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犯罪調查
時間:2022-05-29 09:02:00
導語:老年人犯罪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人們常以“最美不夕陽紅”來比喻晚年生活的美好。我們的社會推崇尊老敬老,關心老年人是全社會的責任,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它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都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些年來,由于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經濟文化的顯著發展,科技及醫療水平的巨大進步,加上計劃生育國策的有效實施,使得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強。到20世紀末,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1.3億,約占總人口的10%。倡,近幾年,一種不和諧的社會現象——由于社會、家庭環境對老年人身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犯罪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犯罪屢有發生,且在一定范圍內呈上升趨勢,給“夕陽”蒙上了一層陰影。農村老年人操勞一生,本該含飴弄孫,趣遣時日,但有些人卻因犯罪而鐵窗相伴。這些農村老年人在人生的暮年墮落成社會的罪人,既嚴重危害了社會,同時也給家庭、子女及被害人的心靈留下了陰影。從人口比例來看,我國老年人犯罪率并不高,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老年化速度快,老年人犯罪的絕對數仍不容小覷,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這對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福建省龍巖市的農村老年人犯罪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探討。 一、主要犯罪特點
據統計,2001年至2003年10月,龍巖市兩級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50周歲以上的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194人,占批捕總人數5195的4%。2001年批準逮捕農村50周歲以上的犯罪嫌疑人66人,占全年批捕總人數的3.4%;2002年批捕77人,占全年批捕總人數的4.11%;2003年1月至10月共批捕51人,占批捕總人數的3.69%。年齡在50至60歲之間的犯罪嫌疑人占絕大多數,共142人,占總數的73%,平均年齡為55.97歲,年齡最大的為80歲。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近30種,主要屬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及侵犯財產權利、人身權利等類型。
1、涉林犯罪所占比例最重。2001年以來該市檢察機關批捕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屬涉林犯罪的共86人,占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總數的44.33%,主要涉及失火、盜伐、濫伐林木、非法采伐珍貴樹木、非法獵殺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等罪名。其中,失火犯罪最為突出,共41人,2001年以來分別占當年的10.61%、35.06%、13.73%,僅2002年就達27人,均為因掃墓、野外用火不當等引起較大面積燒山毀林;其次為盜伐林木犯罪,共計38人。
2、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犯罪涉及罪名主要集中在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及拐賣婦女兒童罪等類型。2001年以來批捕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14人,拐賣婦女兒童罪7人。2001年4月29日凌晨,81歲的農民余某問酣睡中的78歲老伴幾點了,問了幾遍老伴都沒回答,最后老伴說:“你自己不是有手表嗎?”豈料就一句平常話,竟勾起了余某的心頭火。余某心想:子女不在身邊,現在老太婆也不理我了,我還怎么活,不如把她殺了,我也死了算了。9時許,余某趁老伴不備,將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猛砍頸部,致使老伴兒大出血死亡,自己自殺未遂,后被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人老了,體力差了,收入少了,這使得農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導權逐漸發生動搖,作為一家之長的形象開始發生變化。一些修養較差、缺乏道德觀念的子女看到父母親不能給家庭帶來收入和其他好處,有可能用惡劣的態度對待老年人。如程某故意殺人案,程某生活本來就拮據,其子還經常向程某要錢,一次兩人因錢的事發生爭吵,其子拿出菜刀要砍程某,程某奪下菜刀對其子連砍十八刀致其死亡。
