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增收工作經驗交流
時間:2022-01-18 11:03:00
導語:農業增收工作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是運用現代經營理念、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管理方法對傳統農業的現代改造,核心是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實質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當前,正處在工業化加速、城鎮化提升的關鍵時期,聯動發展現代農業,著力補齊農業短板,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
一、發展現代農業刻不容緩
(一)從增加農民收入看,發展現代農業具有歷史必然性?!叭r”的核心是農民,農民的核心是增收?!笆晃濉睍r期,我市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廣大農民從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中得到了許多實惠,但由于多種原因的綜合影響,農業基礎薄弱的基本市情仍未改變,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仍然突出。2010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僅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67%、96%。分析農民收入構成情況,財產性收入僅占2%,靠盤活資產增加財產性收入受到區位限制且來源渠道狹窄;轉移性收入僅占9%,靠惠農政策增加轉移性收入我市與全國、全省水平都一樣且落實的已經比較到位;工資性收入占54%,眼下雖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但隨著全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務質量要求的提高,部分年齡偏大且無技能的農民工必然出現“回流”現象,靠勞務輸出增加工資性收入,輸出規模不會有太大增長;家庭經營性收入占35%(其中第一產業占30%,二、三產業占5%),一產效益低、總量小但增收空間大。面對國家宏觀政策走勢,實現“十二五”農民收入翻番目標,靠一家一戶小規模的傳統農業無法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商品率,難以擔當挖掘家庭經營增收潛力重任。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培育壯大特色高效產業,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從實施移民搬遷看,發展現代農業具有現實緊迫性。按照全省總體規劃,未來十年我市將要完成22萬戶88萬人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其中“十二五”末要完成11萬戶45萬人,今年2.2萬戶8.8萬人的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已經啟動,這既是跨越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也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浩大工程,同時也隨之帶來農村土地、勞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重新布局,“人向哪里去”與“錢從哪里來”相伴而生、密不可分。怎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成為擺在各級面前的緊迫任務。只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有序推進土地流轉,依靠龍頭企業引領,發揮生產示范、農產品加工、信息服務、農產品物流、農業功能拓展等“五大功能”,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才能確保農民不因搬遷而失業、不因轉移而減收,真正讓搬遷農民安居樂業、長治久安。
(三)從發揮資源優勢看,發展現代農業具有實踐可行性。發展現代農業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經濟優勢的過程,發達地區能夠率先實現,落后地區也能有所作為,只是實際情況不盡相同、技術路線各有千秋、發展水平高低差異。雖然經濟總量還不大、農業基礎條件差,但全市農業正在加速形成新的發展優勢。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拉近了市場距離,全市60萬畝水田發展高效鮮活農產品正當其時。西部缺水,陜西缺水,而水資源極為豐富。水電開發項目的陸續建成,全市將形成30萬畝優質水面,為發展水產養殖開辟了新的空間。大鯢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使60萬畝左右河溝溪流豐富潔凈的冷水資源發展大鯢特養變為現實。林權制度改革的全面推進,穩步上揚的林果產品市場,為全市700多萬畝宜林山地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帶來了動力,的“青山綠水”將變成“金山銀山”。富硒資源獨特,主打富硒品牌,做強富硒產業的條件已經完全具備。清醒認識農業資源新優勢,因勢利導,集中突破,發展現代農業前景廣闊。
二、現代農業初具雛型
近年來,我市對發展現代農業進行了有益嘗試,面對土地零散實際,先從推進土地流轉入手,繼而實施農業“百億增收工程”,全面推廣種養結合循環發展模式,總體處于探索路徑、培育典型、示范引導的起步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產業體系正在形成。截止2010年底,全市生豬出欄271萬頭,實現產值35億元;設施蔬菜4萬畝,蔬菜產量108萬噸,實現產值18.8億元;水產品總量1.8萬噸,實現產值5.1億元;茶園面積39萬畝,茶葉產量8480噸,實現產值9.3億元;優質魔芋示范基地10萬畝,鮮芋總產32萬噸,實現產值7.9億元;烤煙、蠶桑、藥材、果品等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全市共有農業龍頭企業172家,其中113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定單生產、產品收購、產品代銷等方式,直接帶動26.69萬農戶,戶均增收3407元;陽晨牧業、秦東和明珠魔芋、巴山絲絹等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已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409個,入社社員3.5萬戶,帶動農戶6.2萬戶,分別占全市農戶總數的6%和11%。
