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幾點辯證思考
時間:2022-07-31 10:04:00
導語:關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幾點辯證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國四十年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從世界第35位上升到第8位,綜合國力從第13位上升到第6位。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勵精圖治,艱苦創業,開拓前進,把一個滿目瘡皮的農業國,原創: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踐已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資本主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但為什么還會有人對此有疑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思想方法問題。
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必須要有科學的思想方法。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認識,同樣需要辯證的科學思想方法。本文試圖用一些哲學觀點.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作一淺析。
一、理論與實踐
鄧小平同志在與捷克斯洛伐克前總理什特勞加爾談話時指出:“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到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才能理直氣任地說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這里,鄧小平同志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不只是一個理論間題,而且也是一個實踐間題:
理理和實踐是認識論的一對重要范疇。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即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和條件中的統一。用這一基本原理來觀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首先應當看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以歷史條件為前提的。今天我們的社會主義實踐,其起點和條件已不同于當年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奠基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根據當時的設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曾預言社會主義革命會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產生。但社會實踐的結果,是社會主義革命基本上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國家首先取得勝利,其中包括象俄國中國這樣貧窮落后的國家。正是這種理論與實踐之間在社會歷史條件上出現的巨大差異,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當代社會主義實踐同時受到那些具有非歷史情緒的人的種種非難。他們不顧具體的歷史條件,總是想用理論上的優越性來圖解當代社會主義的實踐,結果產生了一種負效應。這種理論上的誤解,使人們對社會主義與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相比較,片面地把社會生產力簡單地等同于眼前的物質生產水平,從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生了懷疑。
其次,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還表明社會主義實踐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社會主義實踐所具有的廣度是歷史的發展的。當代的社會主義實踐具有一個特定的范圍和規模,從事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個人不可避免地受他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實踐的對象只能是無限世界的一部分,實踐的手段也離不開目前社會所能提供的物質條件,因而實踐的目的也有限。顯然,我們目前還不可能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徹底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另一方面,當代社會主義實踐所具有的深度和精度也是歷史的發展的。因為一定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只能解決一定時期社會所提出的間題,不可能解決社會歷史發展中還沒有出現的問題。社會主義實踐的這一歷史過程,決定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局限性,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只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總之,社會主義實踐的廣度、深度和精度的歷史過程,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也是一個歷史過程。為此,我們不僅要科學地從理論上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重要地是要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進一步用社會主義實踐的偉大成果來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才能逐步縮小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當代社會主義實踐的差距。
二、本質和現象
本質和現象是揭示事物內在方面和外部表現及其相互關系的一對哲學范疇。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現象和本質關系的原理告訴我們,在認識事物時要區分現象和本質,認識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而必須通過現象看本質。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正是由現象到本質的不斷深化的無限過程。
首先,如何看待人均國民收入的高和低?有人只看到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高,如美國88年人均收入達1.97萬美元,遠遠超過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均收入。這里,有一個現象和本質間題。從表面上看,美國人均收入很高,但是,這并不等于每個美國人都有一萬多美元的收入,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實際上,在美國,大量的財產是被少數財團占有,如洛克菲勒、摩根等十大財團,控制的資產總額超過一萬億美元,這剝削來的萬億美元,可使近千萬人的人均收入達到1.97萬美元,這幾乎占美國人口總數的二十分之一。而創造財富的勞動者中的大多數,時刻受到失業的威脅,過著貧困的生活,他們根本享受不到1.9了萬美元這筆財富。從數字上來看,中國人均收入確實沒有發達國家高,89年我國人均收入約有400美元,折合人民幣僅一千多元。收入雖不高,但幾乎人人都在實際擁有這筆收入,加上我們收支比率合理,反映在社會商品零售價格低,生活消費低。如房租,西方發達國家單此項就要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而我們城市居民的這筆支出僅占收夕入的二十分之一。西方國家醫療費用、教育費用很高,如美國的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90年學雜費為22,775美元,而我國的教育費用,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都是由國家包下來,個人負擔很少。可見,中國人均收入的指標,能真實地體現社會公平,體現共同富裕的原則,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要求,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區別于貧富懸殊、富人剝削窮人的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
其次,分析社會制度的優劣,不能只看某一數字,而要從綜合性指標來看。一方面看它給我們提供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還要看它己經給我們提供的物質條件,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所謂綜合性指標,包括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軍事、社會道德風尚、社會凝聚力等方面。四十年來,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是不容懷疑和否定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年,我國人氏生活消費水平年平均增長7.6%,同時,人民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面貌上都發生了深刻地變化。總之,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主活水平的提高,不僅同我國過去歷史相比極為顯著,而且同其他許多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盡管我國經濟還欠發達,但畢競取得了在過去剝削制度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取得的成就,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解決了資本主義所無法解決的社會、經濟中根本對立的社會矛盾,在中國這塊一窮二白的上地上,實現了初步繁榮并開辟了無比光明的發展遠景,探索出了一條在十多億人的貧困大國中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說明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和優越性蘊涵于它的本質中。
