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產業上”的調查――農村基層黨建的新探索

時間:2022-04-22 05:03:00

導語:“支部建在產業上”的調查――農村基層黨建的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支部建在產業上”的調查――農村基層黨建的新探索

編者按:近幾年來,重慶市黔江區根據農業產業加速發展的需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區情,打破傳統的黨組織設置模式,把支部建在產業上,將單一化的行政村黨支部設置模式向產業支部為代表的多功能設置模式拓展;黨員嵌在產業中,對新時期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進行了新的探索。黔江區的實踐,求實、創新,生動、鮮活,深入、系統,找到了新時期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實現了基層黨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互動雙贏。此探索可貴,成果寶貴。

重慶市黔江區地處渝、鄂交界的武陵山區腹地,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為主的區縣,也是國家新一輪重點扶貧開發區縣之一。“支部建在產業上”,是黔江區近年來進行的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新探索,具體而言,它指的是順應新時期農村發展形勢,突破地域和行政區劃限制,將黨組織區域性設置向功能性設置拓展,讓每位農村黨員都能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領群眾致富創業中找到發揮作用的舞臺的一種組織設置模式。這種設置模式經過實踐的檢驗而成為一種經驗,正在不斷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支部建在產業上”經驗的形成過程

黔江區“支部建在產業上”的做法,作為農村基層黨建的新生事物,源于基層實踐創造。發展至今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萌芽階段:“支部建在產業上”作為一種理念的由來,起源于“專業致富”黨小組。早在2001年黔江區村組建制調整時,金溪、水田、太極等鄉鎮黨委,結合農村產業發展的要求,鼓勵黨員打破行政組別限制,按照黨員的興趣、愛好和所從事的不同致富項目,組建了一些“專業致富”黨小組。

探索階段:2003年初,黔江區濯水鎮在組建蒲花社區(農村社區)黨總支時,借鑒設置“專業致富”黨小組做法,根據產業布局、規模,按照黨員自愿和從業情況,設置了核桃、蠶桑等5個產業黨支部和8個產業黨小組,使“支部建在產業上”由理念付諸于實踐。

推廣階段:蒲花社區“支部建在產業上”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引起了黔江區委的高度重視。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黔江區委于2003年底起,在全區農村學習推廣蒲花社區“支部建在產業上”的做法。截至2005年8月,黔江區共建立了產業黨支部214個,設置了烤煙、蠶桑、食用菌等10大門類、20余種產業黨小組517個,參與黨員7000多名,占全區農村黨員的82%。產業黨組織,帶動全區農民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1580元增加至2004年的1960元,兩年凈增388元,成為多年來增速最快的時期。

黔江區“支部建在產業上”原因分析

“支部建在產業上”,是中國農村正在經歷的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嬗變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催生著新型農村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與之相適應。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只有順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發展面向市場的產業,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才有前景。

破解基層難題的需要

2001年底,黔江區順應農村深化改革的需要,合村并組調整村組建制,精簡了村干部職數,優化了村干部隊伍結構,減輕了群眾負擔。但與此同時,基層黨組織傳統設置上面臨的問題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為“三難”:一是黨組織開展活動難。二是黨組織的工作與農村經濟發展結合點難選擇。三是黨員作用發揮難。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圍繞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興產業”勢在必行。

基于客觀現實的必然選擇

農村黨組織要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變化的新要求,就必須改進黨組織的設置和活動方式,推進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濯水鎮蒲花社區,過去干群關系緊張,是出了名的“刁村”。2002年,蒲花社區黨總支走村串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發現農民需要的是黨組織“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富”。黨支部決定借退耕還林的機遇發展產業。可動員時,農民提出了新問題:誰來帶頭?誰提供技術服務?萬一有風險誰來承擔?一個大膽的想法產生了:把支部建在產業上,讓黨員帶頭發展產業,帶動群眾致富。由此社區形成了“支部(公司)抓基地、基地連黨員、黨員帶農戶”的組織形式。