3、農村老年人性犯罪不容小視。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觀上刺激了老年人生理需要的多極化、深度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對性和物質的需要方面。此外,老年人的體質相對以往也增強了許多,體力的充沛為老年人實施一些暴力型犯罪提供了身體上的便利條件。2001年以來批捕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中涉及強奸罪15人,其中被害人屬未成年人的有8人,屬精神發育遲滯的有6人。另外涉及猥褻兒童罪2人,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2人。罪犯多是喪偶、離異、孤寂之人,他們大多家庭居住單門獨戶,與人交往較少,或子女成家立業遠離自己,或老伴去世、離異,故缺少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人格障礙,而其獨來獨往又為實施性犯罪提供了便利條件。69歲程崇華案發前幫助某小學的教師及學生煮飯。自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他利用中午該校女學生小莉、小珊、小菁到其房里玩耍之機,以給糖果或零錢為誘餌,先后共奸淫3名幼女14次。其中被害人小莉被奸淫6次致懷孕,由于小莉腹部隆起而案發,并被送往醫院施行人流手術。61歲的赤腳醫生侯某租別人家的房子開一家個體診所,經濟上比較富裕,但老伴早亡,也一直沒有再婚,生活孤單,精神缺乏寄托,一次趁房東家無人之機,將房東家不滿14歲的小保姆金某奸淫。農村老年人性犯罪一般不進行準備、策劃,大多都是臨時起意,采用的也大多局限于暴力威脅和欺騙利誘等較為原始的犯罪手法。例如,61歲的郭某將本村的幼女曾某誘騙到一龍眼林中,對其實施奸淫,次日,遂被抓獲。而52歲的林某則是見10歲幼女劉某上廁所,一時起意,跟上去用手伸進劉褲子內對劉某進行猥褻,劉某放聲大哭,遂案發被抓。
4、涉及的罪名發生變化。由于老年人感知和記憶能力的巨大衰退,老年犯罪人一般不實施需要精心的作案準備和高度緊張的作案過程的犯罪,因而一般不呈現智能性。過去農村老年人犯罪作案手段一般都比較簡單,且多為單獨作案,說明老年人犯罪并不因年齡增長、經驗豐富而使作案能力、作案技巧提高,這與這些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且多為農民有直接關系,這一特點與青少年多為結伙犯罪形成鮮明對比。犯罪手法也比較間接、隱蔽。農村老年人犯罪,尤其體力不濟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往往不是自己親自實施,而是假借他人的行為實施。常常教唆或幫助有責任能力的人實施。60多歲的周某因與某鞋店店主發生口角,為了泄憤報復,竟利用金錢引誘未成年人放火,燒毀鞋店內的物品,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萬余元而被判處徒刑。在審理的盜竊案件中,有15件是老年罪犯假借他人之手完成的。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較為復雜、需要一定組織策劃的犯罪類型,如賭博罪、非法采礦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買賣爆炸物罪等,應引起注意。后三者均為2003年才出現的犯罪,而賭博罪近年來在呈上升趨勢,2001年沒有,2002年和2003年分別為2人、3人,且其中4人均為利用“六合彩”騙賭的犯罪嫌疑人。如2002年4月以來,犯罪嫌疑人邱啟堂(52歲)在其子邱金華的協助下,利用電話和傳真機向本村邱仁和、邱以圣等80余人銷售“六合彩”20余期,收注金額6萬余元,還發展下線莊家陳廣州、范道錦、江品賢等5人。
5、妨害公務罪、尋釁滋事罪等擾亂公共秩序犯罪不容忽視。2001年以來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涉及妨害公務罪的9人,尋釁滋事罪4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1人。包庇罪與窩藏罪也占有相當比重。龍巖市新羅區檢察院共批捕農村老年人包庇、窩藏案件6件,占同期結案的8.45%。在子女違法犯罪時,農村老年人往往不能分清是非,理智對待,而是縱容、包庇,最終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6、犯罪發生的地域分布不平衡。經濟較貧困地區犯罪數量相對較多,連城、上杭、長汀三地發生得較多(見圖一)。
