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推理公證調查匯報

時間:2022-09-27 11:16:06

導語:司法局推理公證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法局推理公證調查匯報

公證的職能主要是證明職能,它是公證機構的出證行為與公證員的執業行為的有機結合。對于公證事項不論是進行形式審查,還是實質性審查,都要求公證員遵循“合法性、真實性、公正性”的審查原則。

由于社會事物的紛繁多樣,決定了公證事項的復雜性。公證實務中,一些公證當事人申請的事項、提供的材料,形式上看起來,似乎“合法、真實”,其實質內容往往“不合法、不真實”;相反,一些從形式上看“不合法、不真實”的事情,其實質內容卻“真實、合法”。因此,對較為復雜的公證事項進行審查,我們不能停留在“形式審查”的層面,而應該進行“實質性審查”。即:公證執業人員要善于運用法律職業思維、法律推理、判斷,對公證事實、證據材料進行實質性的識別,并對識別結果予以證明。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稱它為“推理公證”。

“推理公證”是公證思維的特殊形式,它客觀存在于具體的公證實務中。下面就“推理公證”現象,介紹一個實踐中的典型案例:

2005年1月17日,修水籍客運汽車承包人王參國等,從廣東惠州發車運載旅客至修水,途經廣東韶關路段時,客車不幸與其它車輛碰撞,發生車禍,造成乘車的8位旅客不同程度受傷。韶關交警處理事故過程中,將8位受傷旅客送往韶關“鐵路醫院”救治,并作了事故記載。事故第二天,滯留旅客及受傷8位傷員共同乘座修水客車轉送回修水。其中,有4位輕微傷傷員至修水境內時,急著回家過春節,相繼中途下車,未留下聯系地址。另4位傷情較重的傷員即轉入修水大橋鎮、義寧鎮醫院繼續治療,至2005年3月份相繼痊愈出院。2005年4月初,當事人王參國持4位傷員的出院證明到韶關進行事故理賠,被告之要其出示8位傷員治療痊愈的公證證明。而當事人向公證處僅能提供4位較重傷員的痊愈出院的資料,對另外4位輕微傷傷員無法提供出院痊愈材料,人海茫茫,不知他們下落。公證員以“當事人提供什么出什么,自己看到什么出什么”為由,拒絕出具8位傷員痊愈出院的公證。而當事人則再三要求公證證明8位傷員痊愈,可公證員只同意證明4位痊愈,雙方一直爭執不下,為此,公證員將問題提交公證處主任會議研究,修水縣公證處經研究決定:責成公證員對客運車輛駕駛員、售票員和已知出院的4位重傷員及其他知情的車輛股東補充調查,并核實了解其余4位無法查找的輕微傷員當時的傷情及在韶關“鐵路醫院”的治療、檢查記錄。之后,公證員根據當事人提供的材料、調查的證據,綜合推理分析,推定無法查找的4位輕微傷傷員痊愈出院,并制作出具了8位傷員全部痊愈的公證證明法津文書,使當事人9萬余元的車禍損失及時到廣東韶關得到了理賠。

透過上述案例,不難發現,“推理公證”是一種順應社會需要的,體現公證法律價值的實質性公證;是一種公證員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判斷的職業風險公證。對于“推理公證”的認識,我們不妨作如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一、推理公證的法理基礎

“推理公證”從理論上分析,它是一種法律上的推理思維;法律推理思維可劃分為形式推理和實質推理。形式推理思維包括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三種不同思維形式;實質推理思維包括辯證推理、辯證邏輯等思維形式。“推理公證”究竟屬于哪一類思維形式呢?首先,“推理公證”表現為執業公證員對已知公證材料的審查,并運用法律職業思維、價值判斷,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認識過程,因而它屬于法律實質推理的范疇;其次,“推理公證”它又表現為公證員以現有的證據、材料為前提,在當事人舉證不足或舉證困難的情況下,輔以相應的調查核實手段,對已經發生的事情作出事實性判斷和價值評價。它回答的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是否客觀存在、合法、公平與正義。因此,“推理公證”的法律推理思維形式應該是:辯證推理和辯證邏輯。

另外,從“推理公證”的法律根據看,法律推理思維離不開法律判斷;而法律判斷是以現行法律為基礎的。因此,“推理公證”也是以現行法律為依托的。這里所講的現行“法律”包括現行的法律原則、法律規范、規章、習慣、政策、道德倫理、公平與正義的法律意識等,它們都是“推理公證”的法律依據。

二、推理公證的證明要求

在司法活動中,按照不同的證據采信制度,有不同的證明標準。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是:“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證明須達到法官的確信狀態或者能夠排除一切合理懷疑”;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是:“高度的蓋然性或較高的蓋然性”。公證制度作為一項司法制度,在我國起步較晚,其證據采信規則、證明標準,法律有關規定不是很明確。從公證制度的起源看,它源于大陸法系(即民法法系)的司法制度。大陸法系國家廣泛實行“自由心證”的證據采信規則,其司法活動的證明要求是:“以法律執業者的內心確信”為標準,基本上是依據法律執業者個人的理性思維來判斷。

