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研究綜述

時間:2022-07-08 05:32:00

導語: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研究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研究綜述

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是黨的干部工作在新形勢下,適應新情況、新形勢的客觀要求,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鄧小平理論在干部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早在1978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在管理制度上,當前要特別加強責任制”,198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制定一項關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的規章制度也被有關部門提上了議事日程。1999年,中組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專題研究,不少問題達成了共識,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現狀呼喚責任制

干部工作的核心是選拔任用工作,干部制度改革的關鍵是選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如果在選拔任用這個環節上沒有重大突破,干部制度的改革就很難在根本上取得突破。因此,無論是各級黨委還是廣大群眾,對干部的選拔任用非常關心,也對選拔任用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看到,當前在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違反選拔任用規定之后規定不細、責任不清、追究不力是一個重要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滋長了下列問題:

1、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風得不到徹底克服。近幾年出臺的干部制度如《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中發〔1995〕4號文件),對選拔任用工作的要求和程序作出了原則規定,但對用人中出現問題是否追究責任沒有詳細規定,對有關責任人也沒有制定明確的處分依據,致使有的地方出現了“帶著問題提拔”、“邊犯錯誤邊提拔”的現象,用人的違紀問題因領導人的調換無從處理,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是干部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將大大增強對違的干部選拔任用政策的查處力度,有助于從制度上防止和克服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

2、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水平的提高難以保證。黨領導全國人民實行依法治國,同樣也是用制度來實施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用制度選人,用制度來提高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水平是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在有的地方,干部制度出臺時比較熱鬧,過不了多久便銷聲匿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一套完整、規范,系統的責任體系,使各級黨委及其干部主管部門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切實負起干部推薦、考察、選拔和任用的責任來,最大限度地減少用人失誤和不當。

3、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重要規章制度不能有效貫徹落實。近年來,中央及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許多重要的文件,如《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工作暫行規定》等,規范了干部的選拔任用工作。但我們也看到,這些規章制度在有的地方和部門貫徹過程中,打折扣現象經常發生,有的甚至有章不循,明知故犯。產生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述重要規章的貫徹落實得不到足夠保障,缺少強有力的措施保證它們的落實。

4、不能充分體現廣大群眾對干部工作的要求。自從小平同志提出要實行責任制以來,責任制在各行各業得到普遍應用,已經從企業理、社會服務推廣到政府管理,如《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政府對具體的行政行為負有法律責任。黨內實行責任制也有先例可循,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更是把黨內實行責任制提高到制度化的高度。干部選拔任用這項如此重要的工作,在廣大人民群眾看來,理所當然要建立責任制。通過建立責任制,嚴格制約和監督干部的推薦者、考察者、決策者,真正選拔出那些群眾公認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的干部。

二、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的焦點

干部選拔任用是一個較復雜的系統,包含了一系列環節,每一個環節又有不同的工作形式,因而在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過程中,一些問題成為了焦點,主要是以下五個:

1、責任的界定。中發〔1995〕4號文件和《黨政領導干部考核工作暫行規定》主要規定了決策和考察環節哪些行為要追究責任,但對推薦環節哪些行為必須追究責任沒有明確規定。同時在實際工作中,有時按程序辦事,但仍有可能出問題,這時有可能是過失責任、故意責任或者是無過錯責任,對這要不要追究責任、是不是不論后果嚴重與否都要追究責任,產生一定的分歧。另外,責任界定的思路也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按照干部選拔任用的程序(環節)來界定,如推薦責任制、考察責任制、決策責任制等,另一種是按責任主體來界定責任,如黨委在推薦、考察、決策中應分別負有哪些責任,干部主管部門在推薦、考察、決策中應分別負有哪些責任。

2、責任環節的界定。干部選拔任用包含民主推薦、考察、干部主管部門討論、書記辦公會議醞釀、常委會討論決定,部分還需要政府黨組討論、人大常委會任命,如此諸多環節是不是每個環節都要建立責任制,還是就一些關鍵的環節如推薦、考察、決策建立責任制,對此有不同的方案。不同的地區,因為干部工作的部分環節有不同情況,提出還應建立干部審查責任制、干部公示責任制和干部監督工作責任制。