三、可能與現實
任何事物都是現實性和可能性的辯證統一。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轉化的根據是事物的內在矛盾。而轉化的條件也是不可缺少的。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到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仍然靠我們的辛勤勞動。”這就是說,要使可能性變為現實性,要做多方而的艱苦努力,不能憑主觀愿望把這種可能性與現實性等同起來。
社會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的,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的原則,勞動人民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無疑的,這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發揮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在可能性和現實性問題上,既要反對抹煞多種可能性,把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曲解為純悴的必然性的機械決定論觀點,又要反對那種認為在可能性轉化現實性過程中可以為所欲為,否認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必然性的非決定論觀點。否則,就會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必然就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對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艱難的歷史過程缺乏思想準備,因而無視中國底子薄、人口多這一基本國情,在指導思想上犯“急于求成”的“左”的錯誤。其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事與愿違,這方面我們受到了規律的懲罰。為了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全面地認識多種可能性及轉化為現實所需的條件,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有比較實事求是的路線、方針、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將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上具有的發展生產力的可能性,在條件具備時從潛在狀態轉化為現實。這個條件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則只能是貧窮的社會主義、不夠格的社會主義。而不夠格的社會主義當然是無優越性可言的。
四、共性與個性
個性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質,共性是同類許多事物所共有的普遍性質。每一事物內部,都包含著個性,又包含著共性。個性與共性是辯證的統一關系。根據這一基本原理,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作為統一的社會整體,它們之間互相聯系,具有其個性,也有共性。在處理個性與共性的關系上,我們曾經在認識上出現過偏差,反映在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上,一方面,只承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個性,忽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具有的某些內在的聯系,否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具有共性,從而把二者的關系僅僅看作是對立的,在理論和實踐上,把許多并非只有資本主義才有的東西,統統貼上資本主義的標簽,人為地把社會主義的發展,置于一種封閉狀態,僵化狀態,使社會主義制度本來應發揮的優越性難以發揮。其實,社會主義作為從資本主義“母體”中脫胎而來的社會,況且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又共同存在于同樣的國際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之中,因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兩種制度必然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相互間的共同性來:它們都存在并且需要發展商品經濟,需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需要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方法,需要大力發展社會化生產,需要提高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開放程度,等等。正因為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批判地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的優秀文化和科學技術成果,使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當然,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性,并不等于宣揚、贊同有的人鼓吹的“趨同論”,因為就這些共性本身而言,它們同社會政治制度畢竟是兩個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
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理論認識上,長期以來我們不切合實際地夸大了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的共性,忽視了二者的個性。原創:眾所周知,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在內的科學社會主義經典作家,從來都沒有否認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的區別,并且多次指出過,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是一種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關系。這兩種社會的發展存在有內在的差異性,明顯地反映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化意識形態諸方面。由于“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社會主義理論認識上形成了教條化和經驗化。長期以來,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往往只是過多地注意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共性,忽視了它們的個性,因而把本來屬于共產主義的特征和原則,附加到社會主義身上,結果在實踐中否定了社會主義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否定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必要性;在所有制和分配上,追求純而又純,絕對平均,頭腦發熱,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這樣的指導思想,不僅使人們對社會主義期望過高,而且無視經濟規律的作用,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這是違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客觀規律的結果。
由此可見,我們在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上,必須正確處理好個性與同性的辯證關系,否則就會混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界限,在實踐中必然產生唯心主義的工作方法,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造成危害和損失。
以上僅就理論與實踐、現象與本質、可能與現實、個性與共性等四對范疇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科學社會主義是一門科學,只有用科學的思想方法認識社會主義,力求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問題,不是抽象地提出和爭論問題,而是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實際出發,觀察和研究社會主義存在的現象,這樣,就可以拋棄一些過于理想化的成份,更多地注意它發展的現實基礎,自然而然地看到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得出社會主義制度從本質上講是具有資本主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的結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