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十一五”時期發展問題講座摘要
時間:2022-03-04 01:44:00
導語:市區“十一五”時期發展問題講座摘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十一五”時期是白山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為能夠搶抓機遇,實現又快又好發展,市委、市政府跟據國家、省“十一五”戰略規劃制定了我市“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戰略。為此,雙休日干部學校圍繞白山市及市區“十一五”時期發展問題安排了新年伊始的第一堂講座,借此促進規劃的貫徹實施。為此,我們專程邀請了參與設計我市“十一五”規劃的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研究員劉庶明進行專題授課。希望能夠對參學的同志有所借鑒和啟示。
白山市及市區“十一五”時期
發展問題講座摘要
劉庶明
一、市區“十一五”發展前景較好
(一)“十五”較快發展為“十一五”打下較好基礎
經濟總量擴充,產業基礎不斷強化。五年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96億元、財政收入43.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1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3.5%、13.3%和15.3%,高于全國及全省發展。煤炭(能源)、林產、礦產等主導產業鞏固回升,原煤產量和發電量分別占全省的30.1%和13%;礦泉水、旅游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
(二)“十一五”面臨三大機遇
1、政策機遇;
2、市場機遇;
3、交通條件改善機遇。
(三)“十一五”存在問題與挑戰
問題:一是由于資源枯竭、接續產業發展慢而導致經濟下滑;二是中心城市整體功能不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滯后,職工素質較低加深就業再就業矛盾,經濟體制、行政體制改革面臨較大社會風險和改革成本;三是資源過渡開采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后發優勢和潛力尚未充分發揮。
挑戰:省內眾多競爭對手來分享國家及省里資源;能源、醫藥、食品等產業面臨更多競爭。
結論:“十一五”時期發展機遇大于挑戰,優勢大于劣勢,只要奮力拼搏,就一定能夠實現“快跑”。
二、做好資源型城市轉型文章
(一)資源型城市定義、特征及發展規律
1、概念:以當地不可再生的資源開發和初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城市。
2、特征:對資源高度依賴性;資源分布決定其不均衡性;形成急速性和飛地性;歷史短、文化薄;與農村融合性;因資源消耗而周期性;產業結構及城市職能單一性、超重性、穩態性;建大企業依賴性;城市功能與企業功能同構性;相對封閉性;城市環境惡化及其特殊性;城市水平低層次性和高工業化“虛高性”;職工素質低層次性;城市轉型必然性。
3、發展規律:
①產業發展階段性: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②產業生產時限性;
③產業生產收益遞減性;
④產業衰亡不可轉性;
⑤城市建設與資源開發同步。
(二)資源型城市轉型
1、定義: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由原來依賴的不可再生資源轉為其他產業,使城市發展擺脫主要依賴不可再生資源,從而規避衰敗,實現可持續發展,由此也引起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生態等方面的系統變革過程。
2、資源型城市轉型本質:擺脫資源依存化。
3、資源型城市轉型三大問題:
①著重解決產業接續:產業結構畸形、資金短缺;
②社會轉型:體制束縛、人才匱乏、再就業壓力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③環境改造:環境缺乏吸引力、城市建設欠賬。
4、資源型城市轉型成本:產業轉換成本、改革成本、人才培育成本、科技創新成本、城市改造成本、環境修復成本。
5、資源型城市轉型重點:
以新的發展觀為指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產業聚集、集約發展加工業,提高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①主導產業更替。培育新型主導產業、延伸擴展傳統產業鏈、發展多元復合性主導產業。
②加快經濟發展,快速推進城鎮化,擴大就業,發展科教文衛等各項事業,爭取國家對林礦及老少邊窮地區支持,建設和諧社會。
③堅持在保護基礎上合理開發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三)優化布局——形成三個主體功能區
第一個功能區,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第二個功能區,是重要水源地保護區、天然林保護區、老少邊窮地區。遵循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原則,加強生態環境整治等工程性措施,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地可承載生態型產業。
除上述一、二功能區以外地區,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聚集經濟和人口條件較好地區。人口與經濟資源向這一區域集聚,提高其人口與經濟密度。
三、提升城市功能
(一)經濟轉型——向資源集約轉換
延伸七個產業鏈條:能源產業鏈、冶金產業鏈、林產業鏈、
人參產業鏈、醫藥產業鏈、綠色食品產業鏈、建材產業鏈。
1、做大做強工業
鞏固林礦等傳統產業:做大做強能源產業、集約發展礦產冶金業、做深做精林產業;
加快發展長白山生態型產業:積極發展做大醫藥業、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壯大礦泉水產業、大力發展人參產業;
