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優惠執行報告

時間:2022-09-05 03:17:00

導語:稅收優惠執行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稅收優惠執行報告

稅收優惠在整個稅款征收中的占比很少,但它卻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方面,稅務機關通過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使納稅人應當享受的各項稅收優惠得以具體兌現,從而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經濟的發展。然而,有些納稅人受利益驅動,利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編造不實鑒定,辦假外資企業和虛假的申報騙取稅務機關的減免稅優惠,導致國家稅款嚴重流失。為使稅務機關便于征收管理和維護,便于稅收優惠政策準確執行,筆者就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對策,以期達到規范稅收優惠的目的。

一、稅收優惠政策執行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1、個體工商業戶的銷售收入難以確定。

個體工商業戶建賬建制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雖建賬但大多虛假不實,賬證不全更是隨處可見。帳證不全的直接后果,導致了申報數據的不準確。稅務機關只能以保本法或以其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推算銷售收入,而推算出來的銷售收入與實際的銷售收入必然存在差異,從而導致有些銷售收入超過起征點的個體戶免征了增值稅,而低于起征點的卻征收了增值稅,從而影響了稅收優惠政策的公正性。

2、農業產品出售者的身份難以確定。

農業生產者到外縣(市)銷售其自產的農產品,一般由所在地稅務機關為其開具《自產自銷證明》,由銷售地稅務機關查驗后、免征增值稅;但農業生產者在本縣(市)銷售其自產的農產品,因出售者數量眾多,且流動性強,一般不會持《自產自銷證明》,致使稅務機關在實際征管中,對出售者的身份無法辨認,從而使一些臨時商販或無證經營農產品的個體戶無形中享受了免稅的待遇,逃避了應繳的增值稅。

3、進口儀器、設備的用途難以確定。

納稅人將用于非科學研究、科學試驗和教育的進口儀器、設備的用途向稅務機關作虛假申報,待享受到免稅待遇后,即改變其用途,這樣就會使國家稅款白白流失。

4、外商投資企業的真假難以確定。

在所有稅收優惠中,要算外商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最多。現階段外商投資企業如雨后春筍,就我市而言,平均每年以25.8%遞增,在日常征收管理中,我們發現一些規模較大、銷售較多的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都搖身一變,變成了獨資或合資的企業,然后堂而皇之地去享受“二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而享受完“二免三減半”之后,企業的銷售就會明顯減少,從此或變成一個空殼企業,或變為另一個外資企業的附屬關聯企業,待經營期滿10年,即申請注銷關閉大吉,而一個由同一法定代表人管理的新外資企業又會出現,接著便會繼續去享受“二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

5、福利企業的企業性質難以確定。

原有一些屬國有、集體性質或鄉鎮辦、村辦的福利企業,通過改制成了股份制企業,名稱上雖然是股份制,而實際上已為一人或數個股東所控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個體、私營企業,如果只按企業營業執照上標明的“企業性質”來核對其性質而忽略了其實際性,那么,稅收優惠的范圍就會在疏忽中擴大。另外存在假報“四殘”人員名單的情況,有些企業的“四殘”人員占比根本達不到標準,而以虛假申報的方式來騙取稅收優惠照顧。

6、廢舊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用料摻比鑒定的真假無法確定。

廢舊資源綜合利用產品企業由有權機關批準,其生產的產品通過技術監督部門鑒定,廢舊資源的用料摻比達到規定標準,并發給鑒定證書。然而,稅務機關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有的產品根本達不到規定的比例,但因其有有權部門的技術鑒定證明,只能給予辦理了稅收優惠。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規范個體工商戶的建賬建制。

