牌。三要以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為主攻方向。循環經濟和低碳發展代表著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也是轉型發展的一種必然性選擇。面對生態環境壓力大、產業結構調整任務重的實際,積極按照循環經濟模式建設大型化工園區、發展煤炭精細化工和清潔能源,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圍繞現有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高新技術企業、項目和產品,加大綜合培養力度,積極推進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加速成長,并迅速形成品牌。

二、以城市品牌帶動經濟轉型。一個城市所擁有的名牌數量是衡量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以泉州為例,中國名牌產品企業的產值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占企業總數1%的馳名、著名商標企業,創造的經濟效益接近20%。青島擁有的11個馳名商標、31種中國名牌產品。品牌競爭時代已經來臨。品牌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帶動、引領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要大力營造“品牌*”建設的宏觀環境。在一個市場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政府倡導下的社會氛圍營造至關重要。政府在名牌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主導作用。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推進”與“營造”兩個方面。政府要規劃、制定明確的經濟發展目標和產業政策,加大對名牌企業的扶植力度,促進有競爭能力的產業整合,推進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在市場中發展壯大;政府在實施名牌戰略中,要努力營造適合名牌成長的土壤和環境,其中包括建立積極完善的經濟體制,創造公正、良好的市場環境、法制環境和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打造特色城市提升品牌形象。城市化是*現階段發展的最強勁動力,也是經濟轉型發展的最基本載體。生態環境優勢是*的潛力和希望所在,也是區域競爭的最大資本。*“因水而興、因河而名”,境內河湖密布、縱橫交錯。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擁有北湖省級旅游度假區和江北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內陸濕地面積居淮河以北各城市之首,還有國家級和省、市級森林公園11處,這為提升*綠色競爭力、打造生態宜居首選區奠定了堅實基礎。*應統籌當前與長遠、發展與環境、地上與地下的關系,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打響生態、綠色、宜居城市品牌。推進城市化進程中,要突出城市承載功能,膨脹規模,完善設施,提升管理,發揮城市對經濟要素的聚集效應;突出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產業促進城市,以城市帶動產業,使城市規劃和產業規劃有機融合,優化生產力布局,實現經濟發展形態與城市空間形態的同步提升;突出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促進人口、資源、產業集中緊湊發展。要依托現有河湖水系、濕地和森林公園,加快推進大生態體系規劃建設,著力打造“水上城市”、“濕地城市”、“森林城市”,使*真正成為江北最大的生態休閑目的地、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和淮海經濟區最美麗的“后花園”。

三、以科技品牌支撐經濟轉型。經濟競爭的核心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要以科技為先導,以質量為核心,健全完善以培育、發展、評價和保護名牌為主要內容的名牌戰略推進體系,全面提高主要行業、骨干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裝備水平,以創新鏈的提升帶動產業鏈的發展,促進“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制造”向“*創造”的轉變,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質量和水平,壯大名牌產品規模。一是加強平臺體系建設。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以培植和發展企業研發機構、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啟動建設煤化工、工程機械、生物技術、紡織新材料和醫藥食品五大產業研究院,爭取一批國家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入駐*建立研發機構。針對重點產業及相關產業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的大型公共實驗、檢測設備和服務平臺建設,綜合性科技成果轉化孵化中心建設,為引進高端人才提供研發創業條件和生活服務保障的工程研究中心建設,以及支持各類企業搞好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二是大力推動官產學、產學研合作。積極推動大學—產業—政府結合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動力。通過提供“知識空間”,為高技術企業孵化提供資源;“共識空間”,構筑政府、大學與產業合作平臺;“創新空間”,創造新的組織形式,孵化新的企業實體。三是制定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和保障體系。抓住“魯南煤化工研究院”被列入全省發展重點的機遇,創新體制和運行機制,與國家煤及煤化工質檢中心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加快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籌建步伐,建設為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和吸聚人才服務的綜合型“孵化器”。要“孵化器”為平臺,大力度推動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吸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來*創業發展。

四、以文化旅游品牌助推經濟轉型。發展規律表明,工業化初級階段,制造業是產業的主體;而進入工業化中后期,服務業逐步成為產業的主體。*作為“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儒家文化獨具魅力,八大文化交相輝映,文化聚集形態在全國極為罕見。以文化旅游品牌助推經濟轉型。積極尋求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點,大力發展以文化旅游為重點的服務業,最大限度地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強勢,不斷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一要集中精力打響“孔子文化品牌”。更高水平辦好孔子文化節和世界儒學大會、尼山論壇,提高運作的市場化程度,使文化節成為文化對外開放的更大平臺,使孔子文化品牌在全國全球更富影響力。二要分層次打好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圍繞運河文化、始祖文化、水滸文化、孝賢文化、生態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石雕文化、民俗文化等,引進先進理念和資金、人才、技術,進行深度挖掘和精心包裝,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三要高標準打造演藝文化品牌。聘請高層次專家圍繞孔孟、運河、水滸、*湖、佛苑等題材,編制高水平的經典劇目,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演藝品牌。四要高水平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深度進行資源整合,著力打造“孔孟文化之旅”、“運河文化之旅”等文化旅游品牌,大規模、高層次實施市場營銷,使*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成為世界儒家文化的傳播體驗中心。

五、以生態品牌深化經濟轉型。生態化是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取向,也是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事實已經證明,一個城市到底能走多遠,從根本上取決于城市生態容量和生態可持續性。*生態環境有兩大突出特點:一個是生態敏感,排放總量大,環境容量有限,又面臨著南水北調工程對環境的硬約束,以及采煤塌陷地修復治理等硬任務;再一個是生態優勢突出,有山有水,河湖密布,這種生態稟賦在北方城市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生態是我們贏得未來城市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推動經濟轉型,必須考慮*城市的生態背景,把經濟轉型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轉型,以經濟轉型保障生態建設,走出一條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并舉共興的新路子。生態建設是一個“大概念”,涵蓋從城市到農村、從生產到生活、從理念到文化等各個領域,需要系統推進,要從基礎性工作入手,研究構建相關工作體系。一是研究構建生態規劃體系。研究編制“城鄉生態建設總體規劃”,并做到與城市規劃、產業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和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統籌考慮,相互銜接,使城鄉的環境、建設、保護、整治等問題,在規劃中得到充分體現。二是研究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按照經濟轉型和綠色發展的要求,研究如何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體系。在農業上,充分發揮面源污染少、水土條件好的后發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創新現代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打響“生態”、“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地域品牌。在工業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低碳產業,構建生態型工業體系。在服務業上,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生態旅游以及生態綠色為特征的多業態服務業。三是研究構建生態文化體系。生態建設必須注重培育生態文化。國際上已經把生態文化作為衡量公民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美國,有的國家自然公園一直保持不設垃圾筒,也不見垃圾的天然面貌,人們在離開時會自覺帶走自己的垃圾。這就是生態文化的力量。生態文化能夠融入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習慣。這應該成為我市文化建設和市民素質提升中,最需要重視和倡樹的一種文化。應當研究和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考核指標體系,引導各級加大生態投入,強化生態管理,建設生態文明。研究如何完善生態考核激勵機制,在強化約束性指標考核同時,建立起獎勵性指標,形成有力的導向;研究如何完善調控機制,制訂有利于生態建設的價格、稅收、土地等多方面的調控政策,為生態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