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調研分析
時間:2022-07-08 05:52:00
導語:關于實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調研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8年10月下旬,我們在調研次年組織工作思路時,專門就領導干部任前能否實行公示、利弊情況及怎樣實行公示進行了專題調研。隨著這項工作在我市的逐步推開,為更好地發揮其在干部工作中的應有作用,最近,我們對這項工作的實施情況、存在問題及下步如何進一步健全完善,推進這項工作的更好開展,再次進行了跟蹤調研。
一、基本情況和做法
自1999年6月起至今年3月,我市市、縣兩級已推出公示干部27批190人。其中,市級5批16人,縣(市)區22批174人。縣級推出的174人中,正職34人、副職138人,非領導職務2人。經過公示,市縣兩級共任用被公示干部184人,暫緩任用6人,沒有取消任職資格的。
綜觀市縣兩級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情況,有以下幾個共點:
(一)慎重推出公示工作。對干部的任用既要通過公示,讓社會群眾監督,又要使干部工作能夠經得起社會群眾的監督,是實行這項制度起碼的要求。為此,市縣黨委和組織部門都慎之又慎。從首批公示推出的時機看,市縣都抓住縣、鄉兩級換屆結束,干部任用轉入了個別正常調整的有利時機,此時試行公示制,一方面工作量比較小,便于穩妥實施,不斷完善;另一方面也使各級各類干部有一個心理調適期,為下步的逐步推開起好步,打好基。從首批公示的時間、人數、擬任職務看,首批公示時間較早(1999年6~7月)的,公示的人數往往較少(如寧海3人,余姚、慈溪4人,鄞縣2人),擬任的也都是副職;首批公示時間相對遲些或第二批公示,由于有了借鑒,公示的步子就較大,如奉化、北侖首批公示的時間較遲(1999年12月,2000年1月),人數就較多(分別有13人,18人),寧海、余姚第二批公示了24人,25人,且擬任職務也包括了機關、鄉鎮,副職、正職的所有縣管領導崗位。鎮海推行這項制度既早且慎。他們從去年3月起,分3批,先后在公安、財稅等系統對中層干部實行任前公示,9月份再向區管擬提拔副職推開;市里處在副省級城市的層面上,當時又值“三講”,全面總結干部工作的經驗教訓,因此對局部性的干制改革是小步穩進,5批公示對象都是擬任副職,人數也不多。從公示對象的確定看,市縣組織部門和黨委都進行了比以往更為嚴格細密的考察醞釀。公示期間,正逢對干部任用“黨風廉政建設‘一票’否決制”試行,被公示對象們都再次被嚴格地把了一次關。
(二)正確引導公眾輿論。擬任干部公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積極、熱烈的反響,但也有少數人懷疑這是否只是一種形式。針對這種情況,市、縣(市)區委十分注意正確引導公眾輿論。首批公示對象一推出,市里就在寧波日報頭版頭條用較大篇幅報道,配發了評論員文章,并以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答記者問形式,對群眾關心的五個問題予以闡釋。嗣后,寧波日報、寧波電視臺多次就這項制度及其意義作用、社會反響及有關問題,從公示部門、各界群眾、被公示對象的不同視角進行專題“焦點報道”,跟蹤報道。各縣(市)區也都在新聞媒體的醒目位置或黃金時段進行報道、評論和宣傳。所有這些對正確引導公眾輿論,引導干部群眾關心參與公示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市縣27批公示期間,共收到群眾來電、來信、來訪129件(次),其中不少信訪是對如何改進、完善這項工作的建設性意見。有48件署了真實姓名,署真名率(48.7%)遠高于一些實行這項制度的外地單位。
(三)嚴肅公示期間紀律。公示期間,市縣都制定了嚴格的工作規程和紀律,要求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對信訪反映人、反映內容嚴格保密;同時告誡廣大干部群眾,要本著對黨對干部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反映問題;公示期間,實行全天候值班,所有來電、來信、來訪都有專門值班處(科)室接待處理,經統一編號記入《干部任前公示反映受理記錄單》后,及時進入公示信訪專項處理流程。受理公示反映期限結束后,還要求被公示干部所在單位,將單位內外的反映情況向組織部門反饋;同時做好群眾信訪的材料建檔工作。
