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13 09:09:00

導語:關于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的調研報告

關于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調研報告

一、我市農村工業化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經歷2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取向的體制創新以來,我市農村工業化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區域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到2004年底,全市鄉鎮工業產值2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7億元。基本上形成了機電、船舶修造、化工、光學儀器、電子按摩器、五金工具、石板材、農副水產品加工、竹木工藝紡織、陶瓷、調味品、服裝等行業門類較齊全的地方工業體系。輕重工業協調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涌現出了一批象福安萬達電機,福鼎海鷗食品有限公司等規模上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創名牌產品。隨著近年福寧高速公路的開通和溫福鐵路的動工修建,各縣(市、區)一批工業園區的啟動開發,預計今后幾年我市農村工業化進程將會明顯加快,其主要做法及成效是:

1、重點產業初具規模

經過培育改造和結構調整,我市農村工業基本形成了以電機、食品、建材為主導,醫藥化工、船舶修造和冶金為重點的3+3產業發展框架。其中福安的電機電器行業2001年就實現產值30.2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2.1%,到2004年產值達到58億元。2001年,全市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60多億元,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4%。2004年全市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達81億元。我市石礦資源豐富。以福鼎玄武石材為代表的建材工業,2001年實現產值約3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4%。醫藥化工、船舶修造和冶金等產業,目前,所占比例雖然不大突出,但近年技術改造力度大,科技含量提高較快,產業發展的潛在優勢明顯,將成為下一階段加快農村工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2、工業園區建設快速發展

去年我市把發展工業集聚區作為構建工業發展平臺和承接項目載體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各縣(市、區)工業園區建設從去年的大發展轉為今年的鞏固與提高。各園區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園區內企業建成投產236家,已投入建設資金20.2億元。入園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園區規劃不斷完善,園區開發使用率不斷提高,基本做到建設與投產順序進行。

古田縣食用菌加工工業園區,規劃面積600畝,首期計劃開發310畝,經嚴格考核推薦,日前,由農業部授予該縣玉田農產品加工區“第一批全國農產品工業示范基地”稱號。這是我市首次獲得這一殊榮的農產品加工專業園區。福安市企業局在工業園區建設中,積極主動協助工業辦做好企業與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幫助企業辦理有關征地手續,協調解決相關事宜,受到企業的歡迎。地處山區的壽寧縣利用壽寧山區二級公路建成通車后,交通便捷的有利條件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僅武曲工業小區兩年簽約投資總額逾3億元,完成投資1億多元。使武曲工業聚集地今年依然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規模工業接涌而現,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就有2家,其中在該工業園區落戶的寧德市匯通鋼業有限公司今年產值可達2.6億元,成了該縣重點龍頭鄉鎮企業,標志著壽寧工業園區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3、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出現新的亮點

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體情況好于往年,增長速度提高,盈利水平上升,還出現許多新的亮點。一是傳統產業升級,茶葉、食用菌、手工藝等傳統產業加工水平不斷提高,尤其營銷能力不斷增強,有一、二十萬人從事銷售活動,在全國十個城市開辟了數以千計的專賣店。另外產品品質、外包裝水平不斷提高,企業規模不斷增大,有16個產品被套列為省級名牌產品,有六十多家企業被列入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新產業不斷出觀,如紫菜加工業從無到有發展非常快,目前福鼎、霞浦已有110多家企業從事紫菜深加工,產值達2.79億元,銷路十分看好,海川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石蘭”牌紫菜以優良的品質和精美的包裝在市場上盈得良好的聲譽,產品遠銷山東、上海等地。三是小產業變成大產業,如虎貝鄉黃家村的中華蒸籠,90年全村蒸籠產值不及10萬元,如今年產值已近4000萬元,產品漂洋過海直達美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

4、農村工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推動了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投入機制多輪驅動,加快了我市農村工業實施新建、擴建、合資、嫁接改造以及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人才的發展步伐。拓展了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的空間。機電、醫藥、化工、化油器等重點行業已擁有部分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制造工藝、涌現出一批高新技術和精尖、特、新產品。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逐年上升。如精密鑄造、永磁電機、光學儀器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業產品快速增長。

