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會志愿服務講話
時間:2022-10-23 03:16:00
導語:完善社會志愿服務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原來那種以“黨、國家、社會”為核心、“單位制”為特征的“全能型”社會管理體制逐漸向以“市場與社會”為核心、“社區制”為特征的“有限型”社會管理體制轉變,“小政府、大社會”模式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這內在地要求我們積極組建社區草根組織,尤其是各種志愿組織,壯大社區志愿者隊伍,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我國城市社區志愿隊伍以及服務體系的發展仍處較低水平。一方面,很多社區志愿者隊伍以及服務體系產生于國家行政權力尚未涉及、無法覆蓋到的“真空地帶”,使得社區志愿服務類型有限、領域不廣、公共性不強。另一方面,社區志愿者隊伍以及服務體系數量少、不夠規范,它們只具有正式組織的雛形,大多數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帶有臨時性、隨意性缺點,遠沒有達到社區志愿者隊伍以及服務體系所應該達到的自主治理、自我服務要求。
一、社區志愿服務的不同類型
為了分析不同類型的社區志愿者組織及其服務體系運作邏輯,我們選取了廈門龍頭社區、泉州少林社區、漳州西街社區為研究對象,探討促進社區志愿者隊伍以及志愿服務體系完善的具體措施以及可能途徑。我們把漳州的西街社區稱為行政主導型社區志愿服務(簡稱行政型),泉州的少林社區志愿組織模式及志愿服務類型為社會型(簡稱社會型),而廈門的龍頭社區則介于這兩者之間,我們稱為混合型。
我們之所以稱漳州西街社區志愿隊伍及其服務屬于行政型主要就在于這個社區志愿者隊伍的成立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該社區既沒有成立“社區志愿服務協會”或“志愿服務站”,使得該社區的志愿小分隊服務圍繞上級政府下達的“各項中心任務”,行政性特征明顯。社區志愿者的招募主要依靠政府的安排以及社區的動員,個人自愿參加的僅有13位同志[1]。同時,志愿服務組織的領導不是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而是通過社區干部的選舉任命。因此,這樣的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屬于政府主導型。
我們之所以稱泉州少林社區志愿隊伍及其服務屬于社會型是由于:一方面,少林社區志愿者隊伍主要通過“志愿服務站”通過發放倡議書、張貼招募宣傳廣告、上門宣傳等形式吸納志愿者,組成志愿服務小分隊,社區志愿服務站主動與駐社區單位溝通如何壯大志愿服務小分隊力量。另一方面,少林社區志愿服務站對自身所建立的社區志愿服務小分隊進行了規范管理。按照社區志愿小分隊建立社區志愿者分類檔案,建立“社區志愿者服務卡”,使社區志愿者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項目以及服務時間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記錄。同時,志愿服務站圍繞社區志愿服務態度、社區志愿服務的權利義務、服務技能等方面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培訓,努力實現助人自助。
同樣,我們之所以稱廈門龍頭社區志愿隊伍及其服務屬于混合型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該社區通過成立常設機構——志愿服務理事會——來開展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理事會所設立的理事長由社區居委會書記或主任兼任,理事單位則由社區居委會與各駐社區單位以及個體工商戶等組成,負責招募志愿者組成志愿服務隊伍,志愿者小分隊負責人則由居委會考察推薦與志愿者隊伍自己選擇相結合方式產生。這樣的志愿服務組織具有行政與社會相結合特點。另一方面,從志愿服務內容來說,主要配合街道等政府部門的各類創建工作以及社區居民的日常志愿服務工作;從志愿者招募方式來看主要有志愿服務理事會組織招募以及社區居民的志愿參與相結合。
二、不同類型的社區志愿服務比較
我們認為志愿服務體系應當包括志愿服務輸入、志愿服務篩選以及志愿服務輸出這樣一個組織化過程把志愿服務體系分為志愿者隊伍組成方式、志愿服務經費來源、志愿服務開展、社會支持網絡、志愿服務項目以及志愿服務價值實現等六個方面[2]。認為盡管社區志愿服務的類型有所不同,但是都應當圍繞著這六個方面進行展開。為此,我們從這些方面對所調研的社區志愿服務進行比較。