黨建拓展富民路的希望所在

把支部建在產業上,根本的目的在于組織帶領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1991年石會鎮工農村強迫農民種了200多畝桑樹,結果只管下種,沒人負責技術,10萬株桑樹最終被群眾含淚刨掉。2002年在發展蠶桑和茶葉產業時,群眾心中有陰影,抵觸情緒大,消極對抗。針對這種狀況,20多個黨員挺身而出,組織開展了“專業致富帶頭活動”和“一幫十帶”等活動,帶頭種桑茶,請技術員到田間地頭為茶農和桑農作技術指導,積極考察市場動態行情,以市場為導向幫助茶農和桑農進行種植。在黨員的帶動下,全村現已發展桑蠶830畝,種茶1120畝,僅茶葉一項年增收就50萬元。據統計,全區有1400多貧困農戶在幫帶活動中受益。

基于上述各種因素影響,黔江區以不懈的實踐,為不發達地區找到了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最佳結合點,解答了農村基層黨員在新時期如何體現先進性、為民謀利益這一新課題。

“支部建在產業上”的主要做法

根據黔江區“支部建在產業上”的實踐經驗,可以將其做法歸納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圍繞產業發展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

———依托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已經出現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建立產業黨支部,通過產業黨支部的建立,有序地組織群眾發展產業,擴大產業規模。在具體設置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以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基地為依托建立產業黨支部。比如,舟白鎮路東社區黨總支利用當地的石材資源,組建建材產業黨支部。第二,以農業開發園區為依托建立產業黨支部。比如,蒲花社區黨總支建立的農業開發科技示范園區黨支部。第三,以農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建立產業黨支部。比如,白石鄉中河村黨總支二支部依托“生豬專業合作社”建立的黨支部。

———依托農村致富能人黨員人力資源優勢,先組建產業黨支部,通過產業黨支部和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帶領群眾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逐步形成優勢產業。在實踐過程中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以當地農民傳統的主要種養殖項目為依托,建立產業黨支部,將分散的一家一戶種養殖項目組織起來,形成規模優勢。比如,黑溪鎮勝地村組建的無公害生豬專業合作社黨支部,五里鄉胡壩村組建的藥材基地等。第二,以重新規劃、引導發展的新的農村產業項目為依托,建立產業黨支部。比如,金溪鎮建立的獼猴桃產業黨支部、中塘鄉興泉村建立的藥材產業黨支部等。第三,以服務、運輸等非農產業為依托,建立產業黨支部,以非農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比如,黑溪鎮建立的汽車運輸行業黨支部、白石鄉建立的個體工商業黨支部。

第二個層次:圍繞產業發展規范產業黨支部管理

———理順村(社區)黨組織與產業黨支部之間的關系。首先,調整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規格。凡黨員人數在50人以上的村(社區)升格設置為黨總支;黨員人數接近50人的村(社區),根據工作需要也可設立黨總支。目前,全區共成立了77個村(社區)黨總支。其次,明確管理權限,構建以村(社區)為行政單元的產業黨支部管理框架。行政村(社區)黨總支下設的產業黨支部、產業黨支部下設的產業黨小組,仍按行政隸屬關系進行管理,從而構建了鄉鎮黨委———村黨總支部(黨支部)———產業黨支部或其它類型黨支部(產業黨小組)———所有黨員的管理模式,實現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全覆蓋。

———明確產業黨支部主要工作職能。黔江區明確規定產業黨支部不具有對本轄區農村工作的領導、決策權力,但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職能。第一,服務職能。這是產業黨支部最主要的職能。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充分發揮服從大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在培育和發展農村產業過程中,搭建合作平臺,整合各方資源,及時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各種信息、技術、政策、銷售等服務。第二,帶動作用。把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充分發揮和體現到發展農村產業、幫助農民致富中,通過采取政策引導、典型示范、黨員帶頭等方法,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發展產業。第三,組織職能。主要負責組織黨員學習和參與組織生活,對黨員實施教育監督管理,反映黨員、群眾的意見和要求。

———健全制度加強產業黨支部自身建設。黔江區制定了《產業黨支部工作制度》,規定了產業黨支部五項工作制度。

為加強產業黨支部建設,黔江區還延伸和拓展了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將產業黨支部建設情況納入“三級聯創”考核體系,開展了“五好”黨組織創建活動,堅持每年評比表彰一批“五個好”產業黨支部和優秀黨員。