(四)認真受理群眾信訪。受理群眾信訪,是實施公示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直接關系公示成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市縣大體上是這樣把握的:一是認真分析梳理。凡針對公示工作的有益建議、善意批評,及時吸納其正確合理成分,改進完善公示工作。
二是分類處理干部信訪。一般:①反映中有實質性問題的,不論是否匿名都作調查核實。經查證,“問題”不存在或雖有一些但不影響任用的,按程序提交黨委常委會研究任命;“問題”一時難查清、影響公示干部形象的,暫緩任用。我市暫緩任用的共6人,主要有二個方面問題:一是在社會生活中有一些民事糾紛,形象不佳。二是反映經濟上的問題,一時難以查清;“問題”存在且影響任用的,取消任職資格,并視“問題”輕重移交執紀執法部門處理。②對反映的“問題”組織上已經掌握且不影響任職、或無實際內容的,不論是否匿名,一般不作調查核實。③對惡意誹謗、誣告者酌情予以查處。
三是注意把握調查范圍。如寧海的查證原則是:能向組織了解清楚的,不再向本人了解;能向本人了解清楚的,不再擴大了解范圍。調查核實及處理情況統一編號登記入《干部任前公示反映核查處理單》中。
四是認真搞好反饋。①向被公示干部的反饋。對無群眾信訪反映、決定任命的,反饋中提醒本人沒有反映不等于沒有問題,以示警策;對有反映、組織核查后“問題”不存在或不影響任用的,在講明查證結論的同時,原汁原味地反饋群眾反映,以示提醒;對暫緩或取消任用資格的,反饋查證結論,進行談話教育及采取相應措施。②向署真實姓名的信訪者反饋查證結果,視情引導和解釋。市里還填寫《向署(留)名舉報反映者反饋情況表》。
(五)動態把握操作規程。作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項新嘗試,不可能在一夜之間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因此,市縣組織部門對公示工作的每一步每一個環節既慎重嚴謹,又不固守定規,注意總結吸納每批公示推出后的經驗、建議,動態把握操作規程。如市里首批公示對象推出后,針對一些信訪提出公告中應“介紹被公示對象的任職意向、畢業學校和專業”、“對舉報人作保密的承諾”、“注明通訊地址和郵政編碼”、“講明雙休日是否受理公示反映”等有益建議,市里即在第二號公示公告中予以采納。寧海縣在首批公示公告中,曾有:(來信來訪反映情況)不準怎樣怎樣,如果怎樣怎樣,就怎樣怎樣查辦等的提法。但他們意識到,在公示制才剛推行,還需社會廣泛關注支持時,這樣的提法不利于廣開言路、營造氛圍。于是在以后的公示公告中,類似的提法未再出現。不斷吸納方方面面好的意見建議,既體現了公示部門的誠意,使這項工作更獲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也改進了工作,便利了實施,使之逐步完善。
二、主要難點及探因
從公示工作在我市初步的實踐看,也存在一些難點和問題,主要:
一是社會反響趨向平淡。干部工作特別是選誰用誰,本是社會普遍關注、議論的敏感話題,但在全市27批190名對象的公示中,共收到群眾信訪129件(次),人均信訪0.67件(次),社會反響比預期的要小得多,且呈趨淡態勢。市里首批公示共收到信訪31件(次),其中,針對公示工作的18件(次),針對個人的13件(次),人均2.6件。但到第4批公示,竟未接到一個電話或信訪。縣(市)區更為平淡,對174名公示對象的來電信訪共81件(次),人均0.47件(次)。慈溪、江東首批公示對象推出后,竟遇未接到一個電話或信訪的狀況。奉化的同志說,原擔心公示后的信訪會應接不暇,沒想到反映的人這么少。與江西吉安、河南開封、新疆及海南等地相比,我市公示的人均信訪量也明顯偏低。
二是群眾信訪匿名居多。盡管公示部門在各批公示公告及有關的載體中反復強調,來電來信反映情況要署真實姓名,但收到的電信仍是匿名居多,市、縣分別達54.2%和67.9%;甚至不少為公示工作建言獻策的電信,也不愿署真實姓名,匿名率達40%。這樣不僅使一些反映的問題難以查證,也使有些查證的結果無從反饋,降低了工作的透明度,減少了公示部門與社會群眾溝通、引導的渠道。
