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政策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4 11:33:00

導語:稅收政策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稅收政策調研報告

國發[2006]6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通知》以及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60條配套政策的公布,表明了國家在當前及今后較長時期內將重點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戰略舉措,以此推進經濟持續健康增長。我省相繼出臺了蘇政發[2006]53號,省國稅局聯合省地稅和省科技廳制定了如何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的實施細則。但是在用足用好稅收政策,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提升區域產業結構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和困惑。筆者以常州高新區的相關調研數據為樣本,對這一問題作一些探討與分析。

一、扶持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的分類

省國稅、省地稅和省科技廳制定的如何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的實施細則,歸納了十三項稅收優惠政策。國稅部門執行較為普遍的主要有以下幾項政策:

1、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前抵扣力度。允許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

2、支持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經批準在企業建立的國家級和省級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三個中心”),應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有關部門的批復,中心科技人員的名單、職稱、學歷及擔任該中心職務等有關資料,經主管稅務機關審定后,其科技人員實際發放的工資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據實扣除。

3、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原稅法對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經省有關部門認定屬于新辦高新技術企業的,自獲利年度起兩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兩年后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新法規定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4、扶持科技創業服務機構發展。國家及省認定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軟件園、留學生創業園等科技企業孵化器,自認定之日起,暫免征營業稅、所得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二、常州高新區在享受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方面的現狀

1、“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的落實情況。2007年度,屬于常州高新區國稅局轄管的有技術開發費立項的企業共18戶,其中內資9戶,外資9戶,但申報2007年度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的企業只有9戶,其中,外資企業3戶;2007年度技術開發費實際發生額2000萬元,加計扣除額1000萬元,內資企業6戶;2007年度技術開發費實際發生額1075萬元,加計扣除額537.5萬元。其他企業都因本年度未發生或某些原因未申報加計扣除。

2、“雙高”企業政策的執行情況。至2007年底常州高新區共有288戶企業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其中,由國稅征管企業所得稅的僅156戶,還有145戶實際經營地址不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63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區外”企業。即目前享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新辦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的企業僅只有11戶,2007年減免企業所得稅和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2254萬。

3、扶持科技創業服務機構基本情況。常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軟件園管理服務中心和常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業服務中心屬于《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省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目前開發區分別有70余戶和190戶左右的在孵企業。而兩個服務機構都屬于地稅征管范圍。2007年度,“三個中心”所得稅屬于國稅管理的只有2戶,即××生物防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而該“兩個中心”都未享受科技人員實際發放的工資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據實扣除的政策。

三、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在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1、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虎頭蛇尾,政策解讀理解不透。從開發區企業技術開發費立項的企業來看,申報立項的有18戶,但申報2007年度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的企業只有9戶。造成企業未申報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的原因一是企業對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的政策不了解;二是企業在技術開發費立項后,企業本身不積極,財務怕麻煩,技術部門怕羅嗦,技術開發費沒有進行單獨核算,無法正確進行費用歸集;三是稅務部門對于技術開發費的歸集(蘇國稅發[2006]107號)沒有具體的操作細則,稅務部門對于審核確定技術開發費有畏難情緒。另外,文件規定“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這條政策實際對于加計扣除的50%部分沒有什么優惠,造成虧損企業缺乏積極性。

2、“雙高企業”難圓“雙高”,政策落實舉步難行。至2007年底,常州高新區國稅征管企業所得稅共156戶,而真正享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新辦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的企業僅有11戶,主要原因是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63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區外”企業不得享受“雙高”企業政策。由于區域范圍的局限問題,新辦企業難以進入,形成區內原有企業技術含量降低,而新增高新技術產業得不到扶持的現象不斷產生。

3、“科技人員”身兼數職,“三個中心”核算不清。在實際工作中,有些企業可能存在專業的技術開發研究中心和人員,但大多數企業往往不存在專門的技術開發研究中心和人員,企業為了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資源,往往會讓技術開發人員和其他部門人員一起辦公,甚至技術開發人員還同時履行與企業開發的產品有關的其他職責,如市場開發調查、產品的售后服務、產品的測試等職能。相應的,費用也涉及到如工資、辦公費、差旅費、福利費等。由于中心人員的勞動關系統一在母公司,中心對于技術人員沒有辦理相關的勞動關系手續,技術人員工資按母公司一并核算,企業普遍存在研發機構人員費用難以據實扣除的問題。

4、動漫企業政策不明,稅收優惠一波三折。雖然國辦發[2006]32號文件明確:有關部門認定的動漫企業自主開發、生產的動漫產品,可申請享受國家現行鼓勵軟件企業發展的有關所得稅優惠政策,但至今尚未出臺有關的具體操作辦法和實施細則。由于常州動漫基地07年初剛取得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部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資格,所以往年都沒能享受財稅[2005]002號文件規定的“政府鼓勵的新辦文化企業,自工商注冊登記之日起,免征3年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另外,動漫企業的動漫直接產品的開發、生產、出版、播出、演出和銷售與動漫產品有關的服裝、玩具、電子游戲等衍生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在增值稅與營業稅征稅范圍上劃分不清,即征即退的政策也難以落實。

四、意見和建議

1、加大技術開發費的宣傳力度,按項目歸集費用。一方面,稅務、科技部門要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向科技創新方向發展,最大程度地發揮稅收政策的杠桿作用;另一方面也應要求企業合理劃分與其他部門人員的各類費用以及不屬于技術開發階段或者說是產品開發成功后所發生的費用,以此明確責任,切實消除技術開發費抵扣的相關問題。

2、降低“雙高”企業的認定條件,加大優惠力度,提升產業結構的發展。原有的企業所得稅法對“雙高”企業的認定必須限定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一類特殊區域內,但是,僅靠目前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難以承納高新技術企業的不斷發展,從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高本區域產業結構水平的意義上講,政策應具備延續性。目前,新企業所得稅法已調整“雙高”企業的認定標準,只要經國家相關部門的實際認證,確實具有世界或本國空白技術行業的企業,就可以享受“雙高”企業15%的低稅率稅收優惠政策。所以,要改變我國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科研質量不夠高,優秀人才比較匱乏的現狀,使我國的產品結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設計”轉化,還應降低“雙高”企業的認定條件,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幅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資源,發揮“三個中心”的科技效能。一方面企業內部要正確認識和了解國家給予“三個中心”的稅收政策,嚴格核算中心內部科技人員按項目發生的成本費用;另一方面稅務部門管理員要積極輔導并督促企業做好中心財務,保證核算的規范性;第三是國家要進一步明確和規范中心取得各類財政補貼的所得稅征免稅界限,使國家扶持科技創新的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4、抓緊出臺動漫企業的政策界限,優化并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建議上級有關部門抓緊明確并劃分動漫產品及衍生產品的政策界限,正確區分增值稅與營業稅的征稅范圍,出臺一些更優惠、更寬松的減免稅政策,通過優惠政策的推動,在我國逐步形成藝術形象創作、動漫產品生產供應和銷售環環相扣的成熟動漫產業鏈,打造一批實力雄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動漫龍頭企業,創造一批有中國風格和國際影響的動漫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