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從業價值取向的思考
時間:2022-05-22 12:30:00
導語:當代大學生從業價值取向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系對**市30名2000年以來畢業的大學生的調查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以及高校畢業生“雙向選擇”制度的全面形成,大學生關于職業的選擇、職業生活的意義、職業等級判斷等從業價值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本文將從價值理念的角度探討大學生從業價值取向的現狀及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從業價值取向的現狀
在我國,長期以來,集體主義價值觀一直居主導地位,大學生從業價值取向的唯一標準和原則都集中在“報銷祖國,服務社會”這一點上。當今,市場經濟的發展、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對大學生價值觀帶來了巨大沖擊,其從業價值取向多樣化趨勢明顯。有的把金錢的多少作為評價職業優劣的標準,信奉拜金主義價值觀;有的把當官作為一生求職的奮斗目標,崇尚權力主義價值觀;有的把環境舒適作為自己的首選目標,貪圖享樂;有的認為職業是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有的堅持“報效祖國,服務社會”是事業成功的基石。總之,在當代大學生職業觀中,絕對崇拜單一的價值信仰已不復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紛呈的價值圖像。
一是當代大學生從業的自我意識突出。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大學生中,“一切服從祖國利益,祖國安排我到那里,我就到那里;祖國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不僅是口號,而且是諾言。當今,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人目標的追求開始主導當代大學生的從業行為。在對本市2000年以來畢業的30名大學生的調查中,把“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回報家庭與社會”作為社會價值取向,把“生活得更好和理想的發展空間”、“證明自己的能力價值”、“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作為個人價值取向,得到的數據顯示,20%的大學生選擇社會價值,45%的大學生選擇個人價值。這表明,個人本位價值觀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已經形成,大學生從業具有明顯的自我傾向。
二是職業認識從“內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學生從業的功利色彩凸顯。在社會轉型及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面對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和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其職業價值觀變得功利、務實,職業定位追隨市場感覺。大部分學生開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謀生的手段而非實現自身理想和價值愿意的事業。調查結果顯示,95%的人認為在**工作的原因是“感覺自己在沿海及其他發達地區沒有機會”,90%的人最關心經濟收入,70%的人最關心權力、地位升遷機會,100%的人希望工作舒適、地點好,62%的人關心專業對口,只有8.95%的人表示不在乎職業風險,5%的人認為現在的工作是自己的理想。同時絕大多數畢業生把在市區工作作為自己的從業的基本條件,在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沒有一名愿意主動在鄉鎮工作,其中包括已經在鄉鎮工作的2名大學生。部分大學生仍受“學而優則仕”傳統觀念影響,不愿意從事企業或個體經營等工作,向往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去工作。如2004年畢業的朱某,他認為,“自己干個體風險太大,去跟企業打工則收入低,又沒有地位,相反,在政府機關或企事業單位工作又穩定、收入又比較高、地位也較高。”這些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的職業觀是以個人發展為目標,以經濟利益為導向,以就業環境為保障,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
三是“愛一行,干一行”的職業價值觀念開始形成。當代大學生開始摒棄以往“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價值觀念,如果職業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勇于放棄,重新選擇。如2000年畢業的師范大學生李某,原在我市一重點高中工作,但他始終認為教書不是他的理想,從政更有作為。因此,他放棄了在重點高中的良好待遇和發展前景,在2003年考入一政府機關工作。
二、當代大學生從業價值取向的特點
一是重個人、輕社會。9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的獨立自主地位逐漸得以確立,大學畢業生在職業上敢于積極追求個人價值、尊嚴和利益,自我意識、成就欲望、自我責任明顯增強,這無疑是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的表現。然而,市場經濟是一柄雙刃劍,它在造就大學生獨立自主擇業意識的同時,也使相當部分大學生擇業的社會責任感迅速減弱,表現出在職業上過分關注個人利益和需要,關注西方式的個人奮斗和自我營造,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擇業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嚴重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本位的職業觀對傳統的社會本位價值觀帶來了強烈沖擊,具有較大負面影響。
二是重功利、輕誠信。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有些大學畢業生為了獲取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惜違背做人原則,背信棄義,在求職材料上運用各種心思和技巧,仿造各種證書,使求職材料的水分越來越重。一些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后,為了謀求個人的私利,還擅自毀約、隨意跳槽或不按就業合同辦事。經調查,我市近年來招聘的數十名大學生,有半數以上不到合同期就違約離職。大學畢業生頻頻毀約跳槽,已成為用人單位的心病。
三是重競爭、輕和諧。2000多年來,“以和為貴”的傳統價值觀是中華文化的內核和中華民族的本質特征之一,然而它容易導致人們缺乏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人們競爭意識逐漸增強。在競爭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學生滿腦子充斥競爭,忘記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忘記人類社會是靠人與人的協作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有的大學生在工作中為了擊敗競爭對手采取卑劣手段;或在工作崗位上為了獨顯自己的能力,不愿與他人合作。經歷了激烈競爭的校園生活的鍛造,相當部分大學畢業生個人能力極強而團隊協作精神缺乏,這給他們的事業與生活發展帶來了極不利的影響。調查中,有一名2001年畢業到鄉鎮工作的大學生張某,工作能力特別強,在2003年、2004年均有機會走上副科級領導崗位,結果均因群眾票數不過辦而失敗。正如該鄉的一名領導對他說的一樣:“你的能力是比較強,但工作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協作來做的。少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工作,工作的難度可能會大一些;如果一個不懂得團結協作的人成了領導,那這個單位什么事情都是干不好的。”
三、如何端正大學生的從業價值取向
總的來看,當代大學生從業價值取向表現出功利主義色彩較濃,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過分注重物質利益和自身價值的追求,過分注重工作地域、工作環境和晉升機遇等傾向。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大學生的成才,進而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如何端正當代大學生的從業價值取向,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關,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學生自我完善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是加強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堅持自我價值服從并服務社會價值。從業價值取向是大學生職業的基本評價和看法,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就業問題上的反映。價值觀教育應與時俱進,大膽承認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追求,卻也不能矯枉過正,需要防止個人利益至上的價值觀。要讓大學生認識到把勞動和個人利益聯系起來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來看,勞動的價值應該超越狹隘的個人利益,應指向集體最長遠的共同利益。只有將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起來的事業才是成功的事業,才可能獲得個人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
二是培育大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堅持競爭與合作并存。在競爭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平時因缺少與他人合作的機會而缺乏合作意識乃至團隊精神,普遍表現為協作能力低。可見,競爭需要合作,合作支撐競爭。總的來看,合作比競爭更重要。未來的人才只有具備謙虛謹慎,懂得尊重、關心、團結他人的素質才能有所建樹并得到社會的承認。
三是加強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主線的理想信念教育,實現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與時俱進。正確的榮辱觀是樹立當代大學生科學的職業價值觀的基礎。一些當代大學生偏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忽略了理想信念教育,沒有社會主義信念,甚至不知榮辱,當然也不可能有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只有堅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教育當代大學生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只有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為主線,把“八榮八恥”的要求具體化到大學生從業的價值取向上,當代大學生才能成為“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團結互助、遵紀守法”的典范,成為實施“十一五”規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排頭兵,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祖國和人民。
參考文獻;
1、《關于社會資本雙重嵌入大學生就業有關問題的研究》(《青年研究》2004年第9期)
2、《高校畢業生就業應聘的心理準備》(《人才開發》,2004年第5期)
3、《高校畢業生就業障礙及對策研究》(《人才開發》,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