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形勢下加大黨政監督力度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1 03:55:00
導語:關于新形勢下加大黨政監督力度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從當上省級領導干部,那真是貓兒關進了牛欄里,進出自由,真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是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所說的話。這話不但形象地凸現出胡長清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不受約束,無所欲為的思想意識,而且反映出我們黨在監督方面確有漏洞,并引發出筆者對新形勢下如何加大黨政監督力度,更好地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某些現實思考。
一、加大黨政監督必須著力于使權力受到制約
我們深惡痛絕的腐敗與權力缺乏制約息息相關。無論是索賄受賄,官員傍大款,還是買官、賣官;無論是吃拿卡要、貪贓枉法,還是奢侈浪費、腐化墮落,其實質就是權力得不到制約所致。
權力運作的規律表明,沒有制約的權力容易被濫用;權力越大、越關鍵,就越是應當予以規范和約束,而現實權力體制中的情況卻相反,權力地位越高,受到的制約和監督卻越弱。正因如此,才使得某些人有恃無恐,肆意妄為。2003年,僅因腐敗問題被判刑或被查處的省部級高官就有12人。事實充分證明,權力制約和監督的薄弱,為權力在體制內的濫用提供了自由空間。
人類的政治史也表明,凡是不受制約的權力,必定被濫用;而權力被濫用,必定導致政治腐敗和專橫。這是人類數千年的政治史所反復證明了的規律。這一規律揭示了權力制約與政治清廉或腐敗的關系:要創造清廉和民主的政治,必須能防止和制止權力的濫用;而要杜絕權力的濫用,必須使權力受到制約。
為什么權力不受制約,政治會走向腐敗呢?這是因為:腐敗通常是掌握公共權力的人為自己謀利的行為,即以權謀私,公權私用。公共權力是根據公共意志組織、協調和控制社會公共生活的力量,它是基于人類共同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自國家產生以來,公共權力主要表現為國家的政治權力。歷史實踐表明,無論是少數人還是多數人統治的國家,都無法做到統治者全體直接行使各種具體的國家職能權力,而只能經授權程序由部分人代為行使。當具體的公共權力偏離了法律規范的軌道,被用來服務于個人或小集體的意志和利益時,權力就蛻變為個別人實現私欲的手段,成為被濫用的力量。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公共權力即人民的權力,主要是由黨政領導干部代行的。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反腐敗斗爭一直在進行,但是腐敗的蔓延之勢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其主要原因就是單純地打擊和懲罰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權力濫用的問題。因此,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就應當對權力的代行者首先從黨政監督制度上施以有力的約束和監督,使其不能為所欲為,不能隨意地、輕易地以個人的意志代替人民的意志,從而有效地減少和防止權力腐敗的發生。即是說,加大黨政監督力度要著力于使權力受到制約。
二、懲治和預防腐敗必須加強黨政監督制約
腐敗既然與權力缺乏制約密切相關,那么,加大黨政監督力度,構建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監控和規范權力的運作方式,使掌權者“不能
貪”、“不敢貪”,無疑是反腐敗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加強黨內民主監督。要強化上級黨委及其監督部門對下級的監督。改進民主生活會的方式,對領導參加民主生活會作出一些硬性規定;建立完善領導干部談話制度、查詢制度和誡勉制度等。同時,要加強黨代表大會對各級黨的領導人的監督。要盡快制定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以保證黨代表大會對各級黨的領導人的監督。如各級黨的委員會及其常委會在向黨代會報告工作的同時,要向黨代會單獨寫出黨的領導人(包括常委、委員及其黨的部門負責人)廉政狀況的報告,提交大會審查監督;代表有權提出罷免議案。在大會閉會期間,代表可隨時向同級或上級黨組織提出有關意見和建議,監督黨的機關及其領導人的工作。
(二)要加強人大監督。人大監督是對“一府兩院”領導人及其全部工作和整個系統的監督,在整個國家監督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強人大監督要注意考慮兩方面:一是“一府兩院”每年在人代會上報告工作的同時,還要專題書面報告“一府兩院”領導成員(包括政府部門領導成員)的廉政情況,提請人大代表審議;二是各級人大增設廉政委員會,對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及其領導人的廉政情況進行日常監督。
(三)要加強檢察監督。目前檢察機關的財政權、人事權均歸當地黨政領導管理,這是與“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原理相違背的,檢察機關難以行使監督。因此,要加強檢察監督,就要在財政權、人事權上給檢察機關以更大的權限;在運作機制上,要組織檢察官主動出擊,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找到監督對象的犯罪事實,以改變案件線索基本來自舉報的狀況。