圖一(單位:人)
7、農村老年女性犯罪比例很少,共計18人,僅占9%。從中反映出農村老年人中男性犯罪問題更為突出,更應受到關注。
二、犯罪主要原因
一是農村現有經濟環境的影響。龍巖市目前大多數農村仍然處于較貧困狀況,農村經濟不發達,一些老年人為生活所迫實施盜竊、詐騙等犯罪活動。該市又地屬山區林區,林業資源豐富,多數農村老年人仍然抱著“靠山吃山”的舊觀念,因此導致盜伐、濫伐林木等涉林犯罪現象突出。而當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浪潮同樣沖擊著農村,農村許多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創業,在家的一些農村老年人為求“致富”捷徑,走上了不正當獲取錢財的犯罪道路。特別是近年來“六合彩”賭博在該市許多城鎮農村盛行,也吸引了不少農村老年人的積極參與。
二是農村特有社會環境的影響。農村的宗族觀念較深,親屬關系錯綜復雜,往往“一家有難,八方相助”,個別群眾出于某種原因,自發或煽動周圍不明真相的農村群眾,對國家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的一些正當執法行為加以干擾阻礙,甚至仗著人多勢眾,做出過激的行為。農村老年人由于年齡較長,在親朋中有一定威信,常在這些行為中處于較主導地位。如2001年11月,犯罪嫌疑人李友林(53歲)、李爐然(51歲)等9人以本村村民李月金的死亡與鎮政府有責任為由,沖進鎮政府,砸壞辦公大樓房門、窗玻璃等物,將鎮政府的兩部汽車擋風玻璃砸壞,追打鎮長等人,直接經濟損失達4萬余元。與傳統社會相比,由單一的家庭生活向家庭與社會生活的互動轉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然而,農村老年人在這方面卻處在弱勢。一方面,家庭結構的變化減弱了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的交往機會,空虛無所寄托、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導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老年人心理障礙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生活中的失落與社會生活中的“失敗”成為老年人生活中的一種心理隱患,此時,如果出現外界機遇,這種心理隱患極易外化為越軌行為,嚴重的則觸犯刑律。從家庭角度看,尊老愛幼,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偏遠山區,不孝敬贍養老人的事件屢有發生。家庭不和睦或無人贍養,長期壓抑,致使農村老年人心理失衡,通過犯罪發泄自己的不滿。79歲的邢某老伴已去世,雖有兒女8人,但相互推諉,無人贍養。三個兒子以其居住的房屋,在分家時已商定屬自己為由,不讓老人居住,邢某難以發泄一直壓在心中的怨氣,將居住的房子點燃,致使其五間房屋及室內物品被燒毀。
三是農村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所致。老年人精神與身體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應遲鈍,自控力差,使其人格心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固執、偏狹、幼稚、易被激怒,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刺激時往往就失去已經形成的成年人的那種克制和理智,往往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變得像兒童一樣任性、沖動起來。這種情緒回歸現象常常使老年人在產生人際沖突時牢騷滿腹,缺乏寬容、通融態度,不能恰當解決所遇到的糾紛,很容易因為小事而激起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出現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從而走向犯罪。例如,67歲的高某因病住院,一天倒水時因手發抖而摔破了茶杯,引起同室老人黃某、林某的譏笑,高某難忍一時之氣,即將黃、林二人打成重傷。60歲的楊某在與鄰居豐某玩撲克時,因出錯一張撲克牌與豐某發生口角,并廝打在一起,楊某用拳頭將豐某左眼打瞎構成重傷。2001年3月,70歲的犯罪嫌疑人賴以生因與本村謝暖和的口角糾紛,用泥團扔傷謝暖和頭部,致謝重傷。2001年10月,65歲的犯罪嫌疑人劉壽傳因被鄰居劉建昌毆打懷恨在心,用其自制的鳥銃對準站在劉建昌家門口抱著其兒子的劉建昌姐夫劉進松進行射擊,造成劉進松輕傷,劉建昌剛滿周歲的兒子重傷。2002年7月,66歲的農民劉某在夜間偷偷地來到鄰居家,將正在蓋起的房子用汽油點著,幸好被村里人及時發現將火撲滅。被判刑六年的劉某事后說,他放火是因為鄰居家的日子過得比他家好,他看著眼熱。
