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監督調研報告
時間:2022-10-15 04:45:00
導語:黨內監督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黨內監督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的原因
(一)黨內監督存在的問題
1.監督意識不強。不敢、不愿或懼怕監督,低制監督。2.監督渠道不暢。沒有形成制度化的監督渠道。3.監督機制不完善。一是微觀監督多,宏觀監督少,只注重對具體事的監督,忽視對事關全局的決策監督和大政方針的監督,從而容易造成決策失誤,給黨和國家帶來重大損失。二是對個人監督多,對組織監督少,“集體研究決定”成了一些違紀者的擋箭牌。三是被動監督多,主動監督少,忽視事前防范,事中約束,偏重事后處理,造成“不出問題無人問,出了問題踏破門”的現象。4.監督重點不突出。尤其黨內監督一般黨員容易,監督黨員領導干部比較困難;監督下級黨員干部容易,監督上級黨員領導干部比較困難。
(二)黨內監督薄弱的原因
權力運行機制不順暢。黨內監督體制還存在著缺陷:
(1)下級有效監督上級,在實踐中難以執行。(2)同級監督,事實上是一種變了形的“下級監督”。作為黨內專門監督機構的各級紀委,目前名義上實行的是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的雙重領導,但由于關系各級紀委成員切身利益的決定權都掌握在同級黨委手里,實際上只有同級黨委對黨內監督機構具有真正的領導權,上級紀委的領導權是比較模糊的。這種領導體制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監督機構缺乏應有的獨立性。(3)上級監督面臨的問題。二是成本高。一些本來應該而且可以通過同級紀委查辦的案件,往往由于同級監督的缺陷而非由上級紀委出面不可,上級紀委成了地方干部違法亂紀事件的“滅火隊”。二是難度越來越大。一些地方的貪污腐敗分子往往成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相互勾結編織成為外人難以識破的利益關系網。三是具有滯后性的特點。由于上級與下級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使得上級不知情,對下級的監督要以案件為線索。是一種查案式的事后監督,而無法做到事前和事中監督。
二、強化黨內監督的對策
(一)發展黨內民主是強化黨內監督的根本出路
在新世紀新形勢下建立黨代會常任制是執政黨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的制度創新,以推行黨代會常任制和改革黨內選舉制度為重點,以切實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核心,積極推進黨內民主進程,是強化黨內監督,健全黨的肌體的根本出路。
(二)以權利監督制約權力
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權力是由全體黨員授予的,這種權力的運行應當受到黨員群眾的監督,黨員群眾有權通過知情權、選舉權、質詢權、申訴權、檢舉權等權利的行使,來維護自身的權利和利益,從而達到制約權力行為,使黨內民主監督成為確保黨的權力合法健康運行的重要根基。
(三)建立健全責任追究約束機制和質詢、聽證制度,加強對權力行使過程的監督
建立健全責任追究約束機制和質詢、聽證制度,將行使權力的狀況與個人的政治前途聯系起來,以調動其內在的監督積極性、主動性,解決明哲保身,一團和氣,能監督而不敢或不愿監督的問題。
(四)加大巡視工作力度,強化黨內監督
(五)培育外部壓力,依靠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力量,強化黨內監督
依靠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優勢,解決監督問題也應從我們黨的政治優勢中尋找力量。根據我國的領導體制和政黨制度,要強化各級黨委內部民主集中制的監督功能,應該培育黨外和黨委領導班子外兩個壓力。比如,定期讓所屬范圍內的群眾或群眾代表(不只局限于機關)對黨委領導班子行使權力的情況進行綜合測評,凡滿意率不到三分之三的,再由所屬范圍內全體黨員或向下擴大一級的黨代表在咨詢的基礎上,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決定給予告誡或撤換等。
(六)改革雙重領導的現行監督領導體制,強化紀檢監督機關的監督職能
當今中國社會已進入了轉型期,隨著國情的變化和執政權力被腐蝕的新特點,迫切要求對權力實施分權式多元型監督。因此,必須改革雙重領導的現行監督領導體制,對職能監督體系的相互關系進行調整。特別是實行垂直領導體制后,可以使監督機關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得以充分發揮,不再因自身的人權、財權受制于監督客體,而出現“不敢監督、不能監督、監督不好、不好監督”的監督不到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