今年我市鄉鎮企業在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新產品、新項目開發,創名牌等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鄉鎮企業只有不斷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不斷開發新項目,新產品,才能適應市場競爭和發展。在工作中我們積極引導企業扎實開展“科技興企”活動,促進企業優化升級,我們把提高鄉鎮企業產品的質量,新產品開發作為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一環來抓。

一是積極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力度,全市共開發新產品21項,規模以上企業投入技改資金4.5億元;二是組織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產品展銷推介和項目招商引資工作,先后組織13家重點企業參加招商活動,為企業與省內外科研單位加強聯系,構建技術破解難題的服務平臺,有效地促進企業積極培育特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拓展市場份額。

5、產品市場穩步拓展

隨著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的不斷提高,我市農村工業產品市場占有率穩步上升,外向市場不斷拓展。產品銷售率連年保持在96%以上,出口比重逐年提高,電機、電器、三車配件、精細化工、石板材、竹木工藝、食用菌和水產品加工等大棕產品擁有較大的國際市場需求。產品銷往亞、歐、美、非6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電機電器行業已有13家企業獲得國家“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企業”電機水泵產品50%以上銷往國外。同時福安革新電機廠等企業到緬甸、越南、埃及、尼日利亞等國外辦廠;將帶動國內配件出口,為進一步擴展國際市場進行了有益探索。

但是,應該看到我市農村工業發展也存在著起步晚、成長慢、先天不足、后勁不強的突出問題。隨著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為取向的改革不斷深化、區域間的經濟綜合實力的較量更加劇烈,我市農村工業水平低面臨的競爭壓力與挑戰越來越凸顯出來。主要約束因素表現為:1、主導產業優勢不時顯;2、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多,企業管理粗放;3、企業生產規模偏小,發展后勁不足;4、農村工業資金籌措渠道困難;5、發展環境不寬松。

二、進一步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的對策措施

省委、省政府在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按“三個層面”推進八閩發展的決策中把我市列為全省實現第二層面發展的戰略區域。實現這樣的發展格局,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顯得尤為迫切,更加重要。閩東要縮小與周邊發達地區的差距,解決因經濟落后可能帶來的一些社會矛盾和競爭壓力,就必須把加快發展工業特別是農村工業作為富民強市的頭等大事來抓,以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為突破口,不斷提高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才能為加快閩東的小康建設和現代化步伐做出突出貢獻。為此,必須在六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新的進展:

1、出臺優惠政策,在農產品的加工上取得突破。

目前,世界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水平是農業總產值的3倍以上。我國平均水平為80%,而我市農產品加工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60%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因此,象我市這樣經濟欠發達地區,大力推進農村工業化進程,可以運用工業生產手段及其技術設備,發揮后發優勢,加快地方各種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產業升級步伐,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超常規發展,為縮短與發達地區的經濟差距創造條件。

加快農村工業化也是我市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縮小三大差別的必然要求。解決新形勢下“三農”問題,不能局限在“農”字的小范圍,應當走出“農”字解決“三農”問題。如農村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必須促使農業生產方式的改造,農副產品加工規模的擴張。技術的進步將對農業產業化起到龍頭帶動作用,促進農工一體化等新型生產組織逐步形成,從而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工業化向農業技術、人大、資金、產品的滲透,必然引發大量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走向其他產業,從而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別是鄉鎮、三資、個體、私營等農村工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成長,而且為促進城鎮化的聚集進程提供了原動力,從而縮小了工農間、城鄉間的重大差別,創造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工業的發展必然推動新技術的廣泛采用,促進農村對物質文化、科學知識的普遍需求,不斷培育形成大批的鄉鎮企業家、農村能工巧匠、農民技術員和技術帶頭人,為縮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的差別提供了條件。因些,必須盡快出臺我市農產品加工規劃和優惠政策。盡快實現我市農村工業化全面振興之日,也就是閩東社會繁榮,農民實現全面小康得到可造保障之時。