3、責任主體的界定。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負有責任的主體可分兩類,一類是集體(單位)主體,是對干部選拔任用具有參與、建議、討論、決策權的組織和部門,包含各級黨委、干部主管部門、政府、人大及部分執紀執法部門;另一類是個體(個人)主體,主要有上述部門的領導成員、組織干部、參與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基層干部、黨員群眾等。因此,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負有責任的主體有集體主體和個體主體。是不是每個環節都要由這兩類責任主體承擔責任,還是以其中一類為主,或者部分環節以個人責任主體為主,部分環節以集體責任主體為主,甚至有的環節如群眾推薦沒有必要明確責任主體,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4、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有人或部門切實承擔起主要責任,對此分歧比較大。群眾認為,干部主管部門要承擔主要責任,陜西省西安市的一次調查中,82.4%的群眾認為,考察失真的主要原因是考察者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夠深入、自身業務素質水平不高和考察者不能抵制不正之風。但也有人認為,由干部主管部門承擔主要責任有失公允。因為人非常復雜,識人察人基本沒有規律可循,難度很大,而且起決定作用的關鍵責任人往往是干部工作的領導者,有時甚至是上級機關的領導干部。如果在干部選拔任用中由于領導干部出了問題,領導干部有時會把責任轉嫁到具體從事工作的同志身上。某市調查中發現,領導干部向組織推薦人選時,習慣授意他人寫推薦材料或口頭打招呼的占41.9%,而不是負責地寫署名推薦材料。因此他們提出,領導干部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5、責任的追究和責任制的保障。制定了責任制,就要追究責任,但實際情況是,建立責任制容易、追究責任難。主要由于主要領導干部的責任難追究、以集體名義作出的決策責任難追究,追究責任的證據不充分,有人把它概括為“推薦責任難記載、考察責任難認定、任用責任難落實。”由此有人提出,應該相應建立責任制的保障機制,但由誰來負責保障職能并起主要作用,是同級黨委及其干部主管部門、同級人大,還是上級黨委及其干部主管部門,社會監督尤其是新聞輿論如何發揮作用等等,存在一定的不同看法。

三、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的總體設想

近幾年來,中央及中組部出臺了許多重要文件,為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提供了依據。各級黨委和干部主管部門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與理論探索,部分地方已經就單項工作制定了責任制,為盡早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也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1、科學劃分責任范圍,明確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應追究責任的行為。考察和決策環節明令禁止的要追究責任外,在推薦環節,下列行為也要追究責任:故意推薦有嚴重問題的人或故意隱瞞被推薦人選問題的;收受禮物或索賄、受賄,借推薦之名給跑官要官者提供便利和條件的;向被推薦者跑風漏氣或封官許愿,給干部選拔任用造成嚴重影響的;進行非組織活動,嚴重影響推薦公正的。凡是故意責任,不論行為及后果嚴重與否,都要追究。那些因過失或無過錯造成的用人失誤或用人不當,視后果嚴重與否追究責任,一般情況下,因選拔任用某個干部失識或不當且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應當追究責任,一個地區或部門連續發生用人失誤或不當也應追究責任。

2、立足干部工作實際,要在關鍵環節并且起到關鍵作用的工作形式建立責任制。在建立責任制的兩種思路當中,大部分人傾向按干部選拔任用的程序即工作環節建立責任制,這樣易于《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相一致,如天津市在1997年實施了干部考察責任制。同時考慮到在實際的干部工作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有些環節及其部分工作方式,如果每一個環節都要建立責任制的話,牽涉面太廣,責任反而難以追究。因此,當前主要的是建立推薦責任制、考察責任制和決策責任制。推薦的三種主要形式中,群眾推薦是群眾的權利,而組織推薦和領導干部個人推薦,對干部選拔任用影響較大,且組織推薦也與該組織的主要領導干部有關,因此推薦責任制的核心是領導干部個人推薦責任制。

3、合理界定責任主體,以個體責任主體為主,集體責任主體為輔。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既有集體責任,也有個體責任,為了防止“集體決策、人人都不負責任”現象的發生,要把責任制的責任主體突出為個人主體,要把追究個人責任放在首位。在推薦環節,要把責任主體立足領導干部個人;在考察環節,要把決定考察對象的部門負責人和具體負責考察的工作人員作為責任主體;在決策環節,要把具有決策權力的黨組織一把手作為責任主體,明確其為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使其切實負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職責。因此基礎上,分清集體責任和個人責任,主要領導責任和重要領導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責任的追究。

4、強化“高一級”負責原則,由上級黨委及其干部主管部門確保責任的追究和責任制的實施,同時大力提倡社會參與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監督。實施責任追究,應由上級黨組織及其干部主管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執行。上級黨組織及其干部主管部門主要履行以下職能:定期對下級黨組織及其干部主管部門就執行責任制情況進行考核;受理干部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檢舉、申訴;糾正違反責任制的行為和結果;對有關責任人提出處理意見或建議。紀檢(監察)機關在職能范圍內,視情節輕重,按有關規定提出黨紀、政紀處理意見或建議。要加強干部主管部門與新聞界的聯系和溝通,通過新聞界加深干部主管部門與社會的雙向了解,在不影響保密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作用,加強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監督。

5、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為責任制的實施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建立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的同時,應在干部的推薦、考察、決策等各個環節深化改革,減少阻礙責任制實施的不利因素。從決策看,黨委集體決策時,每一位黨委成員按理應了解討論決定的對象,但實際情況并不如此,致使他們對自己表決的結果難以承擔責任。某市在調查中發現,黨委討論決定自己并不了解的干部時,黨委成員投棄權票的占36.1%,只要沒有發現大的問題就投贊成票的占32.8%,贊成多數人意見的占25.9%,贊成一把手意見的占5.2%。因此,黨委討論干部時,使每一位黨委成員了解討論決定的對象,并使自己表決時不受周圍成員或一把手影響,就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個方面。推薦時,加大群眾推薦的份量,減少領導干部個人的意志;考察時改進考察工作的方法,掌握考察對象的真實情況,這些都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從而和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制一道減少用人失誤和不當,確保優秀人才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