四是一些農村老年人由于缺乏親情關愛,心理和生理上的孤獨寂寞,引發畸形心理問題而導致性犯罪行為。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有了提高,很多人的性需求和性能力并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喪失殆盡,同樣需要性生活。據性醫學研究,相當部分老年人的性生活可以持續到70歲以上,少部分人可以保持到80歲左右。但是,農村老年人性需求的客觀存在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我國傳統文化氛圍下,許多在性方面有需求的老年男性,不敢、不情愿也不好意思通過正常的交友或是婚姻的途徑滿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只能苦苦壓抑,日積月累便會逐步形成極度饑渴的性心理。老年男性對性的不滿足,有的時候會以直接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觀看色情電影,手淫,同異性(尤其是年輕女性)交談,達到極端時就會不擇手段,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一些老年男性偶遇性刺激時,他們的倫理意識和法制觀念都極易在瞬間崩潰,往往就會采取猥褻、甚至強奸等極端的方式來發泄。因為老年男性的心理和體質特點,由于年老體弱,多數不敢打成年婦女的主意,他們一般采取非暴力誘騙等犯罪手段,往往會把目標鎖定在幼女、弱智女性身上,所以老年男性犯罪制造的案件影響更大。文化生活的匱乏也是造成老年人性犯罪頻頻發生的重要原因。許多農村老年人閑在家里就是帶小孩,煮飯,打掃衛生,可以從事的娛樂活動屈指可數,無非是打牌、搓麻等幾樣,健康的生活、娛樂方式少。再加上淫欲型老年罪犯往往存在倚老賣老的錯誤思想,他們中的不少人認為,反正年紀已一大把,再不“盡情”享受一下,恐怕就沒有機會了,即使做出“出格”的事來,自己也不會受到什么處理。在這種畸形心理的驅使之下,膽大妄為,從而走上犯罪道路。如68歲的犯罪嫌疑人張海桃在自家利用和其養女楊漳蘭(11周歲)同床睡覺之機,多次乘楊漳蘭睡著之際,對其進行猥褻。2003年8月,70歲的犯罪嫌疑人江萬金酒后竄至患有精神病的女子陳水清家,將其帶至鄰近菜地,同其發生性關系,被群眾發現并趕走后半個小時,又將陳水清帶回原地同其發生性關系,再次被群眾發現并趕走后又過了半小時,犯罪嫌疑人江萬金又將陳水清帶回菜地發生性關系。受害人陳水清經法醫鑒定為精神分裂癥,喪失性自衛能力。
五是農村老年女性在心理上較男性更為穩定,她們在生活上更以家庭為重心,生活的圈子相對較小,接觸的新事務也較男性更少,農村女性老年人更是如此,所以犯罪數量明顯少于男性,而且其犯罪也與其家庭生活密切相關。如2002年2月,犯罪嫌疑人鄧珍菊(女,58歲)到自家責任田田埂上除草,由于田埂上的草長得比較多而高,在沒采取任何防火措施的情況下,將田埂上的草點燃,火被風刮至田邊山上,引發森林火災,大火從上午12時許燒至下午18時35分才撲滅,受災面積264畝,經濟損失為93825元。
六是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下,法制意識淡薄所致。據統計,86.6%的農村老年犯罪嫌疑人只有小學文化或是目不識丁的文盲。而且由于歷來普法的重點一直是放在青少年,忽視了對老年人的法制教育,特別是偏遠的農村更是老年人普法的盲區。當今社會文化的多元化不僅對青少年產生影響,對老年人也會產生各種刺激,如典型的拜金思想等。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一些非主流文化會對老年人心理形成各種強烈刺激,并由此產生多種行為動機。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自我學習的能動性和能力都相對較差,社會又疏忽了對農村老年人的再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加上實踐中因老年人普遍處于高齡期、高病期、高護理期,司法機關對老年罪犯多采取不訴、緩刑、監外執行等措施,導致許多老年人法律意識淡薄,無視法律的嚴肅性。如孫某、劉某非法持有槍支案,二人均認為所持有的槍支是父輩留下來的,從未覺得持有槍支是違反國家槍支管理法的,是犯罪的行為。另外,農村基層組織的福利設施不完善,老年人物質生活沒有保障。有些老年人家住偏遠山村,單身生活,經濟狀況一直窘困。隨著年齡增大,逐步喪失勞動能力,大多缺少兒女的照顧,基層組織對老年人的幫助不到位,貧窮致使其走上了犯罪道路。如劉某盜竊案。在辦理劉某盜竊案中,發現其作案動機非常簡單,按其自己供述,“盜竊”就是為了過個年,買點年貨。因盜竊數額較小,且未給被害人造成損失,依法對其判處罰金。劉某面對法院的判決一臉無奈地說:“誰替我交罰金呢,我要是有錢還偷人家的驢嗎?
