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習十七大精神經驗交流
時間:2022-12-14 09:53:00
導語:高校學習十七大精神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李烺星同學開始時對“科圣”張衡的介紹一下子拉近了雙方同學的距離。張衡所設計的渾天儀、地動儀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創(chuàng)舉,他在天文、地震等方面的科學成就領先世界其他國家數(shù)千年之久,在場所有同學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此外,張衡在文學、歷史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出自“科圣”張衡的手筆,唯不使在場同樣從事科研工作的先進材料實驗室同學贊嘆不已,同學們紛紛表示:“國家小康社會的建設需要的全面復合性人才,不能因為自己主要是理科背景的學生而忽視了對自己其他方面的修養(yǎng)。雖然現(xiàn)在我國的科學研究在很多方面仍然落后于世界其他國家,但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一定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交流雙方的同學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專業(yè)研究也有這天壤之別,先進材料實驗室所從事的是當今最前沿的科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所研究的是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但當我們退回原點找共性時發(fā)現(xiàn),我們都是復旦大學的研究生,我們都沐浴在十七大和諧的陽光中,我們都應肩負起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任。于是,交流會在此基礎上展開了熱烈地討論,而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也成為了交流會的中心話題。
我黨十七大報告中已明確了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特別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生活在文化匯聚的大學校園里,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抱著十分歡迎和熱愛的態(tài)度,我們要面向時代、立足現(xiàn)實,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承接、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致。
先進材料實驗室的鄒瑩同學首先提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都能夠切身感受到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但在我們享受物質、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似乎發(fā)現(xiàn)了我們丟失了一些什么。作為理科研究生,我們每天閱讀英文的量越來越多,聽的中文歌也越唱越像外文歌,同時面對國外各種文化的襲來,甚至開始迷茫我們的根在哪里?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根基。”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的單飛站在了專業(yè)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時代浪潮中的地位:“文化的進步是動態(tài)的過程,科技的發(fā)展使得世界各國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各國的文化同樣在互相影響。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到近幾年歐風美影、日韓流對我國文化的沖擊。這些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因為文化只有在交流中才能進步,我們從其他文化中吸取脊髓才能有助于形成中國的先進文化。但我們決不能丟掉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而‘百家講壇’熱,就充分了說明民眾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熱愛,所以作為復旦學生,也應加入到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行列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的確,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可喜地看到我國文化建設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我們看到: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新聞媒體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建立;文化體制改革穩(wěn)步推進。所有這一切,都告訴我們:當代中國文化正呈現(xiàn)出一個生機勃勃的新面貌,一個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正向我們走來。公務員之家
從傳統(tǒng)文化的領域跳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的同學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先進材料實驗室,揭開了理科實驗室的神秘面紗。先進材料實驗室研究生黨支部書記趙保敏同學向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的同學們介紹了本實驗室主要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展示了一些自主研發(fā)的先進材料,并讓大家動手參與了化學小實驗,感受科學的樂趣。活動現(xiàn)場洋溢著歡聲笑語,同學們一方面感受到了科研成果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貢獻,切身體會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增進了雙方的了解,體驗不同研究生的生活情況。
長達近兩個小時的活動仍讓大家的意猶未盡,通過本次活動雙方同學都結合自身學習、貫徹、實踐著十七大精神,更增加了雙方溝通和了解,我們都深切感受到生活在當今社會的美好和責任,也讓我們更加熱愛黨,熱愛中國,熱愛所從事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