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對山區貧困鎮財政的影響及對策探討
時間:2022-11-05 09:54:00
導語:農村稅費改革對山區貧困鎮財政的影響及對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行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出臺的又一項重大決策。這一決策,得人心、順民意,切實保護農民的權益,減輕農民負擔,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現就我鎮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鎮財力將出現的問題及對策,提出個人的探討。
一、農村稅費改革后,貧困山區鎮財政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據有關文件試點單位介紹方案精神,這次農村稅費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五取消”、“兩調整”即取消生豬屠宰稅、鎮統籌和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項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的基金、政府性集資;逐步取消統一規定勞動積累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策。初步測算,農村稅費改革后,就長田鎮按農村人口計算,總體上大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全鎮減負總額達萬元,人平減負元。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農村稅費改革后,對貧困山區鎮的財政將會面臨兩個主要難題。
首先,財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銳化,財政資金缺口進一步加大,機構運轉難度加深,事業發展所需資金更加無法保障。我鎮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財源十分貧缺的特別貧困鎮。年鎮級年總收入萬元,其主要有:農業稅附加收入萬元,教育費附加收入萬元,計劃外生育費收入萬元,優撫五保收入萬元。而支出合計萬元,其包括教育經費支出萬元,優撫五保經費支出萬元,行政管理經費等三十一項共支出萬元。收支相抵資金缺額萬元。為了維持鎮機關的正常運轉,鎮主要領導、財政所干部、上尋下找,上討下借,拆東墻補西壁勉強打開了鎮府大門。到目前止,我鎮負債總額萬元,其中教育危房改造負債萬元。鎮政府負債萬元。我鎮的財政經濟長期處于十分緊張的局面,正有些干部所說:“我鎮財政經濟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驚蟄無日春分。”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費附加、基金、統籌,鎮財政收入渠道更窄,收入來源更少,預測全鎮收入只有財政稅收超收分成,收入大約萬元,企業上交收入萬元,合計收入萬元。而支出同樣需要萬元(不包括支持事業發展和建設所需資金)。原本捉襟見肘,前月支過后月糧的特困鎮,那里還有能力支付村干部工資不足部分的補貼,現役軍人家屬優撫金,烈屬撫恤費,五保養老金和事業發展所需的急用資金,更談不上如何消化鎮負債的問題。
其次,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征收難度加大,影響財政收入的收取。據我們調查,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征收難度加大,征收工作壓力會更重。理由有三個方面:一是農民的反差思想突出,主要表現為:〈〉農民對農業稅繳稅就低不就高。農村稅費改革前,全鎮每畝水田面積只負擔農業稅稅額(實物)平均公斤。稅費改革后,調整農業稅政策,每畝水田面積按常年產量公斤計稅(據統計部門統計年五年平均常年產量計算),農民每耕一畝水田應負擔農業稅公斤,前后對比,農民多負擔農業稅公斤。從另一個側面分析,農村稅費改革前,我鎮農民負擔各種稅費是比較輕的,農民只負擔農業稅公斤,優撫五保款公斤,而我鎮的教育費附加的收取是由國家干部職工、城鎮居民、農村左右有子女入學農戶三部分家庭共同負擔。農村稅費改革后,我鎮農民減輕了公斤優撫五保糧和左右有子女入學的家庭的教育附加費,相比之下仍有左右的農戶要多負擔農業稅公斤。〈〉農村稅費改革前,我鎮農民負擔的農業稅額是由“三包四固定”延伸下來的,農民負擔稅額高低不一,高的每畝水田負擔稅額(實物)公斤左右,低的只有公斤,調整農業稅政策后,全鎮每畝水田平均要負擔農業稅額(實物)公斤,原只負擔公斤的農戶在思想上確實難于接受。