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時間:2022-10-18 09:20:45
導語: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一(3)班的**,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或許,大家是第一次聽說“10.16世界糧食日”。當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匆忙的時代里,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在飛速地運轉著,我們的目光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關注得太少太少。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關注糧食,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
節約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經歷了太多的戰火與災難,并且當時糧食生產又是靠天吃飯,產量極低。古代勞動人民對于糧食就非常的重視,我們說“手中有糧,災年不慌”,正是源于前人對糧食的深厚情感和節約糧食的習慣,使他們度過了一年有一年,迎來了光輝的新世紀。節約糧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古人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描述了農民在炎炎烈日下耕耘的場景,可以想象農民種糧的艱辛。有的人說:吃飯的錢我繳了,我浪費的是自己的,跟別人沒有關系。從表面上看,浪費只是個人的消費方式,但從本質上講,它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不尊重自然和他人勞動果實的可恥行為。即使在發達國家,節儉也被視為一種美德。這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在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據統計,今年頭9個月,全球有624萬人死于饑餓和相關疾病,其中約500萬為兒童。非洲南部地區和一些西非國家,由于地區沖突和艾滋病,饑餓形勢尤其嚴重。枯瘦的非洲兒童似乎已經成為饑餓的代名詞。1994年,南非“自由記者”凱文·卡特憑借自己的攝影作品《饑餓的蘇丹》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獎——普利策新聞獎。照片記錄著一個令人震驚的場景: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動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遠處,蹲著一只禿鷲,正貪婪地盯著地上那個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著即將到口的“美餐”。人類,通常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通常作為最終的捕食者,而這樣一個錯位的場景,錯位的角色,讓每一個人看后都震撼不已、唏噓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并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么,也許你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已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占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我們不妨算這樣一筆賬:倘若我們每天節約一粒大米,那么十億人可節約多少?五千多公斤!一年可節約將近兩千萬斤,折合人民幣兩千萬元。這筆錢若按每所希望小學五十萬元算,則可蓋四十所希望小學;按每人學雜費三百元記,則可使七萬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因此,光盤行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這些事例和數據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節儉自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
在我們的校園里,仔細觀察,也能發現許多浪費的現象。不僅僅是糧食的浪費,還有生活中的細節,例如跑操時有些無人的班級沒有關閉電源,洗手間的水龍頭在無人使用時仍然大開、垃圾桶中丟棄著吃了一半的面包等。
在此,我提倡每一位同學讓節儉成為習慣,節約資源,從我做起。
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素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智慧。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 上一篇:第35個世界糧食日策劃方案
- 下一篇:2015世界糧食日節約糧食倡議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