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并存 報紙的E化

時間:2022-07-27 09:48:00

導語:機遇與挑戰并存 報紙的E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遇與挑戰并存 報紙的E化

機遇

作為最傳統的媒體,報紙在每一次媒介革命的浪潮中,總是最先受到沖擊。伴隨著媒介更替發展的過程,報紙消亡論的叫囂從來也沒有停止過。

互聯網時代也不例外。

在最風光的時候,報紙監督政府和企業的行為,甚至設定新聞議題,其它媒體唯報紙馬首是瞻。如今在發達國家,報紙卻成了瀕危物種。

在美國、西歐、拉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報紙的發行量在幾十年來一直下滑。(在其它地方,報紙發行量在上升)過去幾年,網絡加速了報紙發行量的大出血。

嚴酷的事實讓最憤世嫉俗的新聞大亨們都不能否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根本不看報紙,他們主要從網上了解新聞。目前,15歲到24歲的英國人說他們開始使用網絡后,看報紙的時間減少了30%。

和讀者一樣,廣告商也在和報紙“拜拜”。網絡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要把買賣雙方撮合在一起,有什么比網絡更“能干”?當代報業大亨魯玻特?默多克曾把分類廣告比喻為報業的“黃金之河”,意思是報業從分類廣告中獲得利潤就像河水一樣取之不盡。但是,他去年說:“有時,河流也會枯竭。”的確,以分類廣告為代表的廣告業務正改投網絡的懷抱。在瑞士和荷蘭,報紙一半的分類廣告業務已經被網絡搶走。

咨詢公司iMedia預測,在接下來的10年中,報紙將會被電子媒體搶去四分之一的廣告。總的來說,iMedia表示,報紙在1995年占有全球廣告總量的36%,到了2005年,這一比例為30%,而到了2015年,這個比例還將下降5%。曾經對報紙信心十足的報業大王現在也認為,要想長久地生存下去,只有進軍互聯網并且開辟其它新的媒體平臺。

2006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59屆世界報業年會和第13屆世界主編大會,是迄今規模最大、專題報告最多的一次全球報業盛會。來自111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名報業發行人、總裁、主編和媒體專家出席了會議。

這次會議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以互聯網為主要通道的新傳播形式。報業高層和多數學者普遍認為,報業要像歷史上各個關鍵階段一樣,積極吸收和采納新技術,從當今一日千里的信息技術革命中尋找發展機會。對多媒體形式以及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新載體,要張開雙臂去擁抱,而不應拒絕或排斥。報紙以及廣播和電視,應當趁資源雄厚、資金流強大的時候,大力拓展網上業務,等待只會使自己陷于被動。

互聯網的興起,威脅著傳統報紙的生存。

當然,互聯網也為報紙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機遇。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上月試圖再次向人們證實這點:來自網絡部門的收益將是傳統報紙出版商未來營收發展的主力軍,從而彌補傳統業務利潤的萎縮。

傳統報業可以借用互聯網的翅膀。據美國報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網絡收入平均占據報紙出版商總營收的5%。不過盡管目前比例不大,這個數據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

報紙所犯的錯

與此同時,傳統的出版業正在遭遇讀者群萎縮、原料成本上漲的雙重壓力。

最有用的媒體形式正在消失,確實值得關注,但沒必要恐慌。只要能勇于開發多元化的網絡商機,同時也不拘泥于傳統的新聞概念。

2005年,總部設立在挪威奧斯陸的報業集團施伯史泰德,在互聯網上的行動為他創造了35%的利潤。

對于目前大多數的報業來說,在網絡上的努力僅僅用于減緩它們的衰退是遠遠不夠的。它們需要尋找更多的機會,開拓更多的新業務。英國電訊集團就利用《每日電訊報》的網站向讀者出售各種物品,從枕頭到情人節禮物,甚至還有保險,而這項收入幾乎已經占據了公司收入的三分之一。

專家認為,“報業公司需要開辟新的商機,并盡量從讀者身上獲取更多的利益”,而許多報業公司仍然在苦苦地生產高質量新聞和開發新的發行模式,這是非常錯誤的。

可怕的是報紙不了解可以在互聯網的幫助下進步,大多數報紙仍然太膽小、保守或者自視甚高。

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2年左右,報業公司逐漸開始開拓報紙的電子版。到目前,已經遠遠落后與后起的網絡“新”媒體(google、youtobe等)。

中國報業同互聯網接軌,是從中國最大的日報人民日報開始的,自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網絡版進入國際互聯網后,中國大報紛紛“觸網”,把網絡建設當成發展自身事業的重要手段。