三是反映的問題難以查證。這是實行公示工作前,各級公示部門談的最多,也最難解決的問題。主要:一是匿名居多,無法查證。二是線索不明,無從查證。針對個人的信訪反映中,雖然屬惡意誹謗、誣告,沒有實質性內容的只是極少數,30%左右是由于不了解黨的干部政策和干部任用條件,而致盲目反映的,但仍有60%左右的有一定的可信度而又線索不清。對這些問題,不查無法給自己一個明白,給群眾一個交代;查又的確無從查起。三是條件所限,難以查證。受理公示反映的時間一般為7—10天,難以保證調查核實的需要;但時間過長,不僅影響效率和工作,且易引發各種不必要的猜測;同時為盡量減少負面影響,調查的范圍往往比較謹慎、有限;組織部門的力量,有時也難以保證調查核實的需要,等等。
上述難點,集中反映了二個問題:一是公示制推出前就已充分估計到的,即反映的問題難查實、難認定;二是公示制推出后逐漸凸顯出來的,即社會群眾欠熱心、有疑心。
社會反響不熱、群眾存有疑慮,不乏存在三種可能:一是我們的干部工作、公示工作已經很完善,公示干部經過全面考察和層層把關,即使是從群眾局限、挑剔的眼光看,也的確無懈可擊,提不出任何意見。這種情況在理論上成立,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少存在;二是群眾對干部工作、公示工作、公示干部不了解,無從反映意見問題。這種情況存在。如市里第四批公示干部中,有幾位是長期在機要或科研崗位工作,工作接觸面小,群眾不了解、提不出;三是部分干部群眾不懂、不敢、不愿參與這項工作。這是問題的癥結,并引發我們對公示工作主、客觀環境現狀的多方面思考。
從客觀上說,主要:一是民主政治的氛圍欠濃。群眾對積極、正確、有效地參與監督黨的工作、干部工作的意識、愿望還不夠強烈。二是不正確的思維定勢。如懷疑。部分干部群眾依然認為用干部是領導的事、憑“長官意志”,即使公示,也只是做做樣子、走走形式,進言反映了也沒用;擔心。怕反映了問題后被泄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反映了問題也不愿署真實姓名。三是價值觀趨向多元。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使人們對實現人生價值有了多種選擇,而非主要靠走“仕途”。官本位觀念的逐步趨淡,使人們對選誰用誰的關注也漸趨平。我市某地反映,該地一個年輕的財稅局副局長前段剛剛辭官下海,這在市場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內地是較難想象的。
從主觀上分析,我們工作的自身也存在許多亟待改進完善的地方。
一是思想上的局限和偏頗。在探索推出公示制之初,各級公示部門,往往只是把它作為對干部考察環節不足的一種補充,以防止用人的失真失察。但在實際運行中,公示制已經突破了這一狹窄的功能定位。如市里通過對首批公示所反映意見建議的積極吸納,為正確貫徹把握好干部工作的四化方針和用人導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些地方雖也實行了公示制,但主要也為順應趨勢、做出姿態,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并未完全與民主、公開的要求接軌,認識深處的抵觸、擔心等也并未真正化解,實際操作中往往比較機械、放不開手腳。一遇棘手問題,即習慣以本位的、行政的、暗箱作業的方式方法來對待。如有的縣(市)區在公示制中規定:“凡匿名反映問題的不予核查”,理由之一是怕挫傷干部們的積極性,卻不愿實事求是地正視當前的言論環境的確存在讓人顧慮重重、不敢露“廬山真面目”的多種因素,公示的門開的很小很勉強,卻不怕挫傷群眾的積極性,不怕影響公示工作的信譽、初衷和效果。
二是公示的力度還不夠大。從干部管理環節看,公示僅局限于對干部任命之前的公示;從公示的對象看,主要用于擬提拔領導干部的任前公示,少數縣(市)區對擬提任正職也實行了公示;從公示的內容看,主要是個人基本情況、工作簡歷或再加任職意向;從公示公告的次數看,一般只在當地新聞媒體上登播1天,每天1—2次。這與河南新蔡縣在長達20天的公示期限內,每天都在新聞媒體的黃金版面、時段上登播比,相差太多;從公示的結果看,公示干部的任用與否不再向社會公示反饋,這在很大程度上使這項制度給人一種不夠完整的感覺,減少了社會關注的興趣點,也易使群眾和反映人感到他們的反映被重視不夠,甚而會懷疑公示部門的誠意,客觀上不利于這項工作獲得社會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我省湖州、河南開封則將公示干部的任用結果也公示于社會。
