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會議成本及提高會議質量效益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30 05:03:00

導語:關于會議成本及提高會議質量效益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會議成本及提高會議質量效益的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切實提高會議質量,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我們圍繞會議成本提高會議質量效益的問題,在上海不同類型的15所本科院校600名處級以上干部(校級黨政領導占12.34%)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并廣泛聽取各方面同志的意見,收集國內外有關資料近10萬字。在此基礎上,通過反復分析,個案剖析,綜合形成了本報告。

一、現狀分析

調研表明,近兩年來,上海市級黨政領導機關,特別是教育系統和各高校召開的重要會議總體質量和效益在提高,35.86%的同志認為今年來,市教育黨委和市教委召開的全市性會議總體質量比以往好或者很高。突出表現在各級黨政領導改進會風的意識明顯增強,不少單位都制訂了有關會議的規則;二是會議的內容相對比較集中,時間也在縮短;三是抓落實有一定的力度,效益有所體現。但調查也顯示,目前在召開會議上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會議成本的意識還不是很強,對召開會議仍然存在隨意性,很少或不考慮成本。問卷調查中,61.66%的人認為自己以往主持或參加的會議對成本意識“還可以”,只有18.99%的人認為對會議成本意識很強;尚有19.35%的人認為幾乎或根本沒有會議成本意識。特別是對某些會議的機會成本(亦稱無形成本)考慮甚少。不少同志還向我們推薦了在湖北省政協八屆五次會議上,無黨派人士王福霖委員的坦誠之言。這位中南財經大學68歲的老教授對每年“兩會”都花不少錢,警車開道,感到于心不安,他說:“警車開道,表面上提高會議規格,實際上有損委員的形象”。他疾呼應降低會議成本,建議開“兩會”應厲行節約,減輕財政壓力,不能舍本趨末,表面上提高了規格,實際上拉開了與老百姓的距離。

2、會議的總體質量還不是很高,拖會、陪會、內容不集中的一攬子會時有出現。問卷調查中,對今年來市教育黨委、市教委所召開的全市性會議總體質量和自己以往主持或參加的全校性會議總體質量和效益,分別有56.77%和61.7%的人認為“還可以”,而只有3.79%和1.65%的人認為很高;還有3.37%和9.32%的人認為不太理想和不高或有的很差。主要反映在有的會議時間太長,內容一般,缺乏充分的準備。有的同志在訪談中一針見血地講“實踐是寶貴的,浪費時間是最大的浪費”、“現在有些領導主持會議根本沒有時間概念”,在調查問卷最想說的一句話中,建議主持人應掌握會議的進程和時間,不要到結束時講重復話,到午飯時間還“興致盎然”。特別是一些高校的帶有決策性的會議,拖而不散,議而不決,決而無果的現象還明顯存在。要從根本上解決會議過多、過長、過濫的問題。

3、不少會議的效益還難以體現,往往會議開過了,也就等于落實了,缺乏有力地檢查考核措施,使會議精神難以落到實處。有的同志意味深長地說,有些事情去年開會講、今年也得講,弄不好明年還得講,就是不落實,這樣的會議根本談不上什么效益。實際上,現在沒有價值和效益的會還不少,往往只求轟動效應,不求實際效果,把目標說在嘴上,措施定在會上,以會議落實會議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有的同志在調查問卷上寫道“任何事情是實際干出來的,不是開會開出來的,不能再容忍形式主義的會議了”。

二、對策思考

在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自覺增強會議成本意識,不斷提高會議質量和效益,是我們黨堅持執政為民,改進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入推進黨的作風建設,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根本要求。正如《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中所指出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我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為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人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的觀點。在一切工作中,都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任務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端正對群眾的態度,增進對群眾的感情,提高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基于此,我們認為,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特別是“三個代表”的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都要自覺增強會議成本意識,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會議質量和效益,當前特別要著力解決好三個問題。

1、要與時俱進,牢固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會議觀”。

現代管理學認為,開會作為一種必要的工作方式,對于統一思想,集中大家意志,推動民主決策,促進工作落實,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如果會議開得過多過濫,結果往往就會有悖于會議的初衷。一位國際知名大師曾指出,一個企業的經理用超過25%的時間開會,就是一種“病態組織的表現”。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目前在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一些領導,尤其是主要領導整天忙于應付開會,被戲稱為“會議販子”的現象并不少見。46.26%的人反映,去年來自己平均每月一般要參加6-10次或10次以上的會議,每次會議一般都在半天左右,有10.5%的人感慨地講“會議太多”,“有的會完全可以不開”;也有的經常組織會議的辦公室主任更是無奈地說,“一聽到開會頭就痛”。

