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稅收執報告
時間:2022-09-05 05:42:00
導語:規范稅收執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核心在于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稅務部門作為政府的行政執法機關,就必須依法治稅,依法治稅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與依法治稅,是我國政府致力實現的治國方略與治稅方略,兩者關系極為密切。依法治稅作為新時期的治稅思想可以說是對我們國家幾十年稅收工作實踐的總結。依法治稅就是稅收工作要完全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上,貫徹法治原則:也就是國家要依法征稅、公民要依法納稅。
然而,在當前“依法治稅”口號下的稅收實踐就恰恰存在著與依法治稅格格不入的現象:
一是部分納稅人稅收知識缺乏,稅法意識模糊,表現為藐視稅法,踐踏稅法,以各種手段偷、逃、騙、抗稅現象時有發生
稅收是伴隨著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史范疇。因此,人們的納稅意識也不可避免地打上歷史的烙印,在兩千多年封建主義統治歷史,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近三十年蘇聯模式、計劃經濟運動歷史的作用下,經歷史的積淀交揉,政治、經濟、文化互為作用,使我國的稅收環境變得極為復雜,乃至于直到今天還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表現為:法律意識淡漠。就國民方面而言,稅收意識普遍淡漠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國外流傳的是:“唯有死亡與稅收是不可避免的”,而在我國部分納稅人中流傳的則是“要致富,吃稅務”。他們“怨稅”、“恨稅”,不僅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偏頗地認為稅收就是加重人民的負擔,是搜刮民財,而且總認為收稅是稅務機關的事,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姿態,直到有一天觸犯了稅法被追究方豁然警醒,集中地表現為對稅收了解的膚淺性、對稅法熟悉的局限性、履行納稅義務上的逃避性和淡漠性,以及行使納稅人權利的集體無意識性。再從稅務機關方面來說,時至今日,道德觀還不時地左右著法制觀,榮譽感和道德觀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作為衡量稅收繳納的是非標準,“依法納稅光榮”長期以來一直成為稅務機關廣為宣傳的頌詞。然而,依法納稅并非光榮不光榮、可為不可為的道德問題,而是守法與違法、大是大非的法律問題。
受計劃經濟慣性的影響,少數地方行政領導干預稅收執法,政出多門,長官意志,管工業的領導要免,管財政的領導要收,弄得稅務機關無所適從。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保證財政收支平衡,常常不計經濟增長因素,不問稅源多寡,年年遞增,層層加碼,無端增大地稅部門的壓力。另一方面又擅自越權制定違反國家稅法的文件,對一些企業或納稅項目實行行業保護和地方保護。據有關部門統計,2000年查出各地越權制定的涉稅違規文件600多份,所涉及的違反稅收制度金額達19億元以上。更有甚者,對稅務機關進行粗暴的行政干預,甚至下文限制地稅機關行使檢查權。上行下效,由于部門利益的驅動,一些非征稅機關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監督稅務機關是否正確執行稅收政策上,而是參與爭搶稅源,把稅款以國有資產流失、違紀金額、非法收入的名義入地方庫參與分成。這些問題的發生,嚴重地影響和沖擊了稅務機關的獨立執法主體地位和執法權限,既干擾了分稅體制的實施,又擾亂了正常的稅收征管秩序和稅收執法。
二是一些稅收執法部門執法不規范,甚至隨意執法、惡意執法的現象屢禁不止
長期以來,原《稅收征收管理法》不能適應實行分稅制的新情況、稅制改革后的新形式,落后于稅收征管改革的實踐,滯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并與有關法律不銜接、不配套,在實踐中難以操作,加之部門行政協稅不力,司法部門沒有把稅收法治放在一個特殊的、重要的位置上來考慮,稅務司法功能的不健全,稅收違法犯罪案件立案難、偵破難、審理難、結案難的情況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司法人員由于不熟悉稅收政策及管理程序,稅案誤判、重案輕判或不判的現象時有發生,使稅收流失得不到有效防范和抑制,難以形成打擊偷、逃、騙稅違法行為的合力。
相當一部分稅務機關、稅務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仍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現象,造成執法過程中程序違法。依法行政、依法治稅的基本內涵就是稅收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符合稅收法律規范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法律充分體現了權利與義務對等、實體與程序并重的基本特征。法律程序是法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在一種法律制度下,只有實體法而無程序法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法的制定和法的實施(適用與執行等)沒有一定過程、規矩、規則,這樣的法律制度將是僵死的,這樣的社會將充滿立法者和執法者的恣意妄為。我國近年來的稅務行政訴訟案件,因稅務機關程序違法或執法不當引起的敗訴就高達60%以上,法制環境的不規范可見一斑。
當前的稅收工作中,一些稅務機關中仍存在“人治”大于“法治”的現象,越權、濫用權力隨意處置涉稅問題,收“人情稅”、“關系稅”,以補代罰、以罰代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現象時有發生,使涉稅犯罪得不到應有的追究和制裁。有的稅務干部甚至為企業偷、逃、騙稅出謀劃策,個別稅務機關還為納稅人偷、逃、騙稅行為大開方便之門,這不僅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而且嚴重地擾亂了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利益,破壞了公平競爭。
依法治稅既是稅收工作的立足點和靈魂所在,又是貫徹落實黨在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國方略的實際步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4年我國實施新稅制和稅收征管改革以來,伴隨著稅收立法、稅務行政、稅收執法等依法治稅這一稅收工作指導思想的確立和實施,稅收法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公平、公正、公開的稅收法制環境逐步取得階段性成果。經過二十多年來的艱苦努力,特別是隨著新的《稅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的頒布實施,依法治稅的步伐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認真貫徹《稅收征收管理法》,落實依法治稅重要思想,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化稅收執法,重視稅收的執法剛性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預先規定標準和程序,強制地、無償地向納稅人征收稅款的活動,它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憑借的是國家的政治權力,強制地、無償地、固定地參與國民經濟分配,其活動過程,包括了所有法制要件,因此,依法治稅是稅收的必然要求。由于稅收常常處于利益分割矛盾的焦點,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加之時下公民淡漠的納稅意識,逢查必偷、暴力抗稅的現象,因此,筆者認為,各級稅收執法部門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維護正常的稅收秩序,嚴厲打擊各種稅收違法活動,維護稅法的尊嚴,使全社會把對稅收的認識提高到“廢除捐稅的背后就是廢除國家”的理念上來。