二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實際征收面積難于保證,有如下兩個因素:〈〉潛在因素在影響,據我鎮經管部門提供的數據,二輪責任田承包時的調查,原全鎮有水田面積畝,征收農稅面積畝,實際調查面積畝,實際調查面積與征收面積相差畝,減少征收面積畝,其中:自然災害造成無法耕種的畝,水利用地畝,道路用地畝,建校用地畝,其它畝,另因勞動力轉移丟荒棄耕的也不少,據我們調查,我鎮的長江村江子村民小組,該小組總戶數戶,其中全家外出打工戶,農轉非戶,總人口人,其中勞力人,外出打工勞動力人,占總勞力的,總水田面積畝,其中因勞力轉移丟荒棄耕面積畝,占總面積的,上述減少的面積和負擔的農業稅稅額早已寫在承包合同里面,農民看在合同的嚴肅性份上,雖然沒有種田,但每年的農業稅農民還能勉強地繳交。農村稅費改革后,我想,他們還會認這筆帳嗎?〈〉因受農業成本投資增加,影響農民的種田積極性。農村流行這樣一名順口若懸河話:“外出打月工,勝過半年耕田在農村”。從這句話里道出耕田虧本論。初步測算,稅改前農民耕種一畝地,全年應投入成本元,其中:化肥元、農藥元、機耕元、種子元、生產資料元、投入勞工日個(每個工日元計)元,農業稅負擔元,優撫五保款元。調整農業稅政策后,增加農業稅元,取消優撫五保款元,每畝全年投資元。農民耕一畝水田按常年產量公斤每公斤元計算,每畝全年總收入元,而總投入元,收付相抵不敷元,農民說不耕那么多田了,夠吃就算。目前,我鎮在農村耕田的都是歲以上中年和老人。現在大部分農村就耕田的生產工具牛都無一頭,故耕作條件差,勞動負荷大的邊遠山坑田、村小組的公田、農轉非的責任田、全家外出經營打工田都很有可能丟荒棄耕。三是農民的納稅意識不夠強,在農村稅費改革前因受各種原因的影響,比如,田埂崩了、道路不通、水利設施不暢、民事糾紛沒及時解決等等作為不交農業稅的借口,每年都有左右的農業稅未收上。稅費改革后,調整農業稅政策,農民每耕一畝水田農業稅相對增加,或多或少地影響農民對繳納農業稅的自覺性,農業稅短收的比例也有可能增大。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對策
〈一〉堅持以發展經濟為重點,不斷增強鎮級財政實力。
堅持以發展經濟為重,我們必須做到:一是我們要在思想上進一步深化對加快以發展經濟為重是解決財政困難長遠戰略思想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必須很好地調整和理順發展經濟工作的新思路,嚴格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認認真真,扎扎實實,高度負責任的精神,科學地做好促產培財工作。二是要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有意識地做好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本地的實際,積極支持幫助農民大力發展和培育“名、優、特、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利稅率”的產業和產品,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的進程,走農、工、貿、產、供、銷一條龍之路。同時,我們還要及時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優質服務,從而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做實基礎財源建設。三是政府部門要做好優化投資環境的工作。積極吸引和引進外商投資,加快個體私營和第三產業發展步伐,認真培植后續財源;四是有條件加速小城鎮和中心村的建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盡快地增加農民收入,從于實現財政增收。
〈二〉做好兩個強化工作,確保財政增收節支
()強化農業稅的征管手段,積極組織收入。
在抓好國、省、地工商各稅的同時,我們重點要強化農業稅的征收手段,農村稅費改革后,我鎮的農業稅占工商各稅的,抓好農業稅收入,對鎮財政收入起著重要的影響。要做好這一工作,我們應從如下幾方面做起:一是強化對稅收法規、法律的宣傳。針對當前有個別農戶法律觀念不強,納稅意識淡薄的思想行為,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印發宣傳資料,舉辦稅收政策競賽等形式,認真地宣傳好國家各項稅收政策、法律法規,提高廣大農民納稅的自覺性,使之在思想上樹立為國納稅光榮,為已逃稅可恥的新風尚。二是要繼續堅持以農稅部門直接征收為主,委托產品收購部門代扣代繳和鎮村干部協助征收為輔的征收辦法。解決農稅部門人手少,難征收的問題。