在“推理公證”中,由于當事人申請的公證事項比較復雜,或存在舉證上的困難,或舉證明顯不足,必須借助執業公證員的輔助調查及法律推理思維活動,才能達到公證的目的。從“推理公證”的結果和過程看,它既類似于民事訴訟的蓋然性(即可能性)證明要求,又類似于大陸法系的“自由心證”制度。所以,“推理公證”的證明要求可以表述為:公證執業人員運用專業知識,按照“自由心證”的規則,對公證事項進行法律推理思維,而得出的較高蓋然性結論。

三、推理公證的法律價值與法律風險

“推理公證”是法律意識、公證觀念發展的產物。在我國公證制度確立初期,人們對公證活動價值的認識是模糊的,一些公證當事人申請辦理公證,尋求的是一種法律上的心理安慰,他們在辦理公證事項的前與后,總是說不清、道不明公證的法律效用與價值。我們且把這類當事人稱之為“模糊公證”當事人。隨著我國公證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公證當事人的法律風險意識、法律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可公證或可不公證的事項,或者沒有法律價值、法律效用的公證,當事人一般是不會辦理的。現在到公證機關辦證的當事人中,辦理“模糊公證”的當事人少了,代之而來的是“風險公證”、“目的公證”當事人。因而對于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明了的事項,如果法律、習慣不是要求應當公證的話,當事人是不會選擇公證的;相反,法律關系復雜,容易引發糾紛;或是舉證不能、事實模糊、易發生法律風險的事項,當事人卻迫切要求尋找公證法律保護,轉嫁法律風險。這就是當前公證當事人的法律價值追求。而“推理公證”正是為了滿足這一法律需求應運而生的。

也許有人認為:從當事人的法律需求看,“推理公證”充滿著法律風險,因怕承擔法律風險,所以不敢或不肯辦理。不錯,“推理公證”存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正因為它有法律上的風險,才體現了它的公證需求價值。試想如果公證機構、公證員,終日固守原來的思維模式不變,無風險的公證社會不需要你辦,而社會需求的公證因有風險你又不敢辦,勢必會使公證的路子越走越窄,公證事業的發展就會徘徊不前。畢竟,公證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風險行業,公證員承擔的法律風險從公證制度的構建上看,它比法官、律師的執業風險要大得多。因而承擔一定的執業風險是公證制度和公證職業道德對公證員及公證執業機構的基本要求。公證員及公證機構正是利用自身承擔的法律風險為當事人提供有效的公證服務,才顯示出公證本身應有的社會價值。

四、推理公證的適用前提

“推理公證”的有效運用,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前提因素:一個是適用的事項條件;二個是公證人員的法律素養。一方面,從公證形式看,“推理公證”一般僅適用于要素式公證,而不適用于定式公證;從公證內容看,“推理公證”適用于當事人對申請事項舉證不足或舉證困難的情況,著重解決公證材料、證據與公證事實之間存在的“內容”與“形式”、“合理”與“合法”之類的矛盾。

另一方面,從公證隊伍執業素質的現狀看,不是所有的公證人員都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推理公證”,熟練順利地解決公證中的復雜法律問題。因為,“推理公證”是建立在法律執業者的專業思維基礎上的,它要求執業人員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法律思維能力。所以,“推理公證”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公證執業服務隊伍。

五、推理公證對公證活動的影響

(一)“推理公證”促進了公證職業思維的發展,提升了公證的社會公信力。一方面,它使公證員思維模式由簡單的形式邏輯思維、發展到復雜的理性執業思維;它使公證當事人的法律意識、價值觀念,由“模糊公證”過渡到了“價值公證”。另一方面,“推理公證”的存在使公證書的法律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滿足了公證當事人的法律需求。另外,由于“推理公證”為當事人承擔了一定的法律風險,使公證的服務領域、服務質量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較高層次,從而增強了公證的社會公信力。

(二)“推理公證”拓展了公證的法律服務空間,增加了公證案件的證源。在“自由公證”原則的主導下,隨著“推理公證”的發展,它將逐漸成為公證業務的主流。

(三)“推理公證”減輕了當事人的舉證義務。公證事項通常由申請人或當事人提供材料,履行舉證義務,這是公證程序的一般要求。如果我們在公證實務中,事事都力求申請人或當事人“窮盡舉證”,承擔一切舉證責任的話,對公證申請人或當事人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公證申請人或當事人作為普通的法律主體,其行為方式、舉證能力受到各方面制約,面對“舉證不足”、“難以舉證”的情況往往無能為力,承擔不了“窮盡舉證”的責任。如果公證員在執業過程中,機械地固守原來的公證思維,生硬地以當事人或申請人“舉證不能”為理由,就此拒絕公證的話,勢必使當事人失去接受公證服務的機會,有時甚至還會給當事人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因此,“推理公證”的出現,使得一此公證事項,申請人或當事人“舉證不能”的責任風險,轉由執業公證員承擔,從而部分免除了公證申請人或當事人的舉證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