(二)農業園區蓬勃興起。兩山夾一川的地貌特征決定了現代農業的立體性,分散零碎為主的土地分布決定了現代農業規模的限制性。隨著土地流轉的縱深推進,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各地已經開始注重把創辦農業園區作為農業要素聚集的新載體。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市已建連片規模100畝以上的農業園區100余個,其中月河川道產業帶上星羅棋布著大小51個園區,成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大平臺,區域現代農業的孵化器。
(三)科技支撐有所增強。傳統農業靠經驗,現代農業靠科技。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0%,基地建設上從品種改良入手,大力推廣適用增效技術,生豬良種普及率達45%;產品加工上從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入手,有針對性進行技術改造。茶葉通過引進加工機械,帶動了產業質量效益雙提升。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業綜合執法、農村沼氣“四大”服務體系,實現整市推進。全市共有無公害農產品基地36個,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58萬畝,國家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3個,紫陽富硒茶、鎮坪臘肉、寧陜香菇、白河木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證書,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改造傳統農業的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四)典型示范亮點頻現?,F代農業是貫穿于農業發展的一個漸進過程,抓點示范、突破難點是其基本方法。在各級各相關部門的傾斜扶持引導下,聚焦高效農業、水產養殖、特色林業三大優勢產業的現代農業典型不斷涌現。陽晨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歷經多年不懈努力,不僅鍛造出了“陽晨精神”,而且已成為陜西最大、西北一流、全國知名的集種豬繁育、商品豬飼養、飼料研發生產、生物質能源開發、生態農業示范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地址先后擴張為4處共占地544畝,擁有美國原種豬500頭,基礎母豬4080頭,商品豬3.68萬頭,年產飼料20萬噸,吸收周邊地區養殖會員258戶,總資產達2.5億元,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36億元、利潤1100萬元,不僅代表著畜牧業現代化的最高水平,而且成為拉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投資主流,堪稱現代農業的一面旗幟。石泉明星社區,年出欄生豬5萬頭,彰顯出我市規?;鍓K式現代農業模式極具生命力和復制性。陜西嘉晟實業有限公司,在石泉縣池河鎮五愛村投資興辦1200多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已流轉土地500畝,投資620萬元,建成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4000m;,鋼骨架雙層大棚23760m;,蔬菜分檢中心800m;,即將建設蔬菜儲藏保鮮中心,園區全面建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600多萬元,帶地土地轉出戶戶均增收過萬元,成為工商資本反哺農業的踐行者之一。漢水兄弟水產有限責任公司,由6位大學生創辦,從發展名貴魚類起步,又建設占地500畝的全市最大特種魚繁殖基地,2010年發展網箱150口,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網箱400多口,安置返鄉農民工20多名,年純收入30多萬元,今年繁育魚苗可實現產值800余萬元,昭示著大學生在現代農業中的生力軍作用。
今年上半年,各縣區認真貫徹落實年初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這一中心,著力構建立體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明確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包抓的領導、地塊、任務,制定了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采取得力措施,扎實向前推進。上半年,全市新流轉土地5.5萬畝,夏糧總產33.18萬噸、油菜籽產量9.74萬噸,分別增長2.5%和4.4%;生豬存欄216.41萬頭,出欄136.66萬頭,分別增長12.56%和18.89%;茶葉產量6089噸、蔬菜產量41.44萬噸,分別增長3%和12.6%;發展網箱2萬口,大水面產魚1000噸,大鯢特養3萬尾;發放蠶種16萬張,同比下降9萬張;蠶繭產量7392噸,同比下降19.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590元,同比增長25%。月河川道現代農業示范帶的方案制定、班子組建、政策調研等基礎工作基本完成,即將啟動實施。涉及7個村、1.5萬畝土地,以富硒設施蔬菜、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的漢濱區陽晨現代農業示范園已于6月上旬開工建設,漢濱區興盛土地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掛牌成立,標志現代農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三、五措并舉給力現代農業
“十二五”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要牢固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理念,按照“規劃引領、園區承載、政策驅動、市場主體”的基本路徑,以畝均純收入川壩10000元、淺丘5000元、中高山3000元以上為效益目標,著力構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循環型立體產業集群,力爭到“十二五”末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以現代農業為主體的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達到50%左右,筑牢農民增收的產業根基。