我們認為,要從根本解決會議過多過濫,提高會議質量和效益的問題,首先在觀念上要確立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會議觀”,改變“工作就是開會”的觀念。在調查問卷對提高會議質量和效益最想說的一句話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工作不等于開會”,“可開可不開的會盡量不要開”,“要開有充分準備的會”;“召開會議一定要使與會者有收獲”,要“少開會、開短會,力求開高效益的會議”;要“尋找比開會更有效的領導方式”……。黨的十六大不僅在會議形式上有創新,而且為全黨確立有時代特征的“會議觀”樹立了榜樣,特別是將總書記的報告摘要在會上宣讀,受到了與會代表和海內外社會輿論的一致好評。

當前,必須在對會議的觀念變革上進一步加大力度,特別要樹立起“工作不等于開會”的觀念,將展示政績與會議脫鉤。還要樹立“非開不可的會議必須開好”、“可開可不開的會議堅決不開”的觀念。應當通過立法、健全制度、完善責任制、國家大政方針信息公開化等,以改變目前實際存在的過多依賴會議領導的方式。同時,必須強化兩種意識。一是強化“會議是一種投入產出的經濟活動”的意識。開會就要算經濟帳,算投入產出的比例,做到少開會、開短會,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以求得會議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強化“工作落實是會議最高主旨”的意識。有了這種意識,會議的承辦者就不會去計較會議的規模、規格、會議的長短,而是把真正的精力放到工作的落實上;就會在會前做深入的調查研究,掌握實情;就會在會中說實話,講實情,切中要害,就會會后狠抓落實。

2、要勇于創新,注重實效,努力提高辦會的科學視角。

在我國,會議作為各級黨政機關日常工作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集體領導、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任何必須召開的會議,特別是重要的工作會議,一經確定,作為組織辦會者就要全力將會議開好,特別要增強科學的意識,重視研究與會者的心理因素,提高會議效率。

首先,要非常重視“會議成本”。有人說,一些發達國家企業會議開得少,開得短,是因為他們對“會議成本”算得精,這不無道理。在我們的調查中,絕大部分同志都持認同態度。有的同志還向我們提供和列舉了日本、韓國等一些企業會議成本分析制度,注重成本核算的典型材料,對此,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黨政機關和高校有關會議成本比較科學的計算公式,請大家選擇。有50.38%的人認為會議成本應包括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27.92%的人比較贊成使用會議成本=佑牖崛嗽逼驕∈憊ぷ省粱嵋槭奔洹劣與會人數+會議費用的公式。我們認為這樣的公式在目前來看還是可行的,它既參照了國外有些企業目前的做法,又體現了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性質和特點,建議在實踐中加以運用,以此逐步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會議成本意識。這樣不僅能節約會議費用,還可大大提高單位工作的效率,改善單位的形象。這里需特別調強的是會議成本不簡單是一個費用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時間,特別是“時機”問題。因此,作為辦會者一定要有“宏觀意識”,從整體效能上考慮會議效果。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期,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級領導更要始終艱苦奮斗、居安思危,要下決心壓縮會議開支,對非開不可的重要會議也要注意成本核算,盡可能降低成本,把節約下來的資金和時間用到現代化建設急需上去。

二要力求開短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最佳狀態是60分鐘左右,然后有一段疲倦,接下去又出現一段最佳狀態,要盡量使用最佳狀態,開短會。據此,我們認為,一般的會議最好能在1小時內開完。對一些帶有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會議,一般可掌握在2小時。許多同志在問卷調查中都寫道,“開會最佳時間是兩個小時”。我們從調查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各系統召開的全市性會議比較科學的時間應把握在2小時內,問卷調查中有72.8%的人這樣認為;而高校召開的全校性會議一般應安排在1.5小時內,問卷調查中有70.86%的人這樣認為。由此可以類推,應根據各種不同類型的會議性質和內容以確定比較科學合理的時間,就是要使與會者有足夠的精力和良好的接受力,以保證會議精神的落實。同時,各單位都要制定各種會議的基本時間表,并采取措施,對會議時間進行限制,在規定的時間結束會議,做到不拖會。這里,可以借鑒韓國三星集團某骨干企業在開會時使用的“沙漏計算器”,即沙子全部漏完的時間后30分鐘,在漏完的那一刻,必須得出結論并無條件宣布散會。還有日本起亞株式會社實行的“站立會議制”,即在會議室里沒有沙發和椅子,只擺幾個講臺形狀的桌子,如果誰發言時間長了,自己受累不說,還會遭別人的白眼。最近《中國漫畫》上有一則漫畫說的組織者將會議安排在鐵路軌道上開,題為“為了開短會,我們把開會地點選在這里”,對我們提倡開短會很有啟迪。

