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城鎮化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9 01:20:00
導語:工業化城鎮化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表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水平的提高,將能更快速、更有效地集聚技術、資金、人才、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支撐、拉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區要培植壯大縣域經濟,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緊扣“六靠”思路,立足區情,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進程。
一、推動工業化、城鎮化是加快**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結構性矛盾突出,三產比例不夠合理。20**年,全區三產比例為14.8︰39.9︰45.3,工業尚未占據主導地位,三產穩定性不強。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通過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從而為全區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動力支持。
(一)**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區工業化、城鎮化總體水平落后,發展程度低,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規模小,水平低,與自治區、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0**年,全區工業增加值為164168萬元,僅占全市比重的20.9%;工業化水平為29.3%,比全市、自治區分別低0.6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為22.8%,比全市、自治區分別低3.4個百分點和11.9個百分點。二是綜合實力弱,缺乏大產業、大企業、大城鎮。在工業中,傳統產業比重大,支柱產業不突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大公司、大企業、大集團少。2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4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工業企業7家;小城鎮建設進度緩慢,作為廣西小城鎮建設重點鎮的大圩鎮沒有真正起到示范帶頭作用。三是融資難問題沒能得到有效破解。融資擔保體系不健全,融資環境不夠寬松,導致一批好項目因缺少資金未能啟動或開工不足。四是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工業產業層次低,資源開發型的多,精深加工型的少,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企業缺乏市場開拓和產品開發創新機制,缺少成型的主導產品,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較弱。五是知名品牌少,競爭力不強。工業行業技術裝備水平低,擁有自主產權的知名品牌少。目前,全區只有“揚翔牌”飼料、“萬千牌”飼料、“群星牌”電線電纜等3個廣西知名品牌。六是辦事效率較低,經濟發展環境還不夠寬松。如機關干部主動服務意識不夠強,辦事效率不夠高,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和吃拿卡要等現象仍有發生。城鎮化方面,除了城北新區建設較快之外,小城鎮建設進展緩慢,集聚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大多數小城鎮結構、功能趨同,面貌單一,品味不高,特色不鮮明,鄉鎮集市“臟、亂、差”現象還比較嚴重。
(二)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在縣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已成為**突破經濟發展“瓶頸”,推進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其一,有利于解決結構單一問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是造成**縣域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就是要打造以主導產業為支撐、以非公經濟發展為動力、以城鄉聯動發展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新格局,促進城鄉資源的有機整合,形成緊密的產業鏈和配套關系,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入企業和城鎮就業,加快農業產業化和農村非農化進程,全面提升縣域經濟整體素質。其二,有利于解決土地矛盾問題,科學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有利于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于現代服務業的成長,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從根本上解決用地矛盾以及土地糾紛影響穩定和發展這個老大難問題,使土地等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集約使用、規模利用,加快農村社會化進程,提高農民素質,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其三,有利于解決生產要素分散問題,形成縣域經濟發展合力。通過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和合理配置,形成互相補充、互為依托的互動關系,能夠迅速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二、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區作為貴港市中心城區,處于桂東南區域性經濟中心區和華南地區與西南地區的結合部,既是西南地區東進粵港澳的重要通道,又是西部地區接受港澳臺經濟輻射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承接產業轉移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近年來,**區在產業培育、城建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一是經濟實力得到了增強。20**年,**縣域經濟發展評比綜合分值排在廣西88個縣域單位第9位,其中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6.02億元,增長25.6%;財政收入2.7922億元,增長4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61億元,增長10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元,增長21.2%;農民人均純收入3299元,增長16.1%。各項經濟指標均保持了兩位數以上增長,GDP和財政收入增速均排在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在第26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排在第5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在第27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排在第33位。