三是方法制度還不夠完善。實際操作中,市縣兩級常常遇到這些問題,如:怎樣解決一些群眾因對干部工作、干部政策不了解而盲目信訪,且信訪后,因愿望未達而對干部工作更不理解甚至誤解的問題;對信訪反映人的責任應如何明確;如何規范對反映問題的查處程序;怎樣合理界定查證中與紀檢部門的職能交叉;怎樣做到既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查證清楚,又不暴露反映人,不給被公示干部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查證后,對的確存在問題的,怎樣合理界定暫緩任用或取消任用的界線與期限;對推薦考察中的失察現象如何追究,等等。這些問題如不能妥善解決,必然影響到公示工作的信譽、力度和效果。
三、幾點啟示和建議
上述分析使我們不難得出兩個結論:加大公示力度的時機已經成熟;解決操作中的難題十分迫切。
從必要性說,對擬提拔干部進行任前公示,是為了防止把那些原本素質不高、存在問題的人帶入領導干部隊伍中去,但這并不意味著進入領導干部隊伍就等于進入了保險箱,并不意味著領導干部們就不再需要民主、公開的監督了。不少縣(市)區反映,擬提拔干部畢竟還不是一個地區、部門、單位的領導干部,由于資歷淺、權力小、工作接觸面少,公示后,對他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的人也少;而已經在位的領導干部,資歷長、權力大、社會工作接觸面廣、權力被拉攏腐蝕的機會也多,公示后,能反映出的問題也多。這些年,一些領導干部違紀違法的事實也說明:領導干部更需要公示。公示的重點,應該是已經在位的現職領導干部。
從可行性說,公示制符合《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規定的民主監督、群眾公認的原則和操作要求。作為干部管理中的一道環節,它可嵌入對各級各類干部的管理之中,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因此對擬提拔干部在任前可以公示,對現職領導干部在定期考核、試用期滿轉正、崗位交流、提任正職前也都可以公示;對委任制干部可以公示,對選任制干部也可以公示。不少縣(市)區已在機關和鄉鎮的選任制干部中,進行了成功嘗試,且先公示、后提交人大醞釀,其工作更好做,通過率和選任率也更高。
從操作性來說,原來最為擔心的公示后驟然而增的工作量會使組織部門難以承受的情況并未出現。不少縣(市)區反映,推行公示制后雖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工作進展平穩,“浪花”并不大,且還有潛力可挖。而操作中的疑難問題則已是引起公示部門的高度重視,正在積極探索解決的。
從有效性說,要把對“公示”制的預期放在適當的位置。“公示制”是對干部工作、干部本人進行民主監督、公開監督的一種手段,但非惟一手段,有它自身的局限性。除了我們在“公示制”推出之初就已對它的“利”、“弊”進行過的分析外,“公示”在發現干部的實質性問題、評價干部的思想作風、體現群眾公認方面的效果較好,但對干部的能力素質相對就較難把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公示制不是萬能鑰匙,不能預期過高。只有積極探索解決公示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并與其它制度有機配套,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上述分析啟示,使我們對進一步推進公示工作有三個方面的建議:
(一)加大公示力度。
就我市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力度:
1、公示的環節。
一是考察公示。即在對領導班子、領導干部進行屆中、屆末、定期考核及經常性調整的考核前實行公示。
二是任前公示。即對擬提拔的正、副職領導干部在任前實行公示。
三是試用期滿公示。即對新提拔領導干部在試用期滿前的考核中實行公示。
2、公示的對象。
從任用方式講,主要是二種:一是委任制干部,這在我市已經實行:二是選任制干部,這在部分縣(市)區已經實行。其他的如考任制、公開選拔、聘任制、聘用制等,其實是對干部上任前的一種選拔方式,而非任用方式,其本身還是要和委任制或選任制方式對接。
從級別講,擬提拔副職、正職、平級調動、交流的干部都應公示。中層干部的公示可因單位而異。但重要部門、與社會群眾接觸聯系密切部門的中層干部也應實行公示。
有四種對象不宜、不必公示:軍隊轉業干部,掛職干部,擬任某些特定職務干部,非領導職務。
3、公示的范圍。
