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土地權益調查匯報
時間:2022-10-23 09:50:28
導語:維護土地權益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隨著我市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婦女被剝奪集體收益和土地補償費分配權的問題時有發生,這一現象阻礙了農村婦女的生存和發展,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兩年來,市婦聯共接待涉及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的信訪案10件,涉及20余人,從我們收集到的案例來看,主要表現為離婚女、出嫁女、農嫁非、招婿女、性別歧視等幾種。
一、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受侵害的幾種情況
1、“離婚女”被取消村民待遇。有的婦女離婚后將戶口留在男方村,但村委不承認其是該村村民;也有的婦女在離婚后,將戶口遷回娘家,娘家村卻拒絕恢復其村民待遇;也有的是離婚后前夫再婚,對于前妻和后妻村里只承認一人享受村民待遇。如孔目江辦事處楊某2005離婚,沒有再婚,戶口一直男方村委,但村委會認為她已離婚,不屬于該村村民,沒有給她發補償款。城南辦李某2006年結婚,2008離婚,戶口一直在娘家。村里分得土地補償款,村里認為只要結過婚,不管什么原因離婚,都不能享受村民待遇。河下村簡某反映其離婚后,戶口在男方村,村委在分配土地補償時認為在前妻和后妻里只能分給一個人補償款,因此她得不到補償。
2、出嫁不出村婦女難享村民待遇。由于經濟條件的原因,一些婦女婚后仍然生活在娘家村,其丈夫、子女戶口也在娘家村,這些村莊一般都會以“女嫁出”的傳統習俗,在集體經濟組織分配利潤或土地補償費時,她們也得不到補償款。如堆上村王某、孔目江辦事處廖某兩人的丈夫都是外地人,結婚后一直生活在本村,村里分配宅基地時她倆都沒有,原因是她們已結婚,不再是本村村民。
3、“農嫁非”婦女權益受侵害。農村女孩嫁給城鎮男子,但其本人戶口不能遷入城鎮,一直在娘家,但娘家村認為她已經結婚,不能享受村民待遇,也不能參加集體經濟組織相關利益分配。如廣東胡某反映其妻子婚后戶口一直在孔目江辦事處娘家,分配土地征收補償款時其妻子沒有,理由是她已結婚,不再屬于本村村民。
4、招婿女土地權益被侵害。丈夫到女家落戶的婦女,即屬于倒插門的情況,按國家法律規定男方可以享受村民待遇。但有的地方村集體卻根據“從夫居”的風俗,取消招婿婦女享有與本村村民同等的土地權益。如袁河辦張某無兄弟,姐妹四個,三個已外嫁,張某丈夫是上門女婿,但村里安排宅基地時她沒有,理由是男方不是本村人。經婦聯組織做工作后,張某已獲得宅基地。
5、性別歧視政策。有的地方實行“測婚測嫁”制度,即到一定年齡的未婚女子要被剝奪拆遷安置房或宅基地分配資格,而未婚男子卻可以在結婚生子之前獲得利益分配資格;也有的地方在分配利益時對男女實行不一樣的政策。如堆上村規定,男孩只要年滿22歲,就可立戶分房,女孩要滿20歲已結婚,并且在該村已落戶才能分房。萬某已35歲但未婚,因方案規定而不能參與分房。夏某反映分宜界橋墾殖場規定只有男職工及其兒子每人可分宅基地,經婦聯介入后,又規定女職工可參與分配,但女職工小孩不參與分配。
二、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1、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仍有殘余。部分村民法律意識淡薄,“重男輕女”思想嚴重,一些傳統觀念在農村的影響較深,認為嫁出去的女兒理應不能與當地的村民爭分土地和經濟利益。這是諸多損害“出嫁女”權益的村規民約得以通過的思想基礎。最為明顯的表現是在農村幾乎戶主都是男性,男性是頂門立戶之人,女孩往往被看成家庭的暫時成員,早晚是“人家的人”,一旦結婚,就不再享有娘家的權利,包括土地權益,只能依靠丈夫在夫家取得財產和繼承權,使得婦女在夫家事實上處于依附地位。
2、一些村規民約與法律不符?!洞迕裎瘑T會組織法》頒布后,農村過分強調“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理”,村規民約很多,什么事情都用村規民約來規范,忽略了“依法”的限制。如《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對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和地位平等都有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對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也專門制定了許多政策,但是部分村仍以貫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由,以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決議、村委會決定或村規民約的形式,侵害甚至剝奪作為少數人的外嫁女、離婚婦女、大齡女的土地權益,出現村規民約與法律法規相抵觸的現象。
3、利益驅動導致矛盾加劇。當前農村特別是城鄉結合部村級集體經濟迅速壯大,當地一般按人口分配經濟收益及宅基地。經濟較發達的鄉村,嫁出去的婦女不愿遷出戶口,嫁入的人口不斷增加,在利益分配時就“僧多粥少”,村民們認為自身利益被搶走了,所以排斥“出嫁女”、“離婚婦女”等邊緣人群。