三要不斷創新會議形式。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是提高會議質量的一個關鍵性因素。要善于研究和針對與會者的時間心理,會場環境(包括色調、音響、形式以及議題安排等)心理,認真做好會議準備。問卷調查中,54.72%的人認為提高會議質量的關鍵在于“不開無準備的會”;54.65%的人認為會議質量主要取決于“充分的準備”。從時間心理看,科學研究表時,人體存在著生理節律,即生物鐘。上午8時至12時,下午3時至6時,人們精力最旺盛,思維敏捷,吸收信息能力強。這兩段時間,上午又較下午為佳。因此,對于討論重大問題的會議應盡可能安排在上午,討論一般性問題的會議安排在下午。從會場環境心理看,特別是會場形式對人們的心理影響比較明顯,圓桌會議可以使人感到平等、合諧、融洽。設主席臺可以使會議形成中心。主席臺擺低一點,離群眾近一些,會使人感到親切……就是要根據不同會議的性質和內容,安排適當的會場形式,以求得最佳效果。

在會議形式創新中,特別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會議條件。凡能用電視電話或在網絡上召開的會議,原則上不再集中開大會。要提倡多開小型現場會,以及“連會、套會”,切實減少陪會;對一些大型會議的安排,要努力從滿足于日常組織轉變到積極推進會議的改革創新上來,以提高會議的水平,不斷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的要求。調研中,許多同志提出,“希望改變開會模式,不要總是先幾個單位發言,然后許多領導講話,要抓住主題,單刀直入,短平快,高效率,重在貫徹”,要“務實、務精、務短、務效”。這里需指出的是,“會議適合雙向交流”、會議一定要“議”,這是不少同志在問卷調查最想說的一句話中提出的。有的學者認為,提高會議質量關鍵在一個“議”字上,要會而有議,議而有決,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不少會議往往只“會”不“議”或者空發議論的狀況,讓“會議成為啟迪智慧,轉變觀念的場合”。

3、要突出會風建設,源頭把關,從根本上確保會議質量和效益。

會風的好壞,可以說是確保會議質量的主要因素。加強會風建設,轉變工作作風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會風建設的內容包括許多方面,當前需特別強調的是,要進一步完善會議制度和嚴明會議紀律。要著重健全會議審批制度和會議管理制度。要針對會議議題、范圍、人數等進一步完善逐級審批制度,綜合平衡,統籌安排,掌握可開可不開的會議堅決不開,可開小會的不開大會,可參加可不參加的人員堅決不允許參加,可開短會的不開長會,能合并召開的堅決合并召開等原則,下決心改變會議想開就開和有的人一天要趕幾個會,或同一時間要參加幾個會議的無序狀態,進一步“增強規范性動作,盡量減少自選性動作”,使會議管理逐步科學、規范、有序。還要進一步完善會議通報制度。對于開會遲到早退,代會、缺會等現象,以及對會議精神落實情況要及時進行督查并通報;對于屢次遲到又不認真貫徹會議精神者,要由紀檢監察部門通報批評,并追究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同時,可將會風情況整理成冊,設立會風檔案,作為干部考核獎懲的依據。當前,要特別重視進一步加大督查工作的力度,尤其要抓好重大決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貫徹落實情況的督查。還要重視做好會后工作,充分發揮會議功效。

加強會風建設的關鍵是要提高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執政為民、服務到位的意識和本領。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和“一把手”更要率先垂范,作出表率,努力做到帶頭精簡會議,嚴格審批會議,模范執行會議紀律,全面落實會議精神,尤其要提高宏觀決策、把握全局的能力,夯實調查研究的基本功,會議講話、報告力求親自指導,最好直接主持起草,要自己寫東西,講自己寫的東西。這樣,必須開的會議質量和效益就一定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