一般,應按干部管理權限,由主管部門對擬提任干部在其現工作地區、系統、單位進行公示。擬提拔正職、平調的副職應其原任職所在地區向全社會公示;擬跨地區、系統、部門提拔的副職,應在原任職的地區、系統、部門內公示;擬從單位內提拔的副職,可在所在單位、部門、系統內公示;對熱點部門或重要崗位干部的提拔,原則上應向全社會公示。
4、公示的形式
①社會公示。通過報紙、電視、電臺等新聞媒體公示。
②系統、部門、單位公示。通過文件、會議、單位公告欄、櫥窗等公示。
③住宅地公示。在被公示干部住宅所在區域內張貼或發送公示公告,進行公示。
5、公示的內容
除了現已公示的擬提拔干部的基本情況、工作簡歷及任職意向外,還可視情逐步擴大公示的內容,如干部的政績,特長,獎懲、榮譽情況,初步考核結果,擬任崗位的任職條件等等,真正把監督、評判干部的依據交給群眾,使群眾不僅履行反映問題的職責,更能履行起全面評價、監督干部工作和用人導向的職責,切實體現“公示”的初衷。
6、公示反映受理期限和公示次數。
目前我市和大多數縣(市)區公示反映的受理期限為7~10天,還是比較適當的,但公示的次數應增加。按受理公示反映期限的倒計時,寄送平信一般最多3天,那么報紙、電視、廣播公示公告至少應持續到第7天,每天至少一次。
7、公示的要求。
公示中應明確要求:凡以集體名義反映的要加蓋單位公章,屬個人反映的應署真實姓名及聯系辦法;應實事求是、具體地反映問題等等,但不應提“否則不予受理”之類的話。
8、公示結果的反饋。
公示結束后,對干部的任用情況應通過原來的公示渠道,向社會、系統、部門或住宅地作公示反饋。暫緩任用、取消任用資格的公示干部,其名字可以不出現,不解釋。
(二)完善操作方法
1、加強輿論宣傳引導。通過新聞媒體,加大對公示工作的介紹、宣傳力度,一方面提高各級組織、各級干部的思想認識,克服抵觸思想和畏難情況,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這項工作;一方面引導群眾關注、支持、參與公示工作。同時教育群眾,要出于公心、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
2、擴大政務公開。要進一步擴大政務公開,同時把干部工作的方針政策,用人的原則、要求、標準、條件通過有效載體公之于社會,使群眾能經常性地了解干部工作的動向、干部的勤廉狀況,能大致上掌握應以什么樣的要求、標準、條件評價干部工作、評價被公示干部,減少盲目信訪,更積極有效地參與公示工作,使公示工作能夠真正完全地置于社會群眾的有效監督、檢驗之下。
3、把好調查核實關。對群眾的反映,不能以是否匿名而定是否調查核實,而首先要看反映的問題是否有一定的依據、線索或苗頭跡象,能查證的要盡量查證。要謹慎把握好查證與為反映人保密和不損傷被公示干部的關系。一旦三者難以調處,應先保證查證和保護反映人。對被公示干部來說,有“問題”,查他是咎由自取;沒有“問題”,查后才能還他清白。
4、大膽實踐探索。從目前我市、縣(市)區的初步實踐看,大的方向、原則、思路、方法是對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但市縣之間,縣縣之間,在公示的對象、范圍、時間、運作程序、方法等也還各有不同,也很難一概而論短長。下步加大公示力度,就急需規范和完善。但規范不等于統一。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市及各縣(市)區大可不必強求一致,而是應根據各自的實際,積極實踐,大膽探索,走出一條切合各自實際的有效的方法路子來。
(三)健全配套制度
如前已述,公示制只有與其他的制度措施配套運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些制度,除了我們已經建立并已與之銜接配套的,如:領導干部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個人收入申報制度,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組紀聯席會議制度,干部工作監督員制度,領導干部助理制、試用制,談心、函詢、誡勉制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一票”否決制,等等以外,當前還急需建立:干部考察公告制,干部推薦考察責任制,公示反映調查核實制等等,以保證這項制度的順利推開,漸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