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長效管理專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10 05:27:00
導語:背街小巷長效管理專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今年是實施三年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最后一年,隨著改善工程的相繼完工,市委、市政府及其廣大市民對改善后的背街小巷能否建立并實施長效管理越來越關注,帶著這個問題,市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掛職干部臨時黨支部組織掛職干部利用一個月的時間,深入街道、社區,深入改善工程一線和改善街巷的現場,調研背街小巷的改善成果和落實長效管理的情況。采取聽取匯報、座談訪談、問卷調查及現場考察等方式,共走訪全市五個城區,35個街道(鄉鎮)、社區,實地踏勘了41個改善工程一線。
二、全市背街小巷長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從調研情況看,目前背街小巷的管理逐步從無序到有序,從不規范到走向規范,呈現出四方面的特點:
1、在實現重心下移,推進管理模式屬地化上取得成效。一是各區在堅持“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服務”的城管體制前提下,重心下移,把實現“塊抓條保”作為城市管理延伸的突破口,把確保背街小巷“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落腳點主要放在街道層面上。因此,街道管理在全市背街小巷管理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注重發揮社區的參與作用,把突出街道層面的“軸心”作用與突出社區“第四層面”的服務職能結合起來;三是從建立背街小巷長效管理模式的要求出發,各區在探索“重心下移”、“塊抓條保”的實現形式上,開始注重并強調政府間關系的協同化重于單個部門工作的最優化、政府與社會組織、市民間相互配合重于政府間關系協同的最優化。如上城區全面推行街巷屬地包干,街道牽頭組織社區、行政執法、市容環衛、建設、工商、規劃、環保、公安交警和轄區單位等“十位一體”聯動,以“十位一體、綜合管理、分塊包干、責任到人”為基本原則,整合各路管理資源,強化背街小巷管理。街道建立兩級協調機制,由街道定期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和社區,每月召開一次講評會,分析、協調、解決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對社區的問題由社區定期自我協調,各社區建立周會制度,分析存在問題,研究管理重點。
2、在實現塊抓條保,推進機制建立與運行上取得突破。一是做好在重心下移上的職能劃分工作。按照重心下移、責權一致和講求實效的要求,市城管辦會同市財政局、市交警支隊出臺《關于背街小巷改善后長效管理的實施意見》,進一步確立城區政府在背街小巷管理中的主體地位,理順市、區、街道和社區的管理體制,明確背街小巷管理的依據、工作標準、保障措施,特別是明確各自在背街小巷管理中的作用和職責,形成以市為核心、區為重點、街道為基礎、社區配合的管理體制。二是做好在條塊結合上的協調保障工作。成立各區工作協調小組,分管區長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及各街道分管領導為成員,定期研究解決管理中橫向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分工協調和縱向不同隸屬關系之間分權協調的突出問題,同時,按照“權隨事轉”、“費隨事轉”的思路,積極探索建立由街道牽頭實施、以轄區職能機構配合并由社區廣泛參與的互動協調機制。三是做好在建章立制上的責任落實工作。建立背街小巷管理工作領導責任制,量化、細化背街小巷管理工作目標,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并與干部政績考核掛鉤。在日常管理中實行“分塊控制”,將街道轄區的背街小巷細化為片、塊、分級責任包干,實行定點定崗定人定責,確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盲區。四是做好責任落實量化考核工作。定期檢查與不定期巡查相結合,加大對日常管理的監督,實行“區查街改,塊查條改”。健全完善檢查監督機制,同時根據城市“四化”長效管理標準及背街小巷“四化”要求,對背街小巷改善拓寬和拆違新增的道路統一測算,根據作業量并按“地域差異化”的原則對管理績效實施量化考核,區、街分級考評,嚴格獎懲。如上城區南星街道每年設置10萬元的獎罰基金,按責任主體和管理主體的要求,對城管、環衛、執法、社區、市政、綠化等實施六位一體的捆綁考核,并與區政府考核辦法掛鉤,實行季評年獎,有力推進了轄區背街小巷的長效管理工作。
3、堅持堵疏結合,在實現小巷綜合治理上取得實效。背街小巷改善后,除“四化”管理的要求外,還負有市政、綠化設施的管理養護職責,以及因道路拓寬和新增幢間路帶來的諸如破墻開店、五小行業增多、無證攤販流動設攤和人行道上機動車停放管理及停車費或停車泊位費收取等一系列新的管理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各區城管辦嚴格按照《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杭州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及《關于背街小巷改善后長效管理實施意見》等法規、文件精神,研究制定適合本轄區長效管理的實施措施和工作制度。一是充分發揮城管部門作為背街小巷和“四化”長效管理的牽頭組織、綜合協調的作用,結合數字城管,積極協調并促成建立相關職能部門、街道、社區三級互動和長效管理督查與反饋機制。如江干區城管辦牽頭協調,定期召集會議,定期檢查指導,對存在的突出問題,負責牽頭實施以街道、相關職能部門和社區共同參加的聯合整治及執法行動,不斷加大區查塊改,塊查條改的力度。二是從背街小巷管理和社區民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在依法管理、嚴格執法上堅持堵疏結合。如下城區潮鳴街道對背街小巷歷史形成的并深受人民群眾青睞的一些流動服務項目包括一些無證攤販經營的項目,由街道領導出面和城管部門、執法中隊協商,劃定適當的區域或選擇在不影響行人通行的人行道上免費為小商小販集中設攤,受到了小商小販及社區民眾的熱切稱贊。
4、堅持市民參與,在實現管理主體社會化上取得進展。市、區兩級政府及街道始終把推進由城管部門的“小合唱”向各職能部門和轄區各單位齊抓共管的并由沿街居民和廣大社區民眾共同參與的“大合唱”轉變。如西湖區推出翠苑街道的“六長聯系制”和在社區實行“一長帶五員”的管理方式;下城區推廣的“三定一明確”管理要求和長慶街道在社區開展的“十個一”管理制度;上城區望江街道開展的“十位一體聯動制”;江干區推廣凱旋街道總結出的“四字經”,以及拱墅區米市巷街道實行的街長負責制等,這些管理的方式方法,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離不開沿街居民和社區廣大民眾積極踴躍參與和支持。
三、下步建議
1、進一步加大長效管理的投入。一是區、街道要安排一定經費作為城市管理專項經費,專款用于長效管理,同時可以通過授權的方式擴大社區開展長效管理的經費來源。二是針對街道城管科人員不足問題,建議通過招聘或解決下崗失業人員來補充,確保長效管理工作有人做事,有錢辦事。
2、進一步加大城管與執法部門的協同力量。成立市區城市管理協調委員會或城市管理領導小組,來有效地協調城市管理與城市管理執法部門的協調事宜。
3、進一步發揮社區城管聯系站的作用。適當增加社區城管聯系站的人員與經費,一般以2-3人,年經費5-6萬元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