欲使個體工商戶建真賬、建好賬,必須從源頭開始控管。首先,對個體戶的各類進貨渠道進行調查,對供貨單位進行嚴格監控,使逐筆開票制度得以貫徹落實,以確保個體工商戶在進貨時取得正式發票。其次,增強發票管理的力度,加大對個體戶巡查,對應取得而未取得發票和未按規定取得進貨發票的,要嚴格按照《全國發票管理辦法》予以處罰。再次要樹立服務意識,主動地為納稅人進行財務培訓,加強稅法宣傳的力度,并對其建賬的質量實施跟蹤管理,對未按規定建立賬簿或不按規定如實記賬的,稅務機關應從高核定其應納稅額。然后再通過納稅人如實記載的銷售與個體工商戶的起征點相比較,使確實未滿起征點的納稅人享受免征增值稅的稅收優惠,使超過起征點的納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

2、簡化本地農業生產者出售自產農產品的自產自銷手續。

要判斷農產品的出售者是否是農業生產者,或者其出售的貨物是否是自產的,稅務機關一般都以出售者是否持自產自銷證作為唯一依據。農民在本縣(市)出售自產貨物要到稅務機關辦理自產自銷證,的確為農民帶來許多不便,稅務機關的工作量也會增加。因此,稅務機關應本著有利于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則,簡化自產自銷辦理手續:凡持有出售人所在地村委會證明的,應視其為自產自銷,免征增值稅。對單位時間內出售數量大、金額多或者與農產品產出數量明顯不符的,要加大檢查力度,對弄虛作假的,應嚴格按照征管法的規定補交稅款、滯納金并處于罰款;對農民到外縣市銷售自產農產品的,一律憑當地稅務機關出具的自產自銷證,方可予以免征增值稅。

3、強化對進口儀器、設備的申報管理及后續調查。

納稅人進口的儀器、設備,如用于科學研究,科學試驗和教學等用途的,應及時向稅務機關書面申報,申報應注明進口儀器和設備的名稱,價格、用途及其資金來源,申報單位和負責人。稅務機關將其申報的資料列入征管資料檔案備查,稅務機關對上述單位每季或每半年進行一次實地調查,核對其用途是否與申報一致,看是否改變用途移作了他用或者已將其轉賣。如是,則應補征其已減免的增值稅稅款。

4、加強對假外資企業的檢查力度。

一是要嚴格把好新辦外資企業關。對新辦的外資企業,除核對其所應有的證件、執照外,還要核對其外方投資者的真實性。稅務機關可以通過電話、傳真或網上查詢來核實外方投資者的身份,對核查不實的,應按內資企業的有關規定征收稅款;二是對已過“二免三減半”的企業,要仔細分析比較其銷售額的變化,如發現銷售額突然減少,甚至出現零銷售現象的,或者享受稅收優惠后即成為空殼企業的,要查明原委,特別是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外資企業擁有同一個法定代表人,要嚴格檢查,看是否有關聯企業間轉移銷售收入或利潤而鉆稅收優惠的空子進行避稅的現象;三是對生產經營期剛滿十年即申請注銷的企業要進行跟蹤調查,慎重清算,一旦發現是假外資企業,應追回減免稅款,并嚴格按征管法的規定處罰,以杜絕稅款的流失。

5、全面審核民政福利企業的各項標準。

稅務機關應當對正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民政福利企業的企業性質進行一次實質性的調查,發現其性質已轉為個人或私營性質的,應立即停止各項稅收優惠;對民政福利企業的在冊“四殘”職工,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并列入管理責任區的巡查內容之一,發現弄虛作假,虛報濫填的應立即取消其稅收優惠的資格。

6、對廢舊資源綜合利用產品進行定點專門檢測。

在充分相信有權部門檢測結果的基礎上,抽取一部分廢舊資源綜合利用產品進行定點專門檢測,對明顯不滿比例和達不到規定要求的,不得給予稅收優惠的照顧。

綜上所述,貫徹落實好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是國家稅法賦予稅務機關的一項基本要求,杜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是稅務機關加強征管的必要舉措。研究探討這一重大課題,可有效地維護稅法的嚴肅性,堵塞征管漏洞。各地稅務機關應將其作為當務之急,并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假外資企業的存在,干擾了正常的所得稅征收管理,國家應在對稅收優惠政策的管理問題上盡早研究制定統一的辦法,以便基層更好地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