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零就業家庭就業和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有關工作的調研情況報告
時間:2022-03-07 06:31:00
導語:省零就業家庭就業和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有關工作的調研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社區就業指導處于7月19日至27日參加了吉林省公益性崗開發管理經驗交流會,并對長春、通化、白城市的零就業家庭就業、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小額擔保貸款等工作進行了調研。期間,聽取了吉林省、長春市、通化市勞動保障部門工作情況匯報,并實地考察了白城市、通化市、集安市、梅河口市及長春市的雙陽區、朝陽區的街道社區及縣以下鄉鎮、村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和發揮作用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全文刊登,供各地學習參考。
一、會議基本情況
吉林省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于7月19日在白城市召開,共有9個市、州的1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總結了吉林省兩年多來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工作,交流了各市的經驗,并組織了現場觀摩,對下一步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工作、零就業家庭就業和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進行了部署。此次會議是吉林省貫徹落實沈陽會議的一個具體措施,會議開得很實,效果很好。吉林省的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吉林省的公益性崗位重點安置"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對消除零就業家庭和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二是數量上達到規模,管理上規范有序。為了落實好省政府"三年開發十萬個公益性崗位"項目,吉林省自2005年以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采取省統一開發與各市州自行開發相結合,已開發了7.17萬個公益性崗位,并制定了一系列規范管理公益性崗位的制度、職責,建立了運作規范、監管到位、進出暢通的管理機制。目前,省勞動保障廳會同財政廳起草了《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暫行辦法》,擬以省政府名義下發。四是穩定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有效地降低靈活就業比例。
二、調研情況
1、關于吉林省零就業家庭工作進展情況
吉林省自2006年推進此項工作,通過努力,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4.6萬多戶零就業家庭均得到援助,安置就業近6.3萬人,提前實現每個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他們的做法:一是落實目標責任和有關政策。今年,吉林省將零就業家庭援助列入省政府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制定下發了《2007年城鎮零就業家庭援助工程方案》,明確了"源頭控制、全程服務、政策扶持、托底安置"的工作原則,確定了全年援助任務。2006年,吉林省勞動保障廳與財政、稅務、工商等部門聯合制定了為零就業家庭發放《再就業優惠證》、公益性崗位安置、組織勞務派遣、扶持自主創業、實行責任包保、建立援助綠色通道等政策措施;今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協調財政、工商、稅務等部門增加了9條扶持政策,完善了申報認定制度、建立援助長效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等措施。二是開發公益性崗位,為零就業家庭就業開辟綠色通道。在公益性崗位中強調優先安置零就業家庭,開發了治安巡邏、交通協管、環衛保潔等大量適合零就業家庭就業的崗位,成為安置零就業家庭的主要渠道。三是以開展零就業家庭援助為抓手,推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的工作。2006年全國在遼寧召開創建充分就業社區試點會議后,吉林省啟動了創建工作,他們首先把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作為創建活動的重要指標。截止去年底,吉林省共有612個社區達到充分就業社區評估標準,占全省社區總數的39.9%。擬在年底前達到55%。四是實行零就業家庭援助預案機制,探索建立零就業家庭動態援助長效機制。各市州、縣、街道、社區層層制定預案,層層落實責任,對新出現的零就業家庭在申報認定后,層層啟動援助預案。社區、街道(鄉鎮)啟動預案6天內解決不了的,上報縣,縣里7天解決不了的上報市州,市州在7天內給予托底安置,確保"出現一戶、幫扶一戶、解決一戶、穩定一戶",動態為零的目標。五是著手推動零就業家庭實現"雙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使零就業家庭就業更加穩定。