二是產業基礎得以鞏固和發展。**區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注重發揮現有企業發展潛力,強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努力構筑工業發展平臺,積極引進新興產業,加強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梯隊管理,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40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35.2億元,同比增長4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了16.42億元,同比增長35.5%。此外,通過實施“商貿旺區”戰略,積極引導現有商貿企業加大投入,整合現有的各類專業市場,重點做大西江汽車摩托車專業市場、西江家具城、大西南林產品批發市場、德寶建材街、牛嶺水果批發市場等一批大型專業市場的規模,引導和推進夢之島、德克士、肯德基、華隆超市等連鎖企業的網點布局擴張,第三產業發展思路得到了進一步拓寬。20**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億元,同比增長15.0%;累計發展個體工商戶1.46萬戶,從業人員3.5萬人,注冊資金1.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8%、5.5%和5.0%。
三是城鎮設施大大改善。完善城鎮綜合服務功能是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工作。近年來,**立足區情,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改善城鎮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尤其是結合城鄉清潔工程的廣泛深入開展,大力整治圩容鎮貌,綠化美化亮化街道,抓好舊街改造、新區建設和工業園區、住宅小區的開發建設,大大提高了城鎮的承載功能;對城區和鄉鎮的防洪、道路、給排水、供電、市場、文教衛體等基礎設施堅持統一規劃,配套完善,高標準建設。據統計,建區以來**區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共投入60多億元,城鎮服務功能日趨增強,已逐步形成了以**新區為中心、以南梧公路為主軸、以貴城、港城、根竹、大圩等重點鎮互為補充、互為依托、互為市場的城鎮體系,輻射和帶動了全區城鎮化建設。鳳凰城、盛世名門、世紀花園、德寶花城、德寶花園、世紀花園、陽光都市、普羅旺斯等一大批充滿時念和人性化特色的商貿小區建成,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檔次。
四是政策保障不斷完善。在政策環境方面,**區制定了《關于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決定》、《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從市場準入、用地、融資、收費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服務環境方面,通過及時掌握續建項目的建設進展情況,加強溝通協調,對重點招商引資的項目采取跟蹤服務的辦法,盡力幫助投資者加快前期工作,以最短的審批時間,最優質的服務,確保項目早進資、早落地、早開工。在輿論環境方面,進一步加大了宣傳力度,通過組織和參加大型商務展覽、產品推介會等多種渠道宣傳**的投資環境、資源和區位等方面的優勢,讓投資商了解**。同時,通過建立**招商網站,大力宣傳加快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措施和辦法,在全區上下營造出“親商、安商、扶商、護商、富商”的濃厚發展氛圍。
三、對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一句話,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是加快發展。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實質,深刻分析貴港市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發展靠經濟,經濟靠工業,工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招商靠環境,環境靠作風”的“六靠”思路。這是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貴港進程中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六靠”思路對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實踐好“六靠”思路,**區必須立足實際,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和技巧,不斷提升工作水平,加快推進全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推動全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準確把握大局,深入推進思想引導工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發展理念、發展方式上有一個大的進步,力爭在新一輪經濟跨越的博弈中獲得自己的位置。當前,**區要緊扣“六靠”思路,主動融入多區域開放合作的機遇格局,大力實施“東聯、西靠、南進”戰略,主動融入區域經濟合作大格局,擴大對外開放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臨港工業、物流、農業、旅游和現代服務業;要主動融入桂東南經濟區梯次發展的動力格局,依托“六靠”載體,打造好發展平臺,促使機遇轉化成為推動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動力;要主動融人非常規發展的創新格局,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務實創新基礎,提升創新活力,推進自主創新,發展創新產業,優化創新環境,以全方位創新促進全方位開放。
(二)堅持科學發展,深入推進產業培育工程。堅持**科學發展,必須緊緊圍繞推動城鎮和農村聯動重點是以“工業強區”為目標,在主攻城郊型工業中打造三大經濟增長極,即通過加快根竹工業集中區建設、完善西苑工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城東工業園的開發建設,以及制定和完善推動全民創業等激勵機制,造優企業入園的大環境,在做大做強非公有制經濟中打造園區經濟增長極;通過延伸產業鏈,拓展產業發展領域,全力支持電力、飼料、建材、化工、電纜、服裝、食品、農產品加工等企業加快擴張,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在做大做強現有規模工業中打造工業經濟增長極;積極發揮城區和港口優勢,通過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為重點的商貿流通業,加快推進各類市場建設,積極整合中小型物流企業,打造大中型物流集團,培育一批現代商貿物流龍頭,努力建設桂東南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同時以“超市下鄉”市場工程建設為載體,加快構建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在做大做強物流產業中打造商貿經濟增長極。
