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榮辱心自明
時間:2022-10-12 05:40:00
導語:人知榮辱心自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何為榮?以何為恥?這樣的思考,人類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并且必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歷久彌新。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禮儀之邦,兩千年前先人們就提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準。孔子曾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提倡用道德和禮節來感召人,使之達到知恥而向善的目的。上世紀80年代初開展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活動,亦成為一個時代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理想航標和行動指南。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西方思想的不斷滲入,中西方觀念的激烈沖突,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一些人經受不住,或甘受驅使,人生觀扭曲了,價值觀錯位了,心底的道德防線潰退了。曾幾何時,舊的意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沉渣泛起,舊的生活方式裹著新的包裝粉墨登場。曾幾何時,人們忽然間迷失了方向,美丑錯位、善惡不分、是非混淆、黑白顛倒,不以榮為榮,不以恥為恥,甚至以榮為恥、以恥為榮。
時代呼喚精神動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間。在鞭笞丑惡的同事,我們弘揚世間真情,追尋人生價值,探求人性的光輝。
蕓蕓眾生中,我,只是滄海一粟。浩瀚的知識海洋里,我不因渺小而枉自菲薄。在追逐夢想的征途上,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征程中,我時刻不敢放松自己。從大學畢業站在三尺講臺上,我一直這樣認為:教育是神圣的,教育又是平凡的,教育的神圣是寓于教育的平凡之中。把教育看得過分神圣,會忽視它的平凡,遠離它的真實。把教育看得過分平凡,又會忘記它的神圣,丟棄它的使命。我,每天穿梭在神圣與平凡之間,讓自己的生命伴著使命同行。從春暖花開到寒風刺骨,從晨曦初綻到夜幕降臨,我都未曾離開自己的崗位,甚至夢中還在思索著如何去開導犯錯誤的學生……
記得一年前的秋天。我教的學生中有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叫李樹強。他很懂事,對父母也很孝順,平時話雖然不多,但是學習刻苦,每次考試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國慶節收假卻遲遲沒有看到他的身影。心想是不是學生把收假的時間給忘了?等明天回到學校,一定要好好的教訓他一頓,要讓他知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還有學校的紀律’。不然,好好的學生就會因為管理不嚴而變得厭學,甚至逃學。三天之后仍沒有他的消息,打電話也無法聯系,這樣的好學生不來上學,學校要追究責任,當班主任的我首當其沖。下午上完課后,我按入學時留下的地址,打的到他家。沒想到走到半路上,出租車司機竟然不送了……秋日的夕陽漸漸落下去了,而我卻獨自走在陌生的鄉村路上,在路人的指引下終于找到了學生家。見到李樹強,我差一點沒認出他來,在我的印象里,他總是穿這一套藍白相間的運動服。但眼前的李樹強只穿著短褲和一件看不出顏色的背心,一頭汗水,完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農民,他爹媽也都是扛著農具剛回到家。他們見到我,不知我是誰,李樹強向爹媽說我是他的老師,兩位中年人忙說對不住老師,我說明來意,希望李樹強跟我回校上學,他們便燒水做飯,邊向我說家里的活需要孩子干幾天,沒讓孩子到學校上學,對不起老師,讓老師吃苦了。李樹強的爹媽說著客氣話,我卻一點也沒聽進去,我被這個貧困的學生家庭狀況所吸引,掃視這個家,除了一盞電燈和幾樣簡易的家具外,最顯眼的便是土墻上貼滿了他曾榮獲的若干獎狀……此時,我的腦海里閃現出這樣一個片斷:同學曾跟我反映他很不和群,很少在宿舍里和大伙一起吃飯。想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
看著樸實的父母,看著懂事的孩子,我沉默了。一路上想好教育家長的話再也開不了口。臨走前,家長要留我吃飯,我婉言謝絕了。我知道那頓飯對于整個家庭意味著什么……伴著星光,從未走過夜路的我,高一腳低一腳地走在山間小路上,我在不斷的反思自己:做一名好老師,我缺少的是什么?怎么做,才是一名好老師?當一名人民教師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給他們,也不是強制的要求他們做什么,他們需要的不是專制,而是要與他們溝通成為朋友,能夠理解他們。
一句鼓勵的話語勝過了千句的批評;一個善意的微笑勝過了千言萬語的肯定。教師言傳身教的作用在此時得到了凸現,為正在成長的青少年樹立了正確的人生方向。“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的詮釋。榮辱觀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精辟概括,同時又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
有人曾問我,你教的學生今后會走了一茬又來一茬,都像這樣花時間與他們交流值得嗎?但我要說: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因為我是教師。不僅要教會他們求知,還要教會他們生活,教會他們合作,教會他們做人。雖然我早已知道,那間教室里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筆畫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淚滴,奉獻的是自己。古人云:“士不可以不弘毅。”而我卻要說,師不可以不德高。沒有高尚的品德,豈能安貧樂道?沒有高尚的品德,豈能“化作春泥更護花”?“書師易得,人師難求”,教書育人,需要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讓我們一同唱響和諧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