吉林省在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方面,給我們的體會有:一是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工作的重點要放在穩定就業上,避免出現就業后短期內又重新失業的現象。吉林省把最好的公益性崗位用于零就業家庭就業中就是這個原因。二是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不能以一個人實現就業為目標,而是以是否使這個家庭脫貧為目標。他們采取與低保聯動的作法,效果很好。三是解決零就業家庭就業,要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如有的下崗失業人員因各種原因不能再就業的,就要把工作重點放在解決其子女就業上。吉林省在解決子女就業過程中重點放在技能就業上,實行免費技能培訓或進技工學校學習技能,很受零就業家庭歡迎。四是抓好平臺隊伍建設,推動零就業家庭就業和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吉林省街道平均配備3-4人,社區平均配備4-5人,在全國屬工作人員數量較多的省份。吉林省的平臺工作人員主要由兩部分人員組成。一部分是2003年配備的第一批專兼職人員,稱為勞動保障協理員。這部分人員是通過社會公開招聘、考核擇優錄用和當地事業單位帶編調劑及由縣級就業服務局派出來解決的。這一批人員文化素質高(大部分為本科及大中專畢業生),工作熱情高,工作能力強,經過幾年的工作,已成為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工作的骨干,工作穩定。目前,全省沒有一個離開崗位的平臺工作人員,這與吉林省在穩定這支隊伍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很大關系。目前,全國有不少地方出現了能力強的平臺工作人員不穩定,離開崗位的現象,因此我們應推廣吉林省在這方面的做法。另一部分是公益性崗位補充人員,稱為勞動保障服務員。這部分人主要是為解決平臺工作人員不足問題,通過公益性崗位招聘3-7名專職工作人員。這部分人員在第一批招聘來的協理員帶領下,包樓包戶,分片負責,協助完成平臺工作,發揮著重要作用。
2、小額擔保貸款工作開展情況
吉林省自2003年開展小額擔保貸款工作以來,呈現連年上升勢頭,取得了好的成效。截止今年6月底,累計發放7.8億元,籌集擔保基金2.94億元,累計帶動12萬余人實現就業再就業。其工作特點有:一是發放率高。申請貸款人員中,實際得到貸款的占99%以上。二是帶動創業成功率高,平均6429元小額貸款創造一個就業崗位,比全國最好的省還低3000元。三是擔保基金到位。1-6月,籌集擔保基金6393萬元,完成計劃的159.8%。四是放寬政策范圍,充分發揮小額擔保貸在就業工作中的作用。如放大貸款比例,從2萬元放大到3-10萬元;又如,省政府出臺文件,將貸款對象擴大到進城務工農民、大中專畢業生、零就業家庭。五是回收率高。目前,吉林省的回收率為97.5%,其中省本級的回收率為100%。六是組織開展小額擔保貸款的專項行動。勞動保障、財政、銀行聯合開展小額擔保貸款"百日攻堅戰"活動、宣傳周活動、宣傳月活動,連續兩年三個部門組織開展了"促就業、貸惠捷"小額擔保貸款活動。為此,省政府在勞動保障目標責任制考核評比中給予了創新獎。
對吉林省的小額擔保貸款工作,我們的體會是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對貸前和貸款后的跟蹤服務是回收率高的重要原因。首先,他們對本社區貸款人員的信用情況清楚,把住了第一關。第二,跟蹤發現貸款人員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向街道和區里組成的專家指導團報告,使問題很快得到解決。第三,他們對經營者反映出來的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問題,能及時向上級匯報,得到盡快落實,使貸款人有寬松的經營環境。第四,他們對到期還款人員進行跟蹤,提供服務,使貸款能及時收回。座談會上,各部門對社區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在小額擔保貸款工作中發揮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
3、全民創業促就業活動進展情況
吉林省自2004年開展此項活動以來,不斷完善機制,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取得了全民創業促就業的較好成效。目前,全民創業促就業活動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部門廣泛參與、創業項目依托、政策資金扶持、典型帶動引導"的創業促就業機制。幾年來,全省共完成創業成功項目1.73萬個,帶動90萬人實現就業再就業。南昌會后,吉林省的該項活動有了新的進展,主要有:一是參與部門和項目逐年增加。從2004年的8個部門牽頭開展11項活動發展到今年的24個部門35個項目。二是以"五個一批"為重點,建立長效機制。即培養一批創業骨干、征集一批創業項目、建設一批創業基地、推廣一批創業成果、宣傳一批創業典型。省政府還將每年5月確定為全民創業促就業活動月,其中一周為宣傳周。三是考核體系不斷完善。制定下發了《全民創業促就業系列活動考核評估試行辦法》,對各地和牽頭部門開展活動情況進行了考核評估,對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了表彰。四是影響逐步擴大。2006年與遼寧、黑龍江在長春市共同舉辦了"中國東北創業促就業項目推介暨勞務交流大會",展示了近年來東北三省創業促就業成果,集中推介創業項目,將影響從省內擴大到東北三省,激發了全民創業熱情,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4、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及發揮作用情況
