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調研
時間:2022-09-11 03:15:00
導語:農村勞動力轉移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鄉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鄉位于**市西南15公里處,行政區域1960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其中牧業村6個。**年,該鄉人口14187人,其中哈薩克族占76.7%,人均耕地2.2畝。農村勞動力3882人,其中男勞動力占61%;從事種植業、畜牧業、工業、商業的勞動力分別占總勞動力的60%、19.2%、6.3%和3.9%。**年,**鄉有富余勞動力1500人,轉移總體情況如下:
——從轉移比例上看,當年轉移1003人次,分別占全鄉勞動力和富余勞動力的25.8%和66.9%,占全市勞動力轉移總量的19.5%,約為五分之一。
——從轉移特點上看,一是多以短期外出為主,農忙季節都要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季節性較強,半工半農類居多。同時,勞動力轉移表現出一定間隔性和隨意性,經常是半年打工,半年在家休息,或者是今年打工明年不打工。二是“就地”、“就近”、“就富”轉移居多。**年,該鄉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在本鄉內實現“就地”轉移的136人,占13.6%;“就近”轉移到鄉外市內的656人,占65.4%;轉移到市外地區內的152人,占15.2%。而轉移到省外的僅有59人,占5.9%,其中“就富”轉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占94.7%。
——從轉移收入上看,勞務輸出人均增收132元,占農牧民增收的52.8%。
二、**鄉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年,**鄉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走到了全市前列,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仍具有普遍性。
(一)政府服務不到位,中介組織服務體系尚未建立
我們從調研中了解到,當前該鄉富余勞動力流動基本處于半無序狀態,政府缺乏對其總需求、總供給的調節、組織和引導。一是勞務信息交流平臺不完善,信息覆蓋面和時效性不能完全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鄉級政府服務深度不夠,大部分農牧民不了解政府勞動力轉移政策,不能及時獲得政府的勞務用工信息,存在農村勞動力盲目流動問題。二是勞動力培訓工作流于形式,達不到提高農牧民素質的目的。存在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培訓教材語言障礙以及教材與實際需要脫節等問題,影響了培訓效果和質量。
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表明,中介組織是政府服務的紐帶和有效補充。就目前看,**鄉勞動力中介組織和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基本由當地政府承擔,供求信息缺乏市場性、廣泛性。據我們了解,**年該鄉勞動力以自發方式轉移的在90%以上,方式上多為單個或者三、五個勞動力零散轉移,主要依托傳統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網絡,且具有很強的盲目性。
(二)農牧民綜合素質偏低,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要求
據我們了解,**鄉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低主要表現為:一是文化水平低。**年該鄉轉移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占62%,初中文化程度占2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二是職業技能差。勞動力轉移的行業在第一產業居多,其次是低層次的商業服務業和生產建設第一線。**年,該鄉到異地從事一、二、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為64:15:21。
(三)思想觀念保守,缺乏創業精神
通過調查,我們認為**鄉有相當一部分農牧民對土地依賴性強,戀鄉情結較濃,寧可安于現狀也不外出打工。同時,值得關注的是該鄉富余勞動力中約40個大中專畢業生,他們雖然有較好的文化基礎,但怕苦、怕累、怕風險,缺乏創業意識,大多數的就業目標是進政府機關工作。
三、促進**鄉及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解決農牧民思想上的問題
加大對勞務輸出“排頭兵”的鄉鎮(場)、村組和個人的表彰力度,以期達到樹立典型、擴大影響、以點帶面的作用。同時,利用廣播、電視、宣講團等多種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加強就業觀念的教育培訓,讓他們拋棄小農經濟意識,放下“戀鄉”的思想包袱,增強競爭就業、自主創業的意識,充分調動農牧民“離鄉離土”務工掙錢的積極性。
(二)構建市、鄉、村三級勞務輸出服務網絡,解決政府服務的問題
一是市一級應利用駐阿辦事處機構在各地設立就業聯系辦事處,依托本地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與企業采取“訂單培訓”的方式構建勞動力輸出市場網絡。二是加強勞務市場管理。由于勞務市場不規范,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特別是農村缺乏文化的少數民族青年經常受騙。因此建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加大規范城鄉勞務市場的力度,輸出勞動力應同用人單位簽訂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還要加強對轉移勞動力的跟蹤服務和管理,切實保護他們在異地的合法權益,幫助解決困難,解除后顧之憂,從而增強農牧民自覺轉移的積極性。三是大力扶持和培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合作組織。這類組織熟悉本地情況、信息靈通、群眾信任,尤其是他們有地緣、親緣廣泛的人際關系,具有較強的帶動力和親和力。因此,應積極鼓勵支持農牧民合作組織和經紀人發揮出政府不可取代的作用,使政府從組織推動向協調監管、直至市場化運作轉變。
(三)加強技能培訓,解決勞動力素質問題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培訓工作:一是積極構筑教育平臺。利用市農廣校、技校等教育機構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大力推廣適用技術,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另外,我們認為少數民族農牧民的培訓很重要,培訓教材應有漢哈兩種讀本。同時,加強農村中學生的職業技術教育,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搞好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使農村畢業生能夠系統地掌握一至兩門實用技術。目前,**市巴里巴蓋鄉、紅墩鎮、阿葦灘鎮等鄉鎮寄宿制學校已開辦初中“2+1”職業教育班,這種模式值得推廣。二是強化以需定培。合理確定培訓專業和培訓規模,重點進行“定向”、“訂單”培訓,提前瞄準疆內、區內現代養殖業、礦業、旅游業發展的大市場,有針對性、計劃性地培養和就近輸出勞動力。三是構建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機制,實行技能培訓、就業介紹、就業后管理為一體的“一條龍”服務。
(四)發展龍頭企業和城市經濟,解決勞動力就業空間的問題
一是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緊緊依托本地優質奶牛、肉牛養殖業、哈密瓜、馬鈴薯、花蕓豆、冷水魚等優勢產業和產品,招商引資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扶持現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創造新的崗位。實踐證明,涉農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在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比如:**年,阿爾曼乳業吸納當地勞動力134人,占當年全鄉勞動力轉移總人數的10%以上;光明乳業日處理鮮奶200噸的生產線需新建奶站80個,據初步測算可增加員工70余人。二是抓好城市經濟,拓展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以北屯建市為依托,不斷完善紅墩鎮、阿葦灘鎮、**鄉的城鎮功能,逐步使中心城市和周邊城鎮成為農村人口轉移和鄉鎮企業的集中地,成為農村人才、物資、資金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