三是改進征管手段,建立農稅征收廳,設立流動征收點,實行“定點、定時、定額”集中繳交稅款,做到平時與突擊征收相結合。四是建立農稅稽查專業隊,以法律為準繩打擊刁難戶,我們要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嚴歷打擊逃稅、抗稅的行為,確保農業稅征收順利進行。五是要積極幫助農民,切實解決好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做好潛移默化的群眾工作,減少農業稅征收的工作阻力。六是要搞好農業稅征收的基礎工作,做好農業稅稅源調查,登記臺帳建設,及時掌握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的計征面積,計征品種,計征產量等變動情況,確保農業稅基礎數據的真實、準確、完整。七是要強化農業稅干部隊伍的自身建設,做好人員培訓,努力提高農業稅干部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廉潔自律,勤奮工作,為做好農業稅工作而努力。
()強化支出管理,落實節約措施,確保機關運轉和事業發展。
一是領導要帶好頭做表率。在落實抓好支出管理,落實節約措施過程中,領導要認真學好各項財會知識和財政法律法規,以身作則,自覺嚴格地執行和遵守各項財經制度,克服不怕丟人情,丟面子,丟帽子,真正意義上做到既帶頭又敢抓。二是強化預算控制支出,嚴格執行預算法,從源頭上把支出控制好,做到鎮屬所有預算外收入,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所屬各部門的各項經費支出,統一納入財政一個袋子支付,全面推行“零基數預算”,細編預算,在做好預算編制時,要堅持“量入為出,保證重點”的原則,有輕有重,對各項支出的安排細化到具體項目,人員經費細化到人頭,工資標準,工資福利按人計算,嚴格把好公用經費,實行“定額支出,節余留用,超支不補”的辦法。對專項經費細化到具體的項目,每一個項目細化到具體的支出名稱,內容、時間進度,達到堵塞漏洞,減少浪費,節約支出,減輕壓力。三是規范支出審批程序,建立審查、審核小組,鎮的各項經費支出,采取由部門分管領導,部門領導、干部代表組成三支筆審核,鎮長一支筆審批的制度。克服無監督的領導一支筆審批制度。四是要強化支出的日常檢查監督,建立審計領導小組,對鎮所屬單位包括鎮屬的財務賬目按季度進行專項審計,同時,鎮屬各部門的賬目要及時上墻公開,提高透明度,自覺接受檢查監督。
〈三〉實現兩個到位,減輕財政支出壓力
()鎮機關改革要到位。一是做好鎮級的機構改革,克服以往變相減人、減事、減支,真正意義上達到減人、減事、減支的目的,精兵簡政,精簡機構,裁減富余人員,達到減支。二是加快對事業單位的改革,按照公益性和經營性標準,對半公益性,半經營性的事業單位逐步削減財政補貼。對經營性的事業單位,逐漸推向市場。三是推進教育體制改革,遵照“規范、效益”的原則,依據生源數量和分布情況,合理調整和規劃教育布局,大力壓縮教師隊伍人數,確保有限的教育經費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學質量。四是能否擴大村級規模、依據人口和土地面積作為并村的條件,凡農村人口不足人,土地面積不足平方公里以上的村,采取小村并大村,精簡村官,實行干部交叉兼職,適當提高村干部報酬,調動工作積極性達到減少用人,減輕支出壓力。
()上級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到位。一是適當加大對貧困縣鎮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政策,對富裕、中等、貧困、特別貧困要嚴格的區分,若不嚴格區分,越貧越見鬼,特別是改革后,取消各種收費,提留基金以后,無著實的現役軍人家屬的優待金,軍烈屬的撫恤費,五保護的養老金,以及村干部工資不足部分補貼等資金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緩解鎮財政經濟壓力。二是能否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貧困縣、鎮的政策上傾斜,比如在稅收比例分成上,對貧困縣鎮提高分成比例,另外對貧困鎮新辦新開發新發展的企業所繳納的稅額多留點給貧困鎮。三是能否實行農業補貼政策,調動農民耕田的積極性。四是上級政府協助支持貧困鎮做好治本工作。要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引導、協助,支持山區貧困縣鎮創辦一、兩個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拳頭企業,使之盡快摘掉頭上戴了很久的貧困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