吉林省自2003年啟動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建設以來,目前,623個鄉鎮全部建立了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并配備了專兼職工作人員1810人,還建立了農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已有60%的自然村聘請了勞動保障服務員。省政府對鄉鎮平臺的機構、人員、場地、職能、經費來源都有明確的要求,吉林省鄉鎮平臺基本上做到了有機構、有標識、有牌子、有職能、有人員、有場所、有電腦、有臺帳,并建立了勞動力資源信息庫。他們開展的工作有:一是對農村勞動力資源基礎管理做到底數清,分門別類建立臺帳,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庫。今年,吉林省依托鄉鎮、村勞動保障平臺,抽調2.3萬人進村入戶,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勞動力資源調查,在省、市州、縣(市、區)鄉鎮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數據庫,在行政村建立了基礎臺帳。省里還統一開發了勞動力資源管理軟件系統,實現微機管理。二是組織和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有效提高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鄉鎮、村勞動保障平臺配合市、區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在鄉鎮、村社區培訓信息,組織農村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三是促進了城鄉統籌就業和勞務經濟發展以及勞務輸出的規范有序。調研中發現,鄉鎮、村勞動保障平臺充分發揮貼近農民、了解情況的優勢,組織勞務輸出,形成了輸前、輸中、輸后的一套服務體系。吉林省在第一批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基礎上,今年又以"三個體系、兩個制度"(覆蓋城鄉的管理組織體系、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職業培訓體系;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為內容,啟動第二批試點工作。為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全省每個行政村每年補助1000元的工作經費,調動行政村開展就業工作的積極性。
5、對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工作建議
自去年以來,我們主要利用參加會議的機會,分別對遼寧、吉林、河北、內蒙、安徽、廣東、廣西、四川、陜西等9個省的24個城市的縣以下45個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59個村勞動保障站(信息站)進行了調研。這些省、城市的平臺建設和發揮作用情況與吉林省大體相同。我們總的感覺:一是縣以下鄉鎮勞動保障站在硬件建設方面,自2003年以來,取得了很大進展,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二是平臺的工作人員素質好,文化程度比較高,主要是從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鄉鎮青年干部中選拔出來或從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考來的,并經過了業務培訓。其中,相當一部分平臺工作人員參加了部里的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協理員鑒定,取得了證書,實現了持證上崗。三是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對農村勞動力資源的臺帳和基礎管理工作基本到位,情況掌握得非常清楚。四是鄉鎮平臺在促進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所到的縣、鄉鎮的黨政領導對平臺的工作高度重視,并給予了大力支持,為平臺提供了較好的辦公室和設備,對平臺發揮的作用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一再表示,平臺已經成了他們工作不可或缺的部門。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這支隊伍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五是工作較好的鄉鎮平臺已將當年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納入管理,及時與縣和輸入單位聯合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和崗位對接,實現技能輸出,技能就業,很受歡迎。我們認為,近幾年來,各地對縣以下鄉鎮勞動保障平臺的工作力度加大,抓得快,抓得好,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鄉鎮平臺發展到了城市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臺的第二階段,部分發展快的鄉鎮平臺已進入第三個階段。我們認為,落實小建副部長在今年全國促進零就業家庭援助和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提出的"借鑒城市工作經驗,運用鄉鎮平臺帶動重點鄉創建活動的"指示,已經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礎和條件。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建議抽出一部分精力來抓鄉鎮平臺的工作。自2003年以來,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抓街道社區的勞動保障平臺建設規范和發揮作用上,縣以下重點鄉鎮平臺建設及發揮作用主要靠地方自己來抓。幾年來,地方上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很好,為下一步部里推動全國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創造了不少好的經驗。在調研期間,省、市、縣尤其是鄉鎮的黨政領導希望部里對鄉鎮平臺工作給予指導。我們認為,應把這項工作列入2008年的工作計劃,進一步推動此項工作。
二是建議今年底以前總結一批鄉鎮平臺建設和發揮作用的經驗,運用典型推動全國鄉鎮平臺的工作開展。
三是建議2008年5月底前,組織一次交流活動,范圍在100個重點聯系城市,如有可能,召開一次全國會議為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