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型的民事訴訟監督方式

時間:2022-05-25 04:39:00

導語:探索新型的民事訴訟監督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新型的民事訴訟監督方式

探索新型的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可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根據民事行政檢察機關的工作實踐,靈活運用發檢察建議書的方法,能夠啟動法院的內部監督再審程序,達到監督的目的,成為打開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突破口的有益嘗試。

一、案例分析

濟南市長清區某公司自2000年3月至2002年8月,在李某營的某酒店進行招待業務,共計欠招待餐費43000元。某公司于2002年8月開始被長清區人民法院宣布破產,清理資產,按比例清償債權人債務。為讓李某多得到按比例分配的欠款,經長清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某同意,給李某多開欠款金額,由長清某公司書記燕某于2002年8月29日為張某出具假欠據一份,內容為:“長清某公司自2000年3月—2002年8月公司招待業務餐費共計伍萬叁仟玖佰元整(53900元)”,長清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某簽名并加蓋了公司的公章。該欠據數額與實際欠李某的招待餐費虛增10900元。2002年10月16日,在法院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還款協議,被告長清某公司欠原告李某金額53900元。

2004年8月份,長清區檢察院民行科在辦理張某與長清某公司的債務糾紛案件中,發現上述問題,遂即進行了審查。經審查證實了該公司的法人代表張某與書記燕某兩人在公司債務清償中,與債務人惡意串通,虛報債務,企圖侵吞國有資產的事實。

作為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負有保護國有財產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職責。但是,在民事和行政訴訟法中,只規定檢察機關對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有抗訴權。同時,根據《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再審案件改判的若干意見》第十四條的規定:“調解協議內容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應當依法糾正。”那么檢察機關有權對民事調解進行法律監督,但是如何進行監督才能更好的維護國家和公共利益呢?

二、抗訴與提起檢察建議孰優?

關于對生效調解進行法律監督的方式,長清區檢察機關內部有兩種意見:一是以違背法定程序為由提出抗訴,二是提出檢察建議。對本案來說,抗訴和提起檢察建議哪個更合適?

1、抗訴程序是一種直接、有效的監督方式,必然會使人民法院啟動再審程序對該案進行再審。雖然抗訴程序必然引起法院再審,但是程序復雜,訴訟期間漫長,同時也遇到抗訴改判率不高或者抗訴再審后久拖不決等問題。同時,對調解書的法律監督,《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只能對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進行監督,所以只有因人民法院審判活動的原因導致調解書違背自愿或者合法原則時,檢察機關才應當抗訴。

2、檢察建議形式靈活,程序簡單,但是法律尚無明文規定。檢察建議不受抗訴審級的限制,對做出生效判決、裁定的法院同級或上級檢察院均可提出。檢察建議啟動再審將檢察機關的外部監督形式轉化為法院內部的自我監督,簡化程序,縮短辦案時間,節約了司法資源,既有利于提高辦案效率,又有利于檢、法兩家工作協調,共同維護司法公正。但是,再審檢察建議則屬于建議的性質,況且僅僅是檢察機關進行司法改革的嘗試,尚無法律的明文規定。案件是否再審,取決與法院是否采納檢察建議,對于當事人和國家利益的保護顯然是不利的。

三、檢察建議啟動再審

通過對本案的審查,法院的調解程序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九條的規定,符合自愿和合法原則。那么,如何保證再審檢察建議能夠啟動法院的再審程序,發揮法律監督的最大效果?

首先,檢察建議的質量是啟動再審的生命線。在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時,要嚴格保證檢察建議的質量。1、提出檢察建議之前,民行科(處)要向分管檢察長作了專門匯報,在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集體討論后決定。2、檢察建議的格式規范,形式嚴謹。雖然目前的再審檢察建議尚無統一的規定,但是根據實踐,檢察建議的格式一般分為首部、正文、結尾三部分,同時可以參考抗訴書的格式。3、法律程序完備。將檢察建議書和收集的案件證據材料訂好案卷,送達給長清區人民法院,認真填寫送達回執。同時,在案卷中附上檢察建議反饋卡,對人民法院提出的合理意見和要求認真落實。

其次,加強與法院的協調、溝通是檢察建議啟動再審的重要條件。為發揮檢察建議的最大效果,與人民法院積極協調與溝通才能創造良好的法律監督環境。我們在與法院溝通該案后,法院方面非常重視和支持,同意再審。我們發出書面檢察建議,長清區人民法院全部采納了檢察機關的意見,于2005年3月份依法撤銷了原審調解書,從而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利益,防止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四、檢察建議的前景展望

對確有錯誤的調解案件,先予執行和財產保全裁定及法院執行活動如何進行監督,成為法律監督的真空。而檢察機關的司法實踐證明民行檢察建議形式靈活,行之有效,是對抗訴單一監督機制的有效補充。但由于立檢察建議的法律地位尚無統一的規定,適用范圍不明確,程序不規范等問題,成為目前制約檢察建議的瓶頸。

1、法律地位尚無明文規定。由于立法上對民行檢察建議的地位尚無明確規定,不象抗訴那樣必然引起再審程序。所以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效果取決于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的溝通和協調。民行檢察建議既然是建議,法院是否采納,是否糾正,是否再審,主動權在法院。這樣致使民行檢察建議難以達到監督目的,很難公眾中樹立法律監督的威望。

2、適用范圍存在任意性。因為檢察機關對檢察建議的運用還處于嘗試階段,所以對檢察建議的適用范圍沒有明確界限。有的檢察院認為標的小的案件和錯誤調解、執行案件應采用檢察建議方式;有的檢察院則為了簡化程序,對明顯錯誤的案件也采用檢察建議。

3、辦案程序不夠規范。目前民行檢察建議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檢察機關在實踐中的做法也各不相同。有的檢察院不經集體討論和主管檢察長或檢察長審批決定就發檢察建議,有的不填送達回證,也不附卷等等。同時,法院反饋的形式和時間,也缺乏相應的跟蹤監督制度。這種程序上的草率和混亂,損害了檢察建議的嚴肅性。

因此,在修改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時應當確認民行檢察建議的法律地位和法律程序,人民檢察院才能對民事申訴案件更加靈活、有效

、正確地運用檢察建議,才能根據具體操作程序有章可循的進行操作。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修改前,建議“兩高”根據兩大訴訟法的原則,對民行檢察建議的適用范圍、法院和檢察機關的協調合作等制定統一的司法解釋,以便于實踐中具體操作,充分發揮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效果。

【作者介紹】濟南市長清區人民檢察院,山東大學法學碩士。共在省級以上刊物近20篇,研究領域:憲法與行政法,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的銜接,民行理論與實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