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局對特色城鎮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01 11:21:00
導語:建設局對特色城鎮化建設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實現城鎮化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全縣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那么,在新形勢下,我縣城鎮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結合工作實際,通過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我想就我縣城鎮化建設談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我縣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我縣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城鎮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涌現出巴公、南村2個國家級小城鎮,和巴公、南村、高都3個省級小城鎮試點鄉鎮。全縣村鎮人均居住面積達26.4平方米,100%的鄉村實現了通油路或水泥路。小城鎮綠化覆蓋率達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4.2平方米。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0.58%。
1、村鎮規劃建設有序推進。
全縣17個鄉鎮已有16個完成了規劃,其中達到一級規劃的5個,二級規劃的11個。全縣村級規劃完成218個,占總數的36%。具體講,主要呈現出五大特色。
一是鄉鎮企業主導型。以巴公鎮為代表。近年來,該鎮涌現出了福盛鋼鐵公司、179高爐、100萬噸焦化廠等一批重點企業,帶動了全鎮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我縣村鎮建設的一大亮點。2004年全國小城鎮高峰論壇會議在晉城市召開時,與會專家和學者參觀后給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農業產業化帶動型。以金村鎮為代表。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較好的農業基礎,該鎮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特別是霍秀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水北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和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不僅提高了全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民增收,而且推動了村鎮規劃建設,使之成為以特色農業開發、農業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小城鎮。
三是強村擴張型。以東四義為代表。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該村就編制了高標準的總體規劃,先后建成了大型水泥廠、彩印廠等一批規模效益企業,并成功地對全村住房進行拆舊建新改造,建成了高檔次的農民住宅樓區和花園式別墅區,還先后建起了幼兒園、文化樓、衛生所、街心公園、洗浴中心、村辦電視臺和風景旅游區,成為都市化村莊和全國“億萬農民健康行動”試點村。
四是遷村并點型。以晉廟鋪鎮草底鋪村為代表,大力發展運輸業,積極與鄰近自然村莊、山莊窩鋪遷村并點,成為一個規模較大的寬裕型小康村。此外,巴公鎮南山等三個小村共同選址建成了新村,金村鎮霍秀村、高都鎮泊南、山溝等村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踐。
五是旅游開發型。金村鎮境內擁有玨山、玉皇廟、丹河特大石拱橋等著名景點,借助旅游業的開發,促進了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了村鎮建設。李寨鄉憑借沁河大轉彎、九女湖和省級文物三教堂等優勢,積極發展旅游業,為村鎮建設創造了條件。
2、縣城規劃建設已經起步。
從2002年起,縣委、縣政府連續3年把縣城建設作為年度工作重點之一,經過幾年建設,目前縣城總體規劃模型、縣行政中心和行政辦公大樓設計方案及其模型已經制作完成,行政中心詳規、控規和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及行政辦公大樓已于2004年3月立項,行政中心和鳳城南路的500畝建設用地,已報請省國土資源廳批準同意使用。通往縣城的鳳城橋竣工剪彩,鳳城南路全部完成了路基工程。
3、我縣城鎮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有縣無城,功能不全。有縣無城是當前我縣發展中遇到的一個最為現實的問題。因為有縣無城,我們不僅沒有一個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缺乏城鎮集聚功能。據有關數據統計,我縣在市區內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流失約5億元,稅收流失在3000萬元以上。
第二,城鎮規模偏小,集聚效應不強。據我國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小城鎮的鎮區人口要達到3——4萬人以上,才能較好發揮集聚、輻射功能。我縣鎮區人口最多的南村不足20000人,最少的南嶺不足500人,平均不足5000人,吸納農村剩余農動力、集聚鄉鎮企業的能力較差。
第三,城鎮規劃水準不高,管理相對滯后。雖然建制鎮大都編制了發展規劃,但設計水準不高,深度不夠。特別是少數領導規劃意識淡薄,存在無規劃亂建和有規劃而不執行規劃的現象依然比較嚴重。
第四,建設資金匱乏。多元化招商引資和投資體制尚未形成,軟環境建設尚需加強。
二、實現城鎮化的目標任務和優勢分析
城鎮化建設是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城鎮化率的迫切要求。我縣作為全省10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之一,到2020年城鎮化率要達到55%。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艱巨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確定今后5年我縣城鎮化建設的初步思路是:以開創村鎮建設和縣城建設新局面為目標,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著力提升城鎮功能,增強縣城和主要建制鎮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農村生產要素的整合、勞動力轉移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走出一條有澤州特色的城鎮化之路。具體要求就是:實施“1113”工程,達到“5446”目標。“1113”工程是:圍繞縣城建設一個龍頭,抓好10個建制鎮和10個精品示范小康村建設,規劃指導300個行政村建設。“5446”目標是:新增城鎮人口5萬人,小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40%,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集中供氣、供熱60%。