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積極發展其他產業:新型建材、汽車配套、輕紡工業等。
實施資源集約轉換戰略,增加經濟持續發展能力。一是通過加大勘探力度,增加煤炭、電力、礦產等資源開發總量,著力延伸能源、冶金、建材等產業鏈條,深度利用資源,提高資源開發的附加值;二是大力發展醫藥、食品、機械、輕紡等接續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提高經濟抗風險能力。
2、發展循環經濟
建立三個循環體系:
①企業內部小循環。如建設東圣焦化公司焦炭、煤氣、粗苯、甲醇、煤氣循環經濟園區;
②產業園區中循環。在開發區建設利用尾礦渣、粉煤灰、煤矸石生產陶粒、免燒磚等新型建材循環經濟園區;
③社會大循環。建設循環經濟城市,利用生態鏈條,連接工業與農業、經濟與環境,推進三次產業生產與消費大循環。
3、加快開發區建設
建設現代化工業園區、經貿活躍商貿區、環境優良新城區。
●建設3個工業園區:
①能源冶金工業園。在六道江鎮和板石街道,建立能源、冶金等產業集群,形成工業循環經濟園區。
②醫藥建材工業園。在營白公路兩側,建立生態產業、生物醫藥、天然綠色食品開發、林產、建材等產業集群;利用粉煤礦、煤矸石建立新型建材循環經濟園區。
③機械加工園。在軸承西廠以西至七道江橋區域,重點發展汽車配套、機械加工產業集群。
●構建物流、生活園區:
建立與物流中心配套的果蔬、建材等商貿物流園區;建立集科研、公務、住宅、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生活園區。
(二)提高服務功能
1、積極發展商貿、物流等服務業。依托聯結沈陽經濟圈、丹東出海口與東北東部交通樞紐地位,建立商品街、批發市場、物流中心,建設區域性商貿中心。搞好商品流通及物流體系建設。加強長白山山貨市場建設。辦好長白山產品交易會。
2、做大做強旅游產業。以“一山兩江”為核心,以生態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紅色旅游為重點。
3、大力發展以信息服務業為重點的新興服務業。
(三)科技教育功能
突破科技創新能力弱制約,發展科教文衛事業,建立白山職業技術學院,提高全民素質。
(四)提升支撐功能
1、城市服務功能
①優化市區功能。“控制東西、完善南北”,將現在的“帶狀型”城區擴建成“橢圓型”區域。
②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區承載能力。重點是改造建設道路、給水、排水、園林綠化、集中供熱、燃氣、環境衛生設施、房地產開發和棚戶區。
2、改造生態環境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在保護基礎上合理開發資源,節約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五)提升帶動功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我國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
1、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優勢、培育新農民、發育新組織、形成新機制、資源新配置、塑造新風貌。
2、2006年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重點: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穩步發展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堅持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和嚴格控制建設占地,確保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公平對待農民工及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
3、白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
①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變革,提高農村生產力,加快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民非農化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建立農特產業基地,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抓緊培育省級龍頭企業。
③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富裕農民就要減少農民,支持、引導農民從種植業分離出來,從事特產業、工業、服務業,發展勞務經濟。
④新農村建設。我市缺乏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能力。所以主要是爭取國家和省里的支持,推進農村公共服務事業。
⑤體制創新。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四、措施
1、“擴容強市”
我國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加速階段,發展重心在城市。我省城市斷檔,缺少大城市,需要“擴容強市”,做大做強區域性中心城市。白山市市區面積狹小(1388平方公里),加上山與河的分割,面積更小,迫切需要擴容。
2、改革
①管理體制創新:市區一體化。市直與區直體制創新。
②干部體制創新。
③人才:解放高端生產力;用好本地人才;大力引進人才。
④干部隊伍建設: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機關。提高學習能力,利用網絡學習。
3、開放
①爭取國家、省里支持,掌握國家政策;
②進入沈陽、丹東經濟圈;
③與通化打造渾江工業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