第三個層次:圍繞產業發展增添配套措施

———加大支農促農惠農力度,為農村產業大發展提供政策環境。一是政策上支持。黔江區委提出了以興業富民為中心,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關鍵,強力實施“城鎮帶農村,工業帶農業,城鄉一體共繁榮”的發展戰略。二是資金上支持。黔江區一屆十次全委會決定,每年投入1000萬元的區本級財政專項配套資金用于扶持特色支柱產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同時,對金融機構“三農”貸款增量部分營業稅的50%按收支兩條線、先征后返方式返還金融機構,鼓勵信貸資金用于農業發展。三是技術上支持。區級涉農部門、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堅持選派技術能手到各村蹲點指導當地群眾發展農村產業,幫助群眾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

———實施“能人強村”工程,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圍繞產業選好帶頭人。結合產業特點,打破地域界限,采取自愿報名與黨員和群眾推薦的方式,把威信較高、能力較強、帶頭作用發揮較好、有一定經營頭腦和一定產業規模的黨員作為產業支部書記候選人。同時,從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外出務工回鄉青年中選有技術專長、致富能力的年輕人作黨支部書記。目前,全區產業黨支部書記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9%,每個人都有一個以上致富產業項目和一技之長。二是圍繞產業強化素質。通過舉辦培訓班、黨員電化教育、聘請專家授課等多種形式,構建實用、靈活、直觀、便捷的培訓體系,不斷提高農村黨員闖市場、搞經營,加快發展能力,讓他們率先成為行家里手,成為帶頭發展“頂梁柱”。同時,依托產業黨支部和能人黨員加強對當地群眾的實用科技培訓,不斷提高群眾的致富能力。三是圍繞產業儲備能人庫。把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致富能手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對符合條件的,及時吸收入黨,并將其納入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庫。

———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黔江區根據黨員特長和愛好,規定了不同崗位職責和目標。全區6000多名農村無職黨員設立了農業科技示范崗、民情民意收集崗、財務收支監督崗等20多個崗位。每個黨員都能在加快農村產業化發展的崗位上發揮作用。同時,黔江區還實施了“形象監測”工程,對無職黨員實行崗位目標考核,即:將黨員“設崗定職”的具體要求細化為可以量化考核的小項,按自我測評、民主測評、組織評定2∶4∶4的比例,每半年進行一次測評,確定測評等次,將監測內容及測評結果公開上墻,自覺接受黨員群眾的監督。

———加大農村基層黨建資金投入力度。一是積極探索建立村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堅持每年從區、鄉鎮兩級財政中劃撥298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解決村干部報酬問題。目前,村干部待遇達到了300—600元/月,有的超過了800元/月。為解決村干部的后顧之憂,黔江區還配套建立了村(社區)干部養老保障機制。二是加強村級組織活動陣地建設。全區先后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室182個,維修村級組織活動室18個。村級組織活動室總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實現了村級組織都有了自己的“家”,徹底改變了以前“開會支書家,活動在院壩”的狀況。

“支部建在產業上”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支部建在產業上”,找到了社會組織與經濟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創新了設置模式———它突破了傳統的按照行政區劃設置村黨支部或黨小組的模式,產業相同或相近成為產業黨支部設置的支點;創新了領導方式———黔江區產業黨支部的建立,促使基層組織的領導方式從強迫命令走向了市場引導。黨員帶頭示范,并通過定期不定期地開展信息交流、群眾專業技術交流會、關鍵季節指導會、市場信息通報會、農村政策解讀會等形式,減少了發展經濟的風險;創新了用人機制———村干部實行坐班制、月薪制、考核制,給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實施“能人”工程,革新村級黨支部的年齡結構和文化結構,從而充分調動每個黨員的工作積極性,發揮了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

“支部建在產業上,黨員嵌在產業中”,把黨組織活動內容和形式直接延伸到黨員和群眾最關心的農村產業上,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提高,加強了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基層農村黨的先進性建設,實現了基層黨建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互動雙贏,為解決“三農”問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供了重要經驗,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