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鄉科級黨政“一把手”權力監督情況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08-05 06:22:00
導語:關于鄉科級黨政“一把手”權力監督情況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一把手”腐敗案件頻發現象已成為一個的熱點難點問題,*區自*年以來,先后查處“一把手”23人,其中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就達15人?!耙话咽帧鼻案罄^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特點?如何有效遏制其發展勢頭?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今年初,*區成立了“一把手”監督課題組,由區委常委、紀委書記蔡紹忠同志親自任組長,利用兩個月時間,在全區進行了深入調研。
一、當前“一把手”監督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一把手”集權專權現象表現突出
首先,“一把手”缺少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有的“一把手”自恃高人一等,只把自已定位為“監督者”,頭腦里很少有“被監督”的概念;有的不能正確對待來自各個方面尤其是同級和下級的監督,把正常的監督甚至善意的提醒都理解為“找茬”“作亂”。其次,很多“一把手”熱衷集權,作風專橫。遇事喜歡個人拍板,即使通過班子會研究也是走走過場,會前不給班子成員思考醞釀的時間,會中自已先做導向性發言,讓其他人淪為表決工具。調查中,針對這一問題,“一把手”與其他階層人士分歧很大,問卷調查“一把手行為失范最突出表現在哪方面?”,被調查的“一把手”中選擇“做事專橫”的占11.1%,而其他各類人員選擇此項的占51.9%,這表明多數“一把手”專權而不自知,抑或習慣成自然,“沒權我一把手還怎么當?!”很多“一把手”霸道得理直氣壯。
(二)對“一把手”的監督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現象
1、主體缺位。雖然理論上說對“一把手”的監督體系,包括組織監督、班子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法律監督等等,但實際上目前主要是區紀委在唱獨角戲,其他的監督不是太遠、太軟,就是太難、太晚,不能獲得最佳社會效應。
2、內容缺位。目前,雖然針對“一把手”的監督管理制度有不少,但主要集中在經濟方面,側重防范其在“錢”的方面出問題,而對其他方面比如事權、人權、品德修養方面的規定或是沒有,或是有了也較原則,粗線條,彈性空間大,不利于操作。
3、時間、空間缺位。針對工作時間、工作場所的紀律規定多,對八小時以外的監督基本空白,而長期的實踐表明,許多不法交易恰恰是在“業余”完成的。
4、執行缺位。制度執行不到位,是調查中普遍反映的問題,有規不依,某種程度上成了對違規者的縱容。
(三)“一把手”腐敗案件帶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1、發案集中在要害部門。被追究刑事責任的15名黨政“一把手”,都是長期處于“權、錢、人”集中的熱點部門,如國土局、城管局、房管局、財政局等部門。
2、作案領域有共性。在被查辦的23名黨政“一把手”中,有16人與工程建設和人事安排這兩大領域有關。
3、窩案串案居多。將熊熊一窩,這類違紀案往往都是窩案串案,*年查辦的廣電局原局長董某受賄案,兩名副局長和辦公室主任均涉案違法違紀;*年查辦的民政局原局長李某受賄案,牽連到6人。
4、時段性特征明顯。所查辦的“一把手”受賄案中,90%以上的人員都利用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收受賄賂。
二、引發“一把手”腐敗的原因分析
(一)“首長負責制”使“一把手”權威泛化
長期以來,我們在各項工作目標考核中推行“首長負責制”,這對于統一步調、提高效率、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首先,其在強化了“一把手”地位的同時,也強化了“一把手”的集權;其次,淡化班子成員責任的同時,抑制了其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包括對“一把手”的監督意識也在淡化;第三,上級工作的推動過多地依賴于“一把手”,平常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偏聽“一把手”的意見,往往以“支持工作”替代必要的監督管理,甚至因怕束縛“一把手”的手腳、怕挫傷“一把手”積極性,對“一把手”的“小節”問題盡量寬容。
(二)體制制度缺陷使監督難以落實
1、制度不成體系欠科學性。制度的制定缺少科學規劃,相互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的現象客觀存在,有的制度只注重細枝末節,只注重日常具體行為的監管,抓不住源頭,抓不住關鍵。
2、制度過于原則欠操作性。一些制度過于原則,缺少細化措施,自由裁量空間大,具體執行中困難重重,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之間,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同,執行的力度就不同,結果很不平衡。轟轟烈烈出臺,冷冷清清收場的不在個別。
