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工業經濟   推進強縣進程

時間:2022-01-04 05:40:00

導語:做大做強工業經濟   推進強縣進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是我縣“打造丘區強縣、構建和諧南部”的產業支撐。縮小南部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重點在工業、難點在工業、出路在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大做強工業經濟,是實現南部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現狀:呈恢復性增長態勢

根據經濟普查資料,我縣共有大小工業企業2213戶,規模以上企業49戶。已基本形成“絲紡、食品、能化、機械、建材”五大門類。通過近年來的大力扶持和培育,工業總量快速增長、效益穩步提升,全縣工業呈現出恢復性增長的發展態勢。

存量資產基本盤活。自1998年全面鋪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以來,按照“百分之百動產權、百分之百變身份、百分之百轉機制”的要求,棉紡廠、啤酒廠等絕大多數國有集體工業企業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通過以改促招、招改結合,先后引進華潤藍劍集團、金泰棉紡織公司、省絲綢進出口總公司等企業和客商,盤活工業存量資產近10億元,吸納增量資產近5億元,基本實現改制一個,成功一個。

重組企業快速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由“九五”末的8.93億元上升到“十五”末的26.3億元,工業占GDP的比重從11.9%上升到27%,工業經濟在改革后實現了恢復性增長。

支柱產業正在形成。堅持企業改制與傳統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食品、絲紡、能化、機械等傳統產業不斷壯大,形成了以華潤藍劍、方果高筋、長林肉食品為龍頭的食品工業,以金泰紡織、綠神絲綢、宇宙家紡為龍頭的紡織工業,以嘉陵泵業、南蕾座圈、聚力機械為龍頭的機械工業,以紅巖子電力、盤龍電力、永生化工、川龍化工為龍頭的能化工業,以龍源管業、隆泰工業為龍頭的建材工業。啤酒、生絲、座圈、火腿、水泵、炸藥、復合管材等產品知名度不斷提高,生絲、分割肉、座圈等產品已在國際市場站穩腳步。以拳頭產品為支撐、重點企業為龍頭、優勢產業為支柱的縣域工業新格局初步形成,五大產業銷售收入、增加值在規模工業中的比重超過85%,入庫稅金比重超過80%。

助推“兩化”作用明顯。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推進城鎮化,龍頭企業領軍的蠶桑、生豬產業化經營邁開步伐。綠神絲綢推行科貿工農一體化,建立蠶桑基地鄉鎮30個,帶動養蠶農戶35萬人,每戶年均增收230元,走出了一條“公司加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路子,桑蠶繭絲產業鏈初具雛形。在“中農合創”項目的支撐下,長林肉食品公司建成年宰殺能力30—50萬頭的生豬屠宰生產線,就近吸納伏虎鎮農民工就業近500人,職工月均收入700元以上。據統計,全縣工業企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近萬人,成為加速城鎮化的產業載體。

問題: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與發達地區相比,南部縣仍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工業化程度還相當低,影響和制約工業發展的因素還很多。

工業發展氛圍不濃。雖然形成了農業穩縣、工業強縣的共識,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觀念還沒有全面樹立,重視工業、支持企業的力度還不夠。工業發展環境還不寬松,一些部門以發展工業為己任的責任意識尚不濃厚,個別企業經營者安于現狀的思想依然存在,保守有余,闖勁不足。

骨干帶動作用不強。骨干企業的產業集聚能力弱,聯上游、帶下游的吸附能力差,特別是龍頭企業助推農業產業化帶動不強。不論是以企引企打造產業集群,還是專業化、規模化的對外產業協作配套,重點企業的規模、實力都難以勝任,工業總量擴張緩慢。

技術創新能力較弱。技術人才缺乏,研發投入不足,與院、校、所合作交流不夠,致使主導產品升級換代停滯,核心競爭力缺失。主導工業產品除復合管材、坯布、地毯、毛毯外,其余均是沿襲生產,且粗加工產品多,終端產品少;家族式企業多,現代化企業少;傳統型企業多,科技型企業少;分散型企業多,產業集群少。

企業融資矛盾突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AAA級企業3戶,AA級企業12戶,但生產型企業從金融機構很難獲得信貸支持。一些民營企業融資觀念落后,股權融資難以推進;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尚未建立,聯合互助擔保無法推行。據統計,重點工業企業流動資金缺口在5000萬元以上,技改資金缺口在8000萬元以上,投入的瓶頸制約,嚴重影響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對策:多管齊下強力推進

南部工業要實現突破性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找準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南部發展的新路子。

深化認識,在抓思想觀念更新上求突破。一要加強宣傳。通過宣傳、討論,形成“人人思工業、人人重工業、人人謀工業”的濃郁氛圍。要在全社會樹立“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看效果”的理念,不斷推進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二要解放思想。積極引導企業家破除自我滿足、進取不足的思想障礙,樹立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市場理念;破除瞻前顧后、畏首畏尾的思想障礙,樹立知難而進、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破除自我封閉、夜郎自大的思想障礙,樹立兩眼放外、敢闖敢試的開放意識,千方百計把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三要加強領導。把重工業、懂工業、會管理、抓工業有激情的領導人才配備在重要崗位,讓領導資源轉變為促進工業發展的無形資本,有力地拉動經濟增長。

強化服務,在抓外部環境改善上求突破。一是優化政務環境。進一步清理、調整現行政策,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降低行政服務成本。加大企業“三亂”整治力度,落實優惠政策,在企業規劃選址、項目審批、土地征用等方面,特事特辦,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交易成本。二是優化生產環境。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土地供給、交通運輸、資金需求、能源供給等方面的困難,確保企業輕裝上陣、正常運營、達產增效。對優勢企業、重點納稅企業要“一企一策”。三是優化市場環境。加大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力度,建立職責清晰的市場監管、執法體系,嚴厲打擊欺行霸市、強供強運、強攬工程等不法行為,依法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非專利技術和商業秘密,為企業發展營造公平、寬松的外部環境。