(三)實施基礎優先戰略,深入推進設施提升工程。圍繞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著力完善規劃和建設,千方百計加大投入,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要強力推進以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以**新區和南梧公路沿線鄉鎮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要狠抓工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園區基礎設施,著重加快根竹工業園進園主干道建設進度,完善西苑工業園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使之發揮基礎設施的先導效應,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著手規劃建設武樂、城東等工業園,對進園企業實行優惠政策,進行重點保護、管理與支持。要根據現有非公有制企業的分布情況,積極引導非公有制企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逐步集中,形成產業集群,在集群發展中培植壯大骨干企業。要切實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布局與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與現代物流、商貿、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緊密結合起來,以優惠政策吸引投資者進園辦廠設店,組織農民從事二、三產業,加快農民農轉非步伐。
(四)認真開展效能建設活動,深入推進環境創新工程。在現代社會經濟條件下,創新環境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一個地方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吸引力的重要體現。因此,要以開展機關作風效能建設活動為契機,大力實施創新環境戰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一要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著力營造好適于經濟發展的思想輿論環境、優惠的政策環境、健全的法治環境“三個環境”,做到思想要放開、改革要放寬、政府要放手、干部要放膽、企業要放心“五放”。二要進一步改善非公經濟發展環境。積極理順銀企關系,拓z展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渠道,增強非公有制企業資金周轉和擴大再生產能力。引導、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鄉鎮集體企業改制、西部大開發和承接產業轉移,開辟新的發展領域和空間。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培育和形成一批產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促進非公有制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切實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和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三要建設服務型的政府。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即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把政府的職能轉移到搞好宏觀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逐步建立政務公開、精干高效、動作協調、行為規范、公正廉潔的政府宏觀管理機制,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繼續改善和完善政府管理宏觀經濟的方式方法,重點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綜合運用計劃、財政等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強化宏觀經濟政策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各項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合;進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防止決策的隨意性;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嚴厲打擊各類危及非公經濟發展的違法犯罪行為。
(五)念好“三字經”,深入推進開放合作工程。一是念好“引”字經,積極主動接納產業轉移,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圍繞推進區域合作謀劃項目,認真研究當前產業轉移尤其是東部產業轉移的趨勢和方向,有針對性地謀劃一批加工型、勞動密集型、高新技術型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大項目、好項目。加強項目管理,堅持實行領導掛鉤聯系重大項目制度,努力構筑吸引資金和項目的平臺,營造優良發展環境。建立約束激勵機制,制定專門的項目建設考核辦法,對主要工作進行量化、細化,明確責任,獎優罰劣。二是念好“借”字經,借外力促發展,進一步擴大開放力度,努力拓寬發展空間。明確重點開放區域,積極主動融入珠三角、長三角和港澳臺經濟圈,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的開發建設的新興機遇,積極引進項目、資金、人才、技術。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根據自身的區位、產業、資源等優勢,突出招商重點,以粵港澳臺為主攻方向,加強與專門做投資業務的中介組織、各種商會、民間團體的聯系,有針對性地參加招商會和開展推介會等活動。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搞好協調服務,實行首問負責制,實施“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一條龍服務,職權內的事立即辦,職權外的事幫著辦,急事急辦,特事特辦。三是念好“農”字經,大力發展加工農業,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和諧發展。要用經營城鎮理念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先行,建好試點,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民主政治建設、農民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和相關專項規劃。同時,堅持政府推動與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相結合、試點示范與整體推進相結合、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整合項目資金,實施村級道路、人畜飲水、戶用沼氣池、改廁改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緊迫、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