3、體制不暢使基層紀檢組織難展拳腳。鄉鎮、部門的紀委或紀檢組,受區紀委和本單位黨組織的雙重領導,有權有責任監督本單位的“一把手”,但事實上因人事、工資都決定于本單位,在個人政治前途和經濟利益上依附于“一把手”,這一監督職能基本無法履行。
(三)制度執行不力使監督流于形式
雖然,近兩年我區在加大督查力度,提高制度執行力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與社會期望值相比,差距仍然顯而易見。今年初,我區曾面向全區征集對黨風廉政建設的意見和建議,結果征集的600多條意見建議中,與制度執行相關的占34.4%,遙居第1位,高出居第2位的作風建設問題15.8個百分點。這次“一把手”監督調研中,如何將現有制度執行好也成了訪談對象熱議的話題,在問卷調查“一把手監督制度執行情況如何”時,滿意率為71.8%,遠低于“一把手監督制度完備程度如何”的滿意率近13個百分點。
三、加強“一把手”監督的對策思考
(一)固本清源,提高“一把手”的道德素質
1、選好人用好人是根本。在堅持德才兼備的前提下,以德為先。通過群眾舉薦、領導班子集體推薦、確定后備人選;利用考試、考察、考核等綜合錯施,全面了解預選對象的德才學識;堅持任前公示制度。注重干部的平??疾?,在“德”方面不合格的人,堅決不能選為“一把手”,對已在“一把手”崗位上思想品德存在問題的人,要嚴肅批評教育,嚴重的必須堅決更換。
2、強化教育是關鍵。加強對“一把手”的教育,提高其自身免疫力,是絕大多數調查對象的共識。要圍繞強化“一把手”的法紀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等,全力構建大教育格局,全方位地對“一把手”加強教育。教育的內容要注意針對性、教育的形式要實現多樣性、教育的目標要追求實效性。
3、加強交流是有效措施。被依法判刑的15名“一把手”,多數在同一崗位任職超過了5年,其中區教育局原局長皮某長達10年、物價局原局長陳某為9年。長期在同一單位任“一把手”,懈怠的不僅是工作熱情,還有自警自律意識。因此,有必要把“一把手”輪崗交流制度化、常態化,交流的“一把手”到一個新的單位,要打開局面,樹立威信,就必須潔身自好,遠離腐敗,這種強烈的自尊意識和自律行為,可以促進“一把手”良好操守的形成和鞏固。
(二)分權控權,規范“一把手”的權力運行
合理配置、有效監督“一把手”的用權行為,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一把手”犯錯誤的機會,防范“一把手”走向腐敗。要加強對用人權的監督。積極推進干部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民主選舉、競爭上崗、任前公示等形式,逐步減少任命制可能產生的負效應;公開干部推薦程序、選拔條件、任用政策等,推行干部任用票決制度,探索實行舉薦干部錯誤追究制度,強力約束“一把手”在用人上濫用權力。要完善分解權力的制衡機制。根據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將“一把手”權力適當分散,厘清其權力的內容邊界,將“一把手”職能定位為領導和監督,改變“一把手”一把抓的狀況。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借助機關效能提速和內控機制建設的良好契機,深化政務公開、黨務公開,明晰單位權力清單,固化辦事流程,限制自由裁量,減少人為操作空間。同時,將落實公開的情況納入單位行風和軟環境評議范圍,強化考核。
(三)優化體制機制,實現“一把手”監督全方位
首先,上級黨委要立足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從源頭上防范“一把手”行為失控,選準用好“一把手”,加強平時考察和任中審計,落實提醒警誡制度,完善評廉考廉機制,嚴肅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其次,強力推動領導班子內部監督,“一把手”作風如何,工作怎樣,和他并肩戰斗的班子成員最了解,監督最有針對性。要用制度保證民主集中制的落實,完善集體議事規則,重大事項集體討論決定,實行“一把手”末位發言;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推行點題民主生活會制度、群眾代表旁聽民主生活會制度;強化班子成員對“一把手”的監督責任。第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暢通信訪渠道,鼓勵實名舉報,實行有獎舉報制度?!耙话咽帧钡牧?、勤政承諾或其他必須公開的內容,要在媒體上公示,接受監督。最后,要積極借鑒外地成功經驗,探索創新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解放基層紀檢監察干部的手腳,使其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能。
(四)嚴懲,張揚黨紀國法的威懾力
要以中紀委二次全會精神為指導,嚴厲查辦“一把手”腐敗案件,堅持法律紀律面前人人平等,絕不姑息,根除違法違紀分子的僥幸心理。發揮好黨委的協調作用,健全查辦案件的協調機制,提高有效突破大案要案的能力,正確使用案件檢查措施,確保案件質量。做好案件剖析工作,寫好辦案“后半篇”文章,提高案件治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