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宣講報告提綱
時間:2022-12-10 12:42:00
導語:中央一號文件宣講報告提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很高興能和大家在一起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并就如何貫徹好、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進行討論與座談。下面,我結合近期自己的學習談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今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的時代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三農”工作。自1986年以來,時隔17年之后,于2004年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三農”工作的1號文件。去年1號文件的主題是農民增收。圍繞農民增收,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惠農強農政策措施:首次對種糧農民普遍性實行直接補貼;首次明確提出在全國范圍取消農業稅的目標;首次在全國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首次制定并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規劃;首次明確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業土地開發;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清欠農民工工資和征地補償款等。這些政策具體明確、操作性強,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實之快、農民受益面之廣、得到實惠之多,是多年來沒有的。
縱觀全國的形勢,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雖然取得顯著成績,但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雖然糧食生產實現恢復性增長,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并沒有提高。人多地少、資源嚴重匱乏的趨勢和糧食需求增長的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二是雖然糧價有所上漲,但糧食比較效益低的狀況并沒有改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在相當程度上削減了糧價回升的增收效果。三是雖然農民收入增長較多,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并沒有扭轉。四是雖然農業投入增加較多,但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尚未形成。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依然是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五是雖然農業科技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農業科技的支撐能力并沒有明顯增強。農業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推廣體制改革滯后,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比較低。六是雖然農村改革取得很大進展,但長期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并沒有消除。現在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很多,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的市場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總的來看,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于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糧食增產難、農民增收難和城鄉差距拉大等問題,依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
基于對形勢的科學判斷,黨中央、國務院制定下了發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今年的1號文件既是去年1號文件的繼續和延伸,又是中央對“三農”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二、中央對今年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及1號文件出臺的惠民政策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今年中央農村政策的基調。總書記2004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農村視察時明確指出,行之有效的政策絕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絕不能收回,隨著國力的增強,國家還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這三句話就是2005年中央農村政策的基調。
按照這個基調,中央提出今年全國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圍繞這個總體要求,中央針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嚴重制約糧食穩定增產、農業穩步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問題,把1號文件的主題確定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政策集中指向著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住了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關鍵,有利于進一步增強農民發展后勁,進一步夯實了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的生產力基礎。
在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中央提出的重點是加強“六個能力”建設:一是加強土地產出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建設。二是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建設。三是加強農業物質裝備能力建設。四是加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建設。五是加強農產品加工轉化和市場開拓能力建設。六是加強農業綜合支持和服務能力建設。本著全面加強以上六個方面的能力,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又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從大的方面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扶持農業發展方面,中央主要出臺了三個方面政策:1、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實施力度。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變,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少,支農的力度要不斷加大。進一步擴大農業稅免征范圍,加大農業稅減征力度。2005年,在國家扶持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免征農業稅試點,我省今年已全面取消農業稅。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地方財政也可根據當地財力和農業發展實際安排一定的補貼資金。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實行化肥出廠限價政策,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打擊假冒偽劣等坑農行為。2、切實加強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中央財政根據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對糧食主產縣通過轉移支付給予獎勵和補助。3、建立穩定增長的支農資金渠道。在穩定現在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要切實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從2005年起,要在繼續搞好大中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級財政要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對農戶投工投勞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予以支持。
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方面,今年“1號文件”提出要“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同時還提出了比較具體的操作原則:“地方政府要切實承擔起搞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責任。在堅決按時取消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制度的同時,各地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機制、新辦法。要嚴格區分加重農民負擔與農民自愿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產生活條件的政策界限,發揚農民自力更生的好傳統,在切實加強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著自愿互利、注重實效、控制標準、嚴格規范的原則,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投工投勞,國家對農民興建小微型水利設施所需材料給予適當補助。”
另外,今年中央對農民新增的實惠還有:選擇部分地區開展對農民購買節水設備進行補助的試點;實施奶牛良種繁育項目補貼等。
在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方面還做出了一些新規定:要落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規定,用于縣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到2007年,爭取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都能享受到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等。
三、結合XX實際,認真貫徹中央1號文件
做為我們XX縣,就是要在大張旗鼓地學習宣傳1號文件的基礎上,立足實際,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緊密結合,把做好“三農”工作與加速新型工業化緊密結合,重點抓好四個方面:
一是要積極研究國家政策導向,加大爭取項目、引資金力度。我們是特色農業大縣,是水利大縣,按照1號文件,在國家投資上,對口的項目很多。全縣上下都要緊緊抓住機遇,積極研究政策,做好前期工作,切實加大爭項目、引資金力度,力爭使更多更好的涉農惠民大項目、好項目落戶XX,通過項目實施與拉動,促進和改善我縣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提高我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年內再引進1—2個像映武黃花集團有限公司一樣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二是要全力以赴辦好第四屆中國·綠色瓜果菜博覽會。近年來,我縣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瓜果節、瓜菜節、綠色瓜果菜博覽會。通過舉辦博覽會,進一步堅定了全縣農民群眾發展特色農業的信心和決心,促進了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可以說,辦好博覽會不權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生動體現,更是發展特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行動。今年,我們要繼續辦好第四屆中國·綠色瓜果菜博覽會,全縣上下都要強化“當好東道主,辦好博覽會”的意識,積極行動,廣泛參與,精心籌備,要以會為媒,廣交朋友,招商引資,促進發展。
三是要進一步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面提升特色農業。要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按照產業化的發展思路來整合農業資源,運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來組織農業生產,采取企業化的組織形式來培育市場主體,使用現代化的營銷手段來搞活農產品流通。要抓特色,上規模。進一步把以四大產業為主的特色農業做大做強,特別是對于瞅準的產業,要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多村一品”,抓住商機,大干快上,在短期內實現規模擴張,形成規模優勢、特色優勢、產業優勢。要瞄準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領域,改變“經驗農業”的做法,走“精準農業”的路子,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把農村建成新型工業化的“無煙工廠”。要抓龍頭,強加工。要按照一個產業抓好一個龍頭,一個龍頭帶動一個產業的思路,依托資源優勢,集中精力、財力,培育建設一批“農”字號龍頭企業,依托龍頭企業建基地,積極發展“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把農業變成工業生產的前期車間和原料基地,真正做到使每一個龍頭企業都有足夠的產業基地做支撐,每一個產業都有相應的龍頭來帶動,使龍頭企業成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火車頭”。要抓市場,促銷售。要切實抓好市場體系建設,加強外埠窗口建設;進一步規范中介服務組織,積極培育、扶持、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和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大無公害基地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品牌認證力度,創立綠色品牌,打造市場名牌,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四是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新型工業化。加速新型工業化,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工業化是基礎。我們要圍繞新型工業化,堅定不移地加快工業強縣步伐,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主特色,重點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圍繞新型工業化,堅定不移地強攻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用足用活優惠政策,突出工業型、產業型項目,全力爭取,重點突破;圍繞新型工業化,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為工業發展建設原料基地,打造前期車間;以工業經濟的發展,反哺農業,致富農民,統籌城鄉,促進整個縣域經濟發展。同時,抓新型工業化,決不是放棄農業片面地強調工業,而是把新型工業化放在戰略的高度,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以工業化的方式和手段推進農業的產業化,進而實現農業的工業化、現代化,走具有地主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這個思路,上符合總書記“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得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下符合地方實際。我們要堅定不移地高舉工業化大旗,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以農業的產業化、工業化推進新型工業化。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體會和認識,僅供大家參考。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