此外,老年人的社會化建設滯后也是一個原因。在現代社會,老年人的社會化與社會發展應是同步的。但是,一段時期以來,我國在這方面的建設與青少年相比明顯滯后,尤其在農村更加突出。由此,容易將老年人推向正常社會化的“角落”之中。與之相伴的則是文化生活出現“真空”,導致文化生活導向模糊、與社會的文化沖突加劇,在形式上表現為在生活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與社會發展脫節,難以適應社會規范的要求。
三、預防對策
犯罪是社會的綜合病癥,是社會各種矛盾相互激化、相互作用的產物;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聯系。以往的犯罪學研究和司法實踐都輕視了老年人犯罪預防,而實際上無論是從現實還是長遠來看,預防的效果都要比打擊強。我國現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犯罪增多不容忽視,關愛農村老年人,讓他們有一個幸福晚年,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預防和減少此類案件的發生。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農村老年人犯罪的重視和研究,從而為預防和減少農村老年人犯罪提供具有較高價值的理論指導。筆者認為,預防和減少農村老年人犯罪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一是社會預防與家庭預防相結合,重視構筑農村老年人犯罪預防體系。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總要求,建立以村民委員會為中心的老年服務網絡,積極安排老年人進行各種力所能及的活動,保障物質供應,充實精神生活,讓有益的活動填補他們離開勞動崗位后產生的思想空虛,避免“無事生非”。動員全社會關心尊重老人,切實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不使他們產生失落感,教育他們保持晚節,老有所為。要在保證老年人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礎上,重視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衛生,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體系,及時發現老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疾病,及時就醫。同時,要加強對農村老年人的道德教育和法制觀念的宣傳教育,積極鼓勵和幫助老年人學法和懂法。不能認為老年人社會閱歷豐富,自然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強。事實上,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絕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他們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法律,很大程度上辦事仍是憑多年來養成的直覺、感覺等非理性經驗。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頒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規,農村老年人同樣也有一個不斷學法,更新法律知識的問題。我國現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這項工作尤顯重要。另一方面,不能忽視家庭是預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線,不能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子女們只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對老人生活上的照顧和感情上的慰藉,應當繼承和弘揚尊老的美德,重視對老人生活上的照顧和感情上的慰藉,尊重老人的人格,加強與他們的交流,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減輕他們的失落感,讓他們幸福地安享晚年,如此,老年人便不會喪失生活信心,因而也就減少了許多導致其犯罪的因素。
二是懲治與維權相結合。通過打擊,使那些在犯罪邊緣的老年人能懸崖勒馬,起到教育和震懾作用,從而收到預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在我們的司法工作中應嚴格落實《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依法維護農村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慎重對待、妥善處理農村老年人犯罪案件。檢察院對農村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審理,在實體上,須根據老年人的犯罪性質、特點、犯罪原因、情節和危害結果綜合考慮,在辦理程序和策略上,盡量適應和照顧老年人的身心特點,注重說服教育,消除對立情緒,保護老年人的自尊。力求做到:一方面,通過懲治老年人犯罪,維護最廣大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在懲治中把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貫徹始終。老年犯罪者一般具有意志薄弱的特點,表現為不良的行為習慣、行為方式難以改變,具有很強的守舊性、習慣性和固執性。也正因為如此,要針對老年犯罪者的不同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采取適當方式進行改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們逐漸認識到自己所偏離社會軌道行為的錯誤,重新做人。例如可以在監獄里建立專門的老年罪犯管理機構,統籌安排老年罪犯的收監、改造,建立老年服務網絡。但要端正對農村老年人罪犯的懲治態度,感情上的傾斜要把握尺度,不要形成老年人犯罪必然從輕處理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弱勢人群維權體系,對被不捕、不訴、宣告緩刑的老年人要落實幫教措施,特別要重視對老年人刑滿釋放后的安置。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嫌棄。要充分發揮行政、法律、政策、社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好對老年人犯罪的綜合治理工作,妥善安置刑滿釋放的老年犯,有效地遏制老年人犯罪和再犯罪。家庭、居民委員會、民政部門和社會福利部門,應及時解決其生活出路問題,落實生活保障措施,預防再次犯罪。
三是輿論導向和加強文娛生活相結合。針對農村老年人的心理要求的復雜特點,一方面,社會應該給他們樹立健康的輿論導向,正視、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需求,排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礙;加強對老年人自尊自愛、潔身自好的教育。老年人不能錯誤地認為前半輩子辛苦勞作,到了晚年,就應不受任何限制地享受生活,把自己置于法律之外,當特殊公民。另一方面,社會積極為農村老年人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力開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我們的社會不僅要從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關心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也要多顧及老年人精神生活的豐富和心理的健康狀況。一些家庭的后輩認為老年人年紀大了,能保證他們有吃有喝就行了,他們哪還有什么精神追求。然而,他們卻忽視了老年人也需要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老年人精神空虛,就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力開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對減少老年人犯罪是有積極作用的。給他們提供合理、合法、健康的娛樂、健身、學習場所,農村可以通過村委會組織各種娛樂、體育活動,使其獲得身心愉悅,不再孤獨自閉,遠離腐朽思想毒害,以避免老年人誤入歧途,防止他們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