(四)要加強紀檢監督。根據現行體制,各級紀委由同級黨代會選舉產生,由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這雖有利于紀檢監督工作的相對獨立性,強化其監督職能。但是,由于現行紀委的工作福利、人員編制歸同級政府管轄,機關干部任免歸同級黨委管轄的體制,導致紀檢工作仍受到本地區利益和黨委主要負責人個人因素的制約,不利于紀檢工作的開展。因此,要加強紀檢監督,就要在干部管理、案件查處、檢查督促等方面給紀檢機關以更大的獨立權限,以保證紀檢機關有效行使黨紀監督職能。
(五)要加強行政監察。1986年重建行政監察機關以來,國務院已經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行政監察法規,使行政監察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但是,按現行體制,監察機關屬于行政機關序列,這樣無權監督國家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和人大機關的公職人員,形成監督空白區。因此,建議考慮在人大機關中組建人民監察委員會,這既可強化行政監察,又可增強人大權威。
(六)要加強審計、組織人事監督。根據當前經濟發展形勢需要,切實加強審計機關的審計監督,對異地任職的領導干部進行換崗前的嚴格審計,以利于對經濟方面權力行為的制約;切實加強組織人事部門的黨政干部選撥考核監督。通過堅決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逐步提高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公開、競爭程度,著重對干部的推薦、考察、任用、交流、培訓等方面進行監督,減少和避免失察失誤等問題,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理干部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
三、懲治和預防腐敗必須充分發揮黨政監督部門的整體監督合力
我們黨和國家對監督工作是十分重視的,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工作,已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設立了若干專職監督部門,如負責法律監督的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監督的人民法院,負責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監督的行政監察機關,負責財政和財務監督的審計機關,負責黨政干部考核監督的組織人事部門,負責黨的紀律監督的紀委等。長期以來,這些監督部門分工協作,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整體監督合力。但這種監督合力的發揮還是很不夠,體現在:一是相互協作配合的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不高、不完備;二是進行相互協作配合仍缺少必要的組織保證,至今還沒有一個適當的組織來有效地協調各監督部門的工作,以致造成各監督部門之間有時在工作上互相脫節,出現監督的空檔或盲區,使該監督處理的得不到監督處理;或相互交插、重迭,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或不能把握應有的共同著力點;或在問題的處理上發生矛盾、扯皮、費時誤事,大大影響了監督整體合力的發揮,減弱了監督力度。新的形勢迫切要求各監督部門在作好各自監督工作的過程中,加強聯系,協同配合,充分發揮監督的整體合力,取得更大的監督效果。
第一,要建立聯系制度。各監督部門之間,要制定保持經常有序聯系、互通情況、協調配合的雙邊或多邊的規定,建立聯系制度。例如,對干部違紀情況交流、案件、案情材料移送、聯合辦案及其他有關事項,各監督部門應分別作出正式規定;組織、人事部門組織的干部例行考核、對提拔任用干部的考察、對有違紀行為但構不成紀律處分的干部的調職處理等工作,不僅要聽取有關監督部門的意見,還要邀請有關監督部門參加;各監督部門對違紀干部的案情和處理意見也要及時向人事組織部門通報。
第二,要建立適宜的組織。為了使各監督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和協調配合,還應建立適宜的組織,為充分發揮整體監督合力提供組織保證,可考慮建立“監督協調委員會”。由于各監督部門都有其法定的上級主管機關和法定職責,這個組織不應是權力機關,而應是一個互通情況、協調、咨詢組織;可由人大、政府、政協的秘書長、紀檢、檢察院、法院、監察、審計組織人事、宣傳等部門的負責人參加;要制定出委員會活動的有關規定,定期開會,使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情況,分析監督工作形勢,研究碰到的共同性問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提高監督工作效率,更好地貫徹黨中央反腐敗斗爭的戰略部署。
第三,要形成反腐敗領導機制。要在實踐中形成黨委的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主要領導親自抓,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支持和參與的反腐敗領導機制;在抓好學習、思想教育的同時,推廣領導干部交流、重要崗位輪換和進行廉政考察、建立廉政檔案等做法;突出工作重點,采取經常性檢查與突擊檢查、明查與暗訪、專門監督機關的檢查與業務部門的檢查相結合等多種方式開展專項檢查;紀委、法院、檢察院、公安、監察、審計等部門在各負其責的前提下,加強協調配合,突破大案要案;專門機關監督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組織和發動群眾評議政風、行風,鼓勵和保護群眾舉報違法違紀行為。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派和社會團體的成員以及黨風監督員、特邀監察員積極參與監督檢查工作。宣傳部門和新聞媒介加強輿論宣傳,扶正祛邪,對社會的丑惡現象進行曝光針砭,使反腐敗工作建立在堅實的群眾基礎之上,保證反腐敗斗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