綜觀發達國家的稅收征管制度,我們不難發現,其都很重視稅收的執法剛性。不管是征稅人、納稅人,還是稅務中介機構及其相關部門,都必須依法辦事,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制裁。據報道,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有一筆6000美元的收入,會計師忘了報稅,稅務局不僅要求如數補繳稅款,而且罰款1600美元。這些國家的稅務局普遍對政府要員、影星等社會公眾人物加大執法力度,他們一旦有偷逃稅行為,不但同一般老百姓一樣受懲罰,還要被曝光。另外,政府從不干預稅收執法,諸如擅自減免稅,為某個稅收案件當事人說情等現象極為罕見。
稅務機關要清醒認識到自己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門,而是特殊的執法部門,在稅收執法中應牢固樹立獨立執法意識。當某些以權代法者為偷稅、減稅、免稅、嚴重欠者說情護短時,要不畏權勢的高壓,不為“土政策”所干擾,堅決維護國家稅法的權威,嚴格依法治稅。
第二、規范稅收執法行為,杜絕稅收執法的隨意性
稅務機關是國家重要行政執法機關,擔負著籌集政府收入和宏觀調控的職責。目前,稅務機關在依法治稅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執法不公正、隨意性較大,是納稅人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筆者認為,現行工作中必須做到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這即包含納稅人,也包含稅務機關。在稅務訴訟中,稅務機關敗訴比較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稅務人員不按稅法辦事,不按程序辦事,也有少數濫用職權的,這應該引起稅務機關的高度重視?!抖愂照魇展芾矸ā返谝粭l就明確指出立法的目的,既要加強稅收征收管理,保障國家稅收收入,又要規范稅收征收和繳納行為,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抖愂照魇展芾矸ā凡粌H規定了納稅人依法納稅的各項義務,也同時用大量的篇幅規定了稅務機關的義務及納稅人依法享有的各種權利,明確了稅務機關與納稅人平等的法律地位。隨著法治建設的逐步深入,納稅人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強,正在習慣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稅務機關不再自己說了算,納稅人對稅務機關的“懼怕”心理逐步消除,稅收法治取得了長足進步。
“有法必依”。包括執法機關必須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環節、程序,對違法違章行為進行嚴密監控,對違法違章事實一追到底。當前,偷逃稅現象還比較普遍,這說明還有不少人有法不依,其中也有執法過程中的虎頭蛇尾問題。近兩年的稅收征收工作中,出現了大量的未申報戶,而稅務部門往往是發發催報信,送達限期改正通知書了事,而沒有按照《征管法》進一步采取核定應納稅額、實施稅收保全和強制執行措施,使得法律的相關規定執行不到位。
“有法必依”,還包括稅務要進一步明確稅務機關合法行政行為所需具備的要件。作為稅務行政執法機關的稅務部門的任何具體行政行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六個條件才合法有效:具備行政主體資格、在法律法規的授權范圍內、行為目的必須符合立法目的、行為程序必須合法、行為證據必須充分合法、適用法律法規必須恰當即必須有法律依據。
各級地稅機關的領導要率先垂范,帶頭學法、懂法、用法。把“依法治稅,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貫穿到隊伍建設和業務工作的各個方面,收好稅、帶好隊。切實加強對地稅人員的法制教育和業務培訓,教育和引導廣大地稅人員認真學習國家法律、法規,特別是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稅收征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等法律、法規,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努力提高執法水平和業務技能。
第三、加強執法監督,推行新形勢下的執法責任追究制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稅權作為一種公共權力,如同其它權力一樣存在易被濫用或擴張的傾向,也同樣需要在制度層面上予以制約與衡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稅權實施有效的制衡則是確保實現稅收法律化和依法治稅的重要保證。
十六大提出了“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奔訌妶谭ūO督,既是依法治稅的重要手段,也是營造良好稅收環境的積極措施。實施執法監督就是要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方法。對外,即對各級政府、部門實行法律監督、行政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使之依法處理稅事;對內,即對各級地稅機關進行執行稅法的監督,通過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的建立,開展經常性的稅收執法監督檢查,強化組織監督、執法監察,及時糾正稅收執法中存在的問題,督促廣大地稅干部職工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執法水平。
黨的十五大明確指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备骷壎悇詹块T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稅務行政執法責任制和稅務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對因執法缺位、越位、錯位而造成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等行為開展執法責任追究,以保證稅務機關執法活動的合法性。推行執法責任制必將有效解決稅收執法中的執法責任不清、執法行為不規范、執法權力交叉、執法職責空白等問題;促進各級稅務機關領導依法決策、依法管理,實現領導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轉變;促使執法人員公正執法、嚴格執法、正確執法、文明執法;有利于糾正執法人員執法中的隨意性,防止濫用職權和腐敗現象的發生;有利于增強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法制觀念;有利于執法人員不斷提高執法水平;有利于切實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