指標社區
西街社區
少林社區
龍頭社區
志愿服務類型
行政型
社會型
混合型
隊伍建立
志愿者招募
行政指令
社會動員
行政指令、社會動員
隊伍負責人
社區干部任命
志愿服務站選撥
經費
支持
經費來源
街道撥款
志愿組織募集
政府撥款、志愿組織募集
經費形式
現金
現金、實物
現金、實物
充裕程度
緊張
緊張
充裕
服
務
開
展
小分隊數
6
8
11
志愿培訓
無
有
較少
志愿活動
少、短期、暫時
一般
較多
服務類型
扶貧濟困
內容較多
內容較多
社
會
支
持
政府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企業支持
一般
支持
支持
社會參與
一般,少
比較多
很多
居民參與
較少,普通志愿者
一般,易形成資深志愿者
比較多,易形成骨干志愿者、資深志愿者
服
務
項
目
項目確定
政府確定
志愿者確定為主,兼顧社區
社區與志愿者組織協商、社區與企業事業單位協商
服務目的
配合社區
志愿組織
社區、單位及志愿組織
服務規范[3]
不規范
較規范
較規范
志愿
價值
自我認同
服務社區
服務社會、實現自我
實現自我、服務社會
他者認同
很少評價
志愿服務
志愿精神的體現
志愿精神宣傳
很少宣傳
宣傳,效果較好
宣傳,效果一般
三、壯大社區志愿隊伍,完善志愿服務體系思考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認為轉型時期要想壯大社區志愿者隊伍,不斷完善志愿服務體系必須在堅持發展混合型志愿者組織的同時,吸收社會型志愿組織的優點,切實采取如下三點建議:
第一,建立健全社區志愿者隊伍登記注冊制度,為壯大志愿者隊伍提供合法性身份認同。要積極推進社區志愿者登記注冊制度法規的制定,統一規范社區志愿者登記注冊的機關、內容、程序,整合志愿服務注冊的不同性質,明確注冊中社區志愿者應有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及時制定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促進社區志愿服務管理工作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同時要求每一個有志于為社區做貢獻的人都應該嚴格遵循注冊申請,頒發中國社區志愿者證。
第二,大力發展社區志愿者組織,規范自身管理與運作。首先要健全隊伍招募制度。不僅要繼續鼓勵社區老年人參加志愿者組織,而且要動員和鼓勵有專業技能的年輕人參加社區志愿服務。其次要建立志愿者培訓機制,對新招募的社區志愿者,進行社區志愿者基本概念、志愿者活動發展情況、志愿服務宗旨、發展目標、信念、志愿服務的有關規定、管理制度、相關道德法規等知識的培訓。對老的志愿者進行文化理念、人際交往能力、專業服務技能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和系統培訓。再次要健全社區志愿者的考核評估機制以及相應的激勵機制,努力使志愿服務成為“付出、積累、回報”的愛心儲蓄,實現“助人自助”。
第三,健全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拓展志愿服務內涵,提升志愿服務質量。既要努力拓展新的志愿項目,開展對特定群體的志愿服務,完善社區志愿服務內容,擴大服務的覆蓋面與受益面。又要不斷超越社區原有的志愿服務項目與服務內容,拓展社會救助、慈善公益、優撫助殘、敬老扶幼、治安巡邏、環境保護、社區矯正、科普咨詢以及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務項目內涵,努力提升志愿服務水平和志愿服務質量,使志愿服務的價值得到認同,志愿服務精神得到推廣。
--------------------------------------------------------------------------------
[1]即使這13位志愿者組成的社區公志愿小分隊他們也主要根據社區居委會的安排進行的。
[2]譚建光、朱莉玲認為,社會志愿體系包括“精神文化、組織機制、行為規范、社會支持等多種因素”,尤其需要“志愿精神、志愿人員、志愿行為、志愿組織、志愿資源”等。本課題在研究過程中對志愿服務體系的界定與其不同。參見丁元竹、江汛清、譚建光主編:《中國志愿服務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第150—163頁。
[3]我們在界定社區志愿服務規范問題上主要依靠兩個標準:一是有沒有類似志愿者章程之類的規范志愿者權益的文件,二是志愿服務活動有沒有記載以及記載的詳細程度。調查中漳州西街社區基本沒有,而廈門和泉州的社區比較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