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保護勞動者權益 構建和諧社會的探討
時間:2022-06-12 10:52:00
導語:關于保護勞動者權益 構建和諧社會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某某市是一座新興城市,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該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近年來,經濟發展迅猛,綜合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了數百萬外來員工到務工創業。外來員工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勞動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能否穩定和協調勞動關系,是關系到我市能否穩定和諧的重大問題。
勞動關系的現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勞動者逐步形成各自的利益主體和權利主體,雙方利益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違背的一面,其相違背的一面在于,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勞動者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利潤與成本是相互對立的兩個因素,雙方是互成反比的關系,而勞動者收入是與成本有關的,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總是以降低成本來追求投資回報的最大化。在這樣的目的驅使下,往往導致企業在勞動保障方面投入不足,犧牲員工工資利益。
我市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勞動關系總體上是穩定的,但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一)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自身保障意識差,相關勞動權益容易受到侵犯。部分企業用工不規范,存在工資低,拖欠、克扣工資,加班時間長、缺乏勞動保障、福利待遇差等問題。據了解,目前我市加班現象比較嚴重,相當部門企業員工每天工作在12小時左右,甚至在17—18小時。另外,某些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設備成就,無安全防護措施,工傷事故頻繁,職業病有增無減,使勞動力身心也受到嚴重傷害。一些企業在制訂關系員工切身利益時,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而是自主制訂。一味追求低成本,使勞動力市場上出現惡性競爭,并且由勞動者來承擔惡性競爭導致的后果,即表現為越來越低的工資、越來越長的勞動時間、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障缺乏等現象。
(二)地方政府角色的錯位。作為政府,既要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發展地方的經濟,增加稅收和就業崗位;又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社會的公平,以獲得最廣大勞動者的支持。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的處理,將主要由勞動關系雙方運用市場機制來自行調整,政府則通過勞動標準的制定和勞動爭議的處理來對在這種運行加以宏觀調控,實行“主體自行協商、政府適時調整”。但是,我市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采取粗放型的發展形式,投入大量的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以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作為其在國際市場上招商引資的優勢,吸引了廣大外資企業的入駐。因此,某些縣為了處于有利的競爭地位,較多地考慮地方投資環境對資本的吸引力,而對外來員工的權益較為忽視。“低勞動力成本”成為招商引資的“法寶”,甚至為了所謂的投資環境,對企業違反勞動法的行為往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某些縣將“執政能力”簡化為GDP的增長能力,但在各種經濟數據背后卻有著不和諧的一面。
(三)現有工會組織體制面臨挑戰。相當部分的企業沒有設立工會組織,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對設立工會組織和開展工會活動采取不合作的態度。與此同時,龐大的外來員工也因流動性大,不易被吸收到工會組織中來。目前,多數企業的工會工作也往往受制于經營者,工會主席往往由經營者兼任,使工會活動缺乏獨立性。在一些嚴重侵犯勞動者權益的事件中,如任意辭退員工、拖欠克扣工資、超時加班等,很少看到工會在維權方面的作為。只以分散狀態存在的工人無力抗拒掌握較多資源的管理者,工人缺少訴求渠道,勞資關系無人協調,往往會激化勞資矛盾。工會在協調勞動關系和維權中,難免與企業發生矛盾,因此造成工會干部自身權益受侵犯的現象日益增多。
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卻存在不和諧現象,特別是勞資矛盾比較普遍,處理不好會引起社會沖突。近年來,我市勞動爭議案件逐年上升,勞資沖突已成為影響和諧的一個個重要方面。
勞資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在一線勞動的工人是我們人民中的大多數。他們都是通過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來感受社會福利的優劣。如果他們在資源分享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感受不到社會的福利,必然會產生不滿情緒,積累越長,反社會的傾向就越強烈。特別是在GDP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如果富裕階層的財富急劇膨脹,而普通勞動者收入低、增長緩慢的話,很容易引發社會不滿情緒。
其實,勞動者的收入低、增長慢,并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如果相當大的一個勞工群體長期處于較低的工資水平,就意味著消費品市場的萎縮。而且從國際上來說,低收入群體不能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繁榮,迫使中國依靠外貿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這樣為貿易方實施反傾銷、征收懲罰性關稅提供了借口。
近年來,我市出現的缺工現象,就與工資水平低、加班時間長、勞動條件惡劣有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對以往存在對人力資源實行掠奪性開發的“報復”。員工的倒流,出現了某些企業因招工不足,只得取消訂單,甚至停產歇業,這說明要保持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善待員工。
轉變方式,達到經濟發展與維權的“雙贏”目的
(一)統一認識,加強執法。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認識穩定勞動關系對穩定整個社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沒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地方局部經濟也不可能發展。具體到地方,就是使政府認識到以犧牲勞動者代價來換取本地經濟發展不是長遠的辦法,應引導政府平衡招商引資與維權的關系。加強各級鎮政府部門的執法能力,加強勞動、工商、稅務、工會、法院等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
(二)保護和善待外來勞動者
1、地方政府在努力發展經濟、集中力量創造就業機會,擴大勞動力需求的同時,應關注市場與勞動力生產率共同驅動的工資水平增長,達到社會發展良性循環。切實執行勞動標準,從源頭上約束只重視經濟發展的“一邊倒”行為。
2、提高工資待遇。我們要看到,一味的追求低勞動力成本,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目前,我國按勞動生產率計算的人工成本只是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我國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長期處于低端層面上。如果提高工資待遇,一方面,不僅切實維護了勞動者的權益,另一方面,隨著工資的提高,企業成本相應增加,那些依賴加工費來賺取利潤的企業的生存、贏利的空間將被逐漸壓縮,迫使他們不得不尋找新的競爭優勢,考慮投資、經營戰略的調整或再次轉移,將企業競爭、營利的重點放在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上,從而促進整個產業的升級,加快企業轉型。
(三)引導企業營造良好的用工環境。提高社會人文環境的親和力,促進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建設,以“宜工”、“宜居”的社會環境幫助外來員工融入東莞社會。將和諧的勞資關系也是生產力的思想灌輸給企業,讓企業明白,勞動關系不和諧、不協調,不僅不能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的用人需求,而且不能提高工人參與生產的積極性,甚至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企業要從崗位發展前景、企業文化等方面努力,著力做到事業留用、感情留人。
(四)推動以技工教育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造就高素質的技術人才。目前,我市大部分企業性質決定了對高級技工人才的需求不高,反過來,由于缺乏高級技工,高端企業也難以發展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