2、在優化農村工業結構,壯大產業規模上取得突破。

以培植改造和提升傳統主導產業為主線,項目開發為重點,對電機電器、食品加工、建筑石材三個優勢產業和船舶、醫藥、三車配件三個新興產業,重點實施培育主導產業“中心”和扶植特色發展“基地”戰略。目前,要以福安電機電器、福鼎化油器、柘榮醫藥業、賽江船舶修造業為依托,培育形成四個優勢產業中心;以玄武石材、鶴塘石材、秦嶼水產品、三沙三車配件、賽岐打火機等產品為重點,扶持構建10個重點產業特色產品生產基地。圍繞“四中心”、“十基地”對電機電器、食品加工、建筑石材、醫藥化工、三車配件等主導產業實施重點改造、重點扶持、重點拓展,培育產業優勢壯大產業規模。

3、在優化布局,加快鄉鎮工業小區建設上取得突破。

把上項目,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布局鄉鎮工業小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有利提高集聚效應,有利推進城鎮化建設,有利環保的角度出發,抓好鄉鎮工業小區建設。結合市、縣、鄉(鎮)工業小區開發,推進合理布局。加大對福寧高速公路互通。鄉鎮,溫福鐵路站鄉鎮以及福鼎、壽寧北部、古田南部鄉鎮開發,建成1520個各具產業和產品優勢的工業衛星鎮,促進連片聚集發展。促進沿海與山區之間,城市與鄉鎮之間的產業協調與合理分工,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4、在調整企業結構,抓大做強龍頭企業上取得突破。

產品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企業規模實力的競爭。因此,要把抓大做強龍頭企業作為壯大產業優勢的立足點。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創新,要淘汰劣勢、整合資源、獎勵聯合、扶持規模成長等組織形式,抓大做強產業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小巨人”企業。要做好對龍頭企業重點扶持的工作,積極引導和幫助企業面向國際市場,做好技術改造工作,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特別是要積極引導和扶持條件成熟的企業走聯合、兼并和收購的路子,成立企業集團。

近期內,要通過建立優、強企業評價體系,設立企業創規模獎勵基金,貼息貸款以及制定優、強企業用地,用電價格優惠,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積極開展規模創新,技術創新,推動做優做強。近期,先抓好萬達、德豐、大地、華美等機電重點企業和白馬造船、柘榮力捷迅藥業、福鼎玄武石材、壽寧三祥冶金、福鼎海鷗食品等行業龍頭企業的做大做強和擴張發展。

5、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人才開發戰略上取得突破。

一是改良和創新企業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從珍惜企業家資源出發,營造尊重企業家人格,重視企業家地位,崇尚企業家事業,激勵企業家創業,維護企業家權益,培育企業家成長的社會氛圍。對那些經營有道,做出社會貢獻或創優強企業、創名牌產品的企業家,各級政府不僅要給予獎勵,而且要給予政治榮譽和社會地位。

二是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和引進人才,提升企業員工素質,提高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要為企業員工提供不斷學習,交流、開闊眼界的機會,提供更新知識,不斷提高經營管理素質的便利機會。

要把培育企業家隊伍與壯大農村工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結合起來,要鼓勵農村工業引進人才,力爭在近年內建立起農村工業企業高新技術,急需專業技術人才庫。

三是營造先進的企業文化,培養企業員工的團隊精神,提高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6、在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服務企業上取得突破。

一是加大軟環境建設的力度,提高辦事效率;二是做好政府與商會和企業之間的協作,共同研討企業經營策略,規避經營風險,加強應訴意識,積極做好應對可能發生的國際貿易爭端的準備;三是做好信息服務工作,建設好《中國閩東企業服務網》,及時為企業提供"做什么、怎么做"的信息,幫助企業在經營和生產過程中更好地運用政策和依法辦事,提高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水平。積極幫助企業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強信用擔保機構建設,切實采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要大力推廣福安市恒實擔保公司的成功經驗,并逐步開始探索建立民間金融機構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