依托科技,在抓運行機制完善上求突破。一是依托市場發展特優產品。積極引導企業緊盯市場前沿,抓好結構調整,向“專、精、特、新、優”方向發展。二是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解決好產品更新換代、適應市場需求等問題。重點加大對宇宙家紡年產400萬毛毯、地毯生產線,曲美服裝生產線建設等企業的技術投入,改進工藝流程,完善環保設施,增強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企業的整體實力。三是實施技改擴能。積極推進金泰紡織公司擴建精梳生產線、永生化工公司改性銨油炸藥生產線、川龍化工造氣直轉節能、南蕾公司堆焊雙合金氣門座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壯大實力,在抓規模總量聚集上求突破。一是堅持“培育支柱擴總量,技改創新增效益、優質服務辦園區”的思路,大力實施“骨干支撐、園區招引、旅游帶動”三大戰略,認證篩選一批投資規模大、對產業帶動效應強的企業新進統計籠子,使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5戶。二是實施“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工業集中區集聚效應,促進特色產業、優勢企業、名牌產品向園區集中,年內入園企業力爭達到7戶以上。三是立足資源、市場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優勢資源開發、農產品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著力培育特色產業。優化配置,在抓增長方式轉變上求突破。一是確立產業龍頭。盡快培育5—8個帶動力強、稅收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二是圍繞優勢資源做大做強龍頭企業。依托百萬生豬大縣品牌、省級蠶桑基地縣和蠶繭大縣品牌、“兩江一河”豐富的水資源、“五線一區”特色優勢農產品示范帶等優勢資源,培育壯大一批產業龍頭企業。三是圍繞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依托嘉陵泵業、南蕾座圈現有的技術、資金、人才、規模等優勢,加大與長安集團、東風(南充)汽車公司協作配套和產業對接,積極為重點企業配套生產加工下游產品。積極借鑒重慶回龍鎮發展紡織工業經驗,發展戶辦、聯戶辦家庭工業作坊,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推動鄉鎮工業快速發展。

把握政策,在抓項目建設增加上求突破。一是招引項目。建立和完善爭項目、跑項目的激勵機制,吸引國家、社會和外資對項目的投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不斷增強工業發展后勁。二是對接項目。主動承接發達國家和東部梯度產業轉移契機,突出絲紡、食品、化工、機械四大產業優勢,積極引進絲棉織造、糧油和畜禽及副產品深加工、汽車零部件精加工等產業配套項目,促成浙江潔麗雅、廣天集團、五洲閥門、晨光乳業等知名企業落戶南部。三是儲備項目。按照實施一批、培育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強化項目的前期工作,提高項目前期工作質量,推動項目優質、高效、低成本實施,保證項目的成功率。

放水養魚,在抓資金招引擴充上求突破。一是圍繞產業梯度轉移招商。加強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帶的產業對接,努力匯入成渝經濟帶聯動發展。二是突出重點區域招商。重點瞄準江蘇、浙江、廣東、重慶、成都等省市,暢通信息渠道,積極收集經濟信息,加強區域合作。充分利用浙江溫州對口幫扶南部的有利平臺,依托南部浙江溫州工業園和工業集中區的承載力,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種資本來南部投資辦廠。三是依托優勢資源招商。緊緊圍繞現有的農業資源優勢,突出依商招商,努力在產業鏈的延伸做文章,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鄉鎮依托自身優勢抓好工業招商,努力引進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實現農業推動招商、農業推動工業,農村推動招商、農村推動工業的目的。

著力創新,在抓發展活力激發上求突破。一是著力解決資金瓶頸的問題。建立工業發展基金,縣財政每年應安排不低于1500萬元專項資金,并連同全縣工業企業當年新增稅收留縣部分的5%,作為工業企業生產發展基金。同時,按照“政府引導、業主經營、多元投入”的原則,正確處理好政、銀、企、民之間的關系,組建股份制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通過貸款貼息、投資入股、獎勵補助、委托貸款等方式支持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改造。二是樹立人才意識。建立健全人才使用和分配機制,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吸引高層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杰出企業經營者重獎制度和定期評選優秀企業家制度,積極為發展縣域經濟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三是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幫助企業制定實施名牌戰略規劃,從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服務、宣傳等各個層面統籌規劃,提升品牌形象。重點整合包裝已有的螺桿潛水泵、永生牌炸藥、9度淡爽雪花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促進資本、技術、宣傳的大跨度組合,推動工業的整體發展。

逗硬獎懲,在抓考核激勵促進上求突破。一是建立工業發展述職追究制。對工業發展目標實行分級負責,繼續推行縣級領導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實行工業負責人定期述職制度,對完不成任務的,要限期整改。二是建立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對企業考核要按照“區別對待,分清差異”原則,突出銷售收入、入庫稅金等剛性指標,注重工業增長絕對額和增長率。對領導干部要建立動態考核末位淘汰制,根據抓工業的成效來兌現獎懲,對抓工業成效明顯的領導在任用和經濟效益上要傾斜,對考核末位的,在職務任用、晉升上要進行限制,變壓力為動力。三是強化工業督查督辦責任制。定期組織工業主管部門和目標管理部門對全縣工業發展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督辦,實行一月一通報,半年一考核、一年一排位,全年一獎懲,確保月月不欠帳,全年交好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