報紙所犯的另一個錯誤是,總將優秀的記者留在出版業,這就意味著網絡編輯的素質相對較低。然而它們的競爭對手———商業網站,則高薪雇用更加有經驗的員工。

慶幸的是,在過去的兩年中,報業開始大膽設想它們究竟能如何利用網絡。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報業公司將它們的網站擺在了第一位。

報紙與網絡的管理

有意思的是,近兩年,中國的報業集團的老總們說得最多的也是報業經營思路,核心在整合資源,延伸報紙經營的產業鏈。

實際上無論你如何延伸報紙,還是把報紙與廣電資源一起整合,都不過是在傳統意義上,在原有的產業范圍內。當你的管理能力,人才團隊或者資本紐帶發展到了那一步,這些都應該是水到渠成。

誰也沒有不讓你做“寬”,是你有沒有做“寬”的資源和能力!

美國的報業集團資本比較雄厚,于是可以借助資本的力量以及成熟的公司管理經驗來迅速趕上網絡時代的步伐。以2005年為例,先后有紐約時報公司以4.1億美元收購

,E.W.斯克里普斯集團以5.25億美元收購,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收購,以及美國報業三巨頭甘尼特公司、論壇公司、奈特.里德報團聯合收購75%股權等。

今天,國內報業集團最關鍵的問題是報紙如何借助網絡,如何接近自己心目中的“e”報紙。

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必須明白報紙與網絡的管理是兩個有明顯區別的東西。

報紙管理的核心是對信息的組織管理。包括信息的采集、處理,所謂發行是信息產品渠道的建立維護,所謂廣告更是一種商業信息市場的建構。而網絡管理的核心是技術,是技術的選擇和運用,是資本對技術的持續投入,是新技術運用效率的比拼。無論丁磊、張朝陽還是江南春,也無論是騰訊、QQ還是MSN,財富和PV都是為技術所開發的。

這好比,在傳媒競爭的戰場上,紙媒是陸軍,廣電是海軍,網絡是空軍。陸軍不可替代,但是新型的陸軍已經在往天上走。

目前,國內報紙培養了一批熟悉信息組織的專業人才,但是在任何一家報社里都沒有產生對新技術的組織管理人才。這就是為什么幾乎沒有一家報紙的電子版取得了可以稱雄的市場成功的根本原因!

弄上幾個報社里喜歡或者“熟悉”互聯網的“人才”,只能做個“電子版”,絕不足以實現“網絡化”。沒有IT行業成熟的資本運作和人才管理機制,也絕不可能實現這種面向未來的“轉型”,充其量就是做個內容提供商。

今天我們所說的e化,與前些年的電子版大不相同,在理念與操作上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然打造這樣一個產品的前提是:一個具有品牌優勢的信息生產團隊;一個強力的資本紐帶,一個強大可塑的網絡平臺;一項圍繞產品需求的整合了各項互聯網技術的新型技術平臺。

傳媒大學的崔保國教授認為,未來的報紙必須建立三個平臺,數字平臺、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這是高屋之論。

誰掌握未來媒體市場上最大的財富

2006年4月14日凌晨5時,解放日報社推出全球第一張電子報紙。《解放日報》電子報紙的問世,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電子報紙的一個開端。

究竟這種閱讀器形式的報紙是否報紙的未來,雖尚無定論,但業界一致認為未來的報紙一定是被“e化”的報紙,而且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對報紙開本等形式進行革新;二是千方百計創造便于讀者快速閱讀的編排方式;三是不要讓價格成為讀者負擔;四是以盡可能晚的截稿期包容盡可能多的當天重要信息;五是多種媒體并用。

另外,有限的絕對獨家信息+同類信息的網絡鏈接導引+“專業博客”(評論、專欄作家)+互動空間+BOB信息(分類廣告),也有可能成為未來報紙的基本樣式。

我們關注報紙的e化,說到底還是關注互聯網,關注互聯網的更進一步深化,關注互聯網這一獨特的媒體形式的發展、以及對其他媒體的影響,從而了解媒體傳播形態的變化,以便更好地找尋傳播先進文化的生產工具。

關于報紙的未來,許多人已經在想;各項分步的事情不少人已經在做;有關新興技術實際上已經存在,只需根據具體需求進行整合;資本市場上尋找前景遠大項目的渴望早就躍躍欲試。

這里的關鍵就在于,誰最先實現了它,誰便掌握了未來媒體市場上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