4、救濟缺乏得力措施。許多土地權益受侵害的農村婦女找村干部,村干部因為村規民約的規定和村民代表的反對而無能為力;找鎮政府或辦事處,總認為土地是村里的,村民思想做不通,如強制執行,則勢必造成干群關系對立,影響其它工作的順利開展;找到婦聯,婦聯缺乏相應的執法權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協調有關部門解決,但解決起來難度很大,收效甚微。
目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涉及到農村戶籍制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農民內部的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在現有的社會保障程度以及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之下,維護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特別需要法律、政策的制度性保護,需要各級政府及部門的積極介入和有力的司法救助與監督?,F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將男女平等意識納入決策者主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提出,從宏觀上創造了維權的良好氛圍,為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奠定了基礎。但是不能否認,這一國策遠沒有像對人口、環境、資源等國策那樣深入人心,貫徹得力。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及男女平基本國策教育,特別是將國策傳導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中,有效提高領導決策層男女平等意識,將男女性別意識納入決策者主流。同時要采取各種手段,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報紙、廣播、墻報和文藝進村巡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把高層意識逐步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徹底清除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
2、提高婦女進入農村權力機構的比例。經第七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我市99.5%村婦代會主任進入“兩委”班子,但“兩委”中女性比例還是不到20%,擔任正職的比例僅為2%。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女性的比例也偏低。由于婦女在農村權力機構比例偏少,再加上女性參政的層次偏低,導致在農村重大事務的決定包括涉及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和規則制定過程中,婦女的利益要求和意見難以得到充分的表達,婦女在利益分配中處于不利地位。鑒于這種狀況,有必要出臺有關規定,改變婦女參政結構,促進婦女參政從邊緣向主流的轉化,擴大婦女參政的影響力和代表性。要增加正職比例,讓女性在政治決策中,不至于處在從屬地位;要進一步明確婦女在農村權力機構中應占有一定的比例,保證農村婦女在農村重大事項決策中的參與權。
3、加強對村規民約的審查和監督?!稇椃ā?、《婦女權益保障法》對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和地位平等都有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對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也專門制定了許多政策,但村集體在分配土地權益時,一般不是根據國家法律,而是根據已經形成的村規民約和習慣法,再加上農村一直采用的男權主義的社會治理模式和家庭治理模式,致使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飽受村規民約的侵害,所以建議人大、民政部門以鄉(鎮)為單位加強對村規民約的指導和規范,對涉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規定、村民代表會議的決議、村規民約等進行徹底的清理,將同維護婦女權益的法律規定相沖突和抵觸的“土政策”徹底予以清理廢止,責成當地按照國家法律保障婦女權益的要求重新修改和制定,以維護法律的普遍性和權威性。
4、完善有關法律條文。盡管近年來有關農村土地權益保護的法律制度不斷健全和完善,但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認定這一重要問題仍然是法律上的空白。這也是目前大量引發農村婦女以及其他遷入人口與集體經濟組織發生利益糾紛且司法保護不力的原因。如何糾正村民自治中的違法現象問題,都是為保障農村婦女合法權益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各地應加緊制定、盡快出臺有關文件,對于實踐中土地如何分配、婦女土地權益如何保護,對農村婦女特別是大齡女青年、離婚婦女等在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福利保障、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的權益進行明確規定。
- 上一篇:領導在青年聯合全體會講話
- 下一篇:村級婦代會工作調研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