第一,高點起步抓規劃。規劃是前提,園區是載體。好中求快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堅持全域規劃原則,結合縣區實際,把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城鎮社區“三區”一體規劃,一步到位,有機銜接,協調一致,避免“三區”功能錯亂、相互打架、重復建設,確保各個園區持續健康發展。就農業園區而言,也要按照水、電、路、園、沼一體化的要求,科學配套基礎設施。針對不同區域,推廣三種產業布局模式:一是淺丘川道“豬沼園”,咬定生豬產業,實行一業為主、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其中月河川道突出發展設施果蔬、苗木花卉現代產業;淺丘重點改造茶飲、蠶桑、烤煙、黃姜等傳統產業。二是中高山因地制宜發展核桃、刺槐、木本藥材等經濟林,林下種植魔芋,衍生發展養蜂、食用菌產業,實現林、芋、蜂、菌聯動發展,提高畝均綜合效益。三是大水面突出發展名貴魚網箱養殖,冷水資源主攻仿生態養殖大鯢。同時,注重農游結合,推廣生態旅游農業模式,把各種觀光休閑農業作為集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農村經濟新業態,使現代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效益倍增。通過完善規劃,迅速形成縣縣有園區、鎮鎮有園區的強勁態勢。
第二,創新體制促流轉。規模是前提,流轉是手段。只有土地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塊變大塊,才能實現規?;洜I、標準化生產,進而才能邁進現代農業的門檻。關鍵是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實行集中統一供地。基本辦法是:以村為單位組建土地合作社,按照農業園區用地規劃,事先由土地合作社從農戶手中把土地流轉過來,期間農民可繼續耕種,企業一經落地,合作社即可交付土地,而不是由企業同千家萬戶打交道,也不是等到企業入駐后再來流轉土地。采取這種辦法,在土地的交付使用和流轉費用的兌付上多了一道中間環節,因此要著重把好三道關口:一是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做好廣大農民的宣傳引導工作,決不能降低規范操作標準,手續要齊全、完備;二是推廣實物地租制,依據三年常產和現實生產水平,協商確定實物基數,防止土地收益貶值;三是流轉費用必須及時足額兌付給土地轉出戶,嚴禁轉移挪用,侵占農民利益。
第三,扶強招大壯龍頭?,F代農業是企業行為,依靠分散農戶無從談起,依靠專業大戶也難擔當。產業發展快,全靠龍頭帶。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三農”,依靠龍頭企業引領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思想,完善領導掛聯、部門幫扶、財政支持等機制,市上集中持續培育10個聯結基地萬畝以上、帶動農戶萬戶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務工能人返鄉創辦農業企業,力爭每年新發展一批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牢牢抓住東部產業升級機遇,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優選一批技術雄厚、管理先進、實力強大的龍頭企業落戶農業園區,支持本地現有企業與引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重組、合作。積極引導大戶伸頭發展一批合作經濟組織,有效發揮上連龍頭下連農戶的中介作用。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有機結合、合理分工的自運行機制,引導龍頭企業一頭抓種苗基地、一頭抓市場營銷,標準化生產環節可由合作組織返租經營,讓廣大農民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持續增收。
第四,資本運作配主體?,F代農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吸引市場主體投資,需要政府傾力扶持。對涉農的土地整理、扶貧開發、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陜南突破發展基金等項目資金,以縣區為單位從項目編制、申報源頭上實行捆綁整合,運用市場化手段和資本化運作模式,按照一定比例,一部分作為資本金配套給項目業主,主要用于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誰建設、誰得益;一部分配套給專業合作組織,可作為農民的原始股金參與企業利潤分紅,也可作為合作組織貸款擔保放大基金。這樣,既符合財政扶持資金投放政策,廣大農民也能從中得到實惠,兼顧效益與公平的統一;又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一花引來百花開”的作用,利于形成工商企業、各類業主、金融機構多元化投入現代農業的格局。
第五,優化環境重服務。發展現代農業,關聯農、工、商,涉及多行業,需要營造良好氛圍,切實搞好服務,形成強大發展合力。一要大力培養企業家隊伍。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多數是企業轉型、半路出嫁,業主對如何發展現代農業還較陌生。要周密制定企業家培訓計劃,每年精心組織一、二次現場觀摩、外出學習等培訓活動,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比學趕幫,提升能力。同時抓好特色產業實用技術培訓,著力培養一批專業農民,推動傳統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二要加快建立縣鎮勞務市場。適應現代農業健康發展需要,通過勞務市場在農村勞動力就業與農業企業用工之間架起便捷、暢通的橋梁,發揮信息中介、價格協調、維權服務等作用,在穩定勞務價格、維護勞資雙方利益的同時,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農業企業持續發展壯大的互利雙贏。三要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建立政策法規、品種技術、農產品及生產資料市場等綜合服務信息平臺,統一、定期向各類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及時、準確、實用的市場需求、價格漲跌、氣象變化等信息。搭建農產品宣傳推介平臺,幫助企業鞏固和擴大對外銷售市場。四要優化發展環境。組織公眾信譽度高的各界人士代表,定期對企業發展環境進行評估,建立督辦、問責、追究、賠償機制,用嚴明的紀律保證發展環境。對創辦民營科技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等,有關注冊、登記、核準、報批等手續均由縣級有關部門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次性收費、一站式辦結”工作機制,并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資金和貼息貸款,在生產用地、稅費收繳等方面做到能免則免,確不能免的按下限收取。
- 上一篇:區委經濟工作大會領導發言范文
- 下一篇:怎樣有效釋放法律的生命力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