針對我縣有縣無城、小城鎮多而廣、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農民企業家投資欲望強烈等特有的縣情,澤州特色城鎮化的應有之義是:縣城應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盡快把縣城建設成為規劃科學、功能齊全、品位獨特、交通發達、文化繁榮、物流通暢的生態園林城市;中心鎮要高標準規劃、合理布局、準確定位,形成基礎設施配套、具有較強輻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城鎮;建制鎮要突出支柱產業,提高品位,進一步吸引農戶向城鎮集聚;普遍增強農民向市民轉變的意識,發展城鎮人口規模,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形成全縣別具特色的城鎮化網絡。
實現上述奮斗目標,我們的優勢和有利條件是:
1、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決策,要求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2005年7月,總書記在山西視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要求我省率先在全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時,省政府每年都安排有小城鎮建設專項資金和市政府每年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安排的不少于5%的資金。所有這些都為我們提供極好的歷史機遇。這是動員全縣人民建設小城鎮的強大精神動力。
2、財力優勢明顯,民間資金巨大。我縣經濟綜合實力雄厚,2003年位居全省第二,20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04年跨入中國中部地區百強縣行列,排第90位,民營經濟名列全省十強縣之一。財政總收入每年以兩位數速度遞增,2004年達到了5.52億元。多年的發展,積累了雄厚的民間閑散資金,僅農業銀行的存貸差就有60億元。這些是我縣建設小城鎮的堅實基礎。
3、我們有獨特的外來財富資源。澤州籍有在外工作的巨商、學者和專家為數不少,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資源。特別是臺商郭臺銘先生,幾年來對省城太原和晉城市有過多次巨額捐贈。近水樓臺先得月,我們應當捷足先登,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吸引澤州籍在外的名人志士為城鎮化建設出資出力。
4、我們有可供借鑒的豐富經驗。我們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從點到面都取得一些較為豐富的經驗,以巴公鎮為代表的一批全國和全省的試點鎮,為全縣小城鎮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樣作用。我們還可以吸收借鑒大量的外地先進經驗,促進我縣的城鎮化發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措施
1、提高認識,強化理念。要我們要在全縣強化抓城鎮化就是抓產業的觀念。大家知道,我縣是資源大縣,過去靠煤鐵兩大支柱產業帶動經濟發展,但是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步枯竭和小高爐的關閉,今后有必要把產業重心轉移到城鎮化建設上來,使城鎮化建設成為新型產業,并以此帶動建材、旅游、服務業同步發展,盡快成為我縣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能夠把城鎮化建設作為新型產業寫進“十一五”規劃,走城鎮化建設帶動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強化市場作用,推進市場化運作。市場化運作的潛力很大,許多地方的發展經驗表明,通過市場化運作,政府不投一分錢,反而還能從城鎮建設中得到收益,增加財政收入。為此,我們要按照“政府搭臺,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資,社會化籌資,民營化開發”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市場化運作的力度,啟動民間資金,吸引外來資金,切實加快城鎮化步伐。
3、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科學指導城鎮建設。結合我縣實際,合理布局,準確定位,對城鎮建設進行科學規劃,統籌城市與鄉村、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規劃一經確定,就必須嚴格執行,利用行政、法律、經濟等各種手段,加強監督,保證小城鎮建設和管理健康、有序進行,維護小城鎮規劃的嚴肅性。
4、典型引路,扶持重點小城鎮優先發展。縣城建設,要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力爭到“十一五”期末初具規模。在10個建制鎮建設中,重點抓住巴公、南村、高都、金村、下村、川底、南嶺等有條件的小城鎮優先發展。在“十一五”期間,要充分利用省、市政府扶持小城鎮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安排的小城鎮建設專項資金,使重點小城鎮優先發展。在小城鎮建設資金使用上,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快重點小城鎮發展。
5、統籌城鄉發展,合理使用土地資源。小城鎮建設要推行集約用地方式,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工業區集中;引導鎮區居民向小城鎮居住小區集中,鼓勵進鎮農民購房和鎮區居民集中建房,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集約使用土地。要加快對集鎮舊區和空心村的改造,盤活用好存量建設用地;要采取措施挖掘空閑地、廢棄地、荒蕪地的潛力,利用閑散土地進行小城鎮建設。建議縣委、縣政府針對財政吃緊的實際,科學決策,市場運作,搞好國有土地資本運營,為城鎮建設提供資金,走出一條“以地生財,以地建城,以地興城”的城鎮化發展新路。
6、突出產業帶動作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各鄉鎮要根據當地的區位條件、資源特點、產業優勢和發展前景,制定優惠政策,出臺扶持措施,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到小城鎮投資辦企業,培育小城鎮產業集群,發展小城鎮優勢產業,形成小城鎮產業特色,使民營企業成為發展小城鎮經濟的主力軍。
7、建立城鎮保障體系,解除進鎮農民后顧之憂。要進一步建立醫保、農村養老保險等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鎮保障體系。優先考慮學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擴大規模、集中辦學的方式,使高中向縣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鎮集中,優化教學資源,降低辦學成本,提高教學質量,聚集人氣,引導人口向小城鎮集中。
8、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小城鎮健康有序地發展。縣政府要成立小城鎮建設領導組,負責全縣小城鎮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指導和推動小城鎮建設。各鄉鎮政府也應設立相應機構,積極創造條件,努力推動本鎮的小城鎮建設工作。各鄉鎮主要領導要負總責,并確定一名領導主管小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建議把小城鎮建設工作列入對領導干部的年終目標考核中,實行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