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新農村建設研究
時間:2022-03-07 12:00:00
導語:發改委新農村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經濟基礎較為薄弱。20*年末,全市總人口1080萬人,其中鄉村人口占80%以上。近年來,*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農村政策,堅持科學發展觀,把解決"三農"問題列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如何理性認識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增收形勢,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制定有效措施,合理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至關重要。本文利用大量調查資料,對*市農民收入變化特征、分配差異現狀以及增長的制約因素進行初步分析;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的增長歷程、出現的問題及制約因素進行了初步探討,進而提出新農村建設中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的政策思路,以供各級領導及有關決策部門參考。
一、農民收入的變化歷程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從總體上呈現快速增長之勢。20*年,*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86元,是1978年的52倍,年均遞增15.2%。通過對農民純收入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大致上可以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劃分為高速--平穩--高速--滯緩--快速等五個階段:
1、1979-1984年高速增長階段
這個階段*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65元增加到1984年的301元,年均增長29.1%。這一階段由于成功地進行了農村經營方式的變革和農民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家庭經營承包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確立,使農村生產力釋放出空前巨大活力,推動了農民收入的高速增長。
2、1985-1993年平穩增長階段
這個階段*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4年的301元增加到1993年的633元,年均增長8.6%。這一階段主要由于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和農村家庭多種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總量增長和收入結構的改善。但由于受全國農產品"賣難"現象和通貨膨脹的影響,*農民收入增幅不大。
3、1994年-1999年高速增長階段
這個階段*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3年的633元增加到1999年的1886元,年均增長24.4%。這一階段,*農業基礎設施發生了較大改善,農業連年豐收,加上國家連續兩次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農業增產不增收的矛盾緩解,農民收入獲得了高速增長。
4、*年-20*年滯緩增長階段
*年,由于自然災害等原因,*農民人均純收入1889元,只比1999年的1886元增加3元。之后,鄉鎮企業發展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困難重重,農產品價格處在較低價位上,農民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滑坡,農民人均純收入雖有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大。到20*年農民純收入才達到2*0元,僅比1999年增加134元,年均增長2.3%。
5、2003-20*年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3年以來,國家采取減免農業稅費、實行種糧補貼、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等措施,農民收入增速有較大回升。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22元,20*年增加到3386元,年均增長達16.9%。
二、農民收入的結構特點
目前,農民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等部分組成。在農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是主體,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所占份額較小??v觀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的結構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1、工資性收入從無到有,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改革開放以前,*市農民的收入主要靠村組集體分配和少量的家庭副業收入,工資性收入幾乎沒有。1984年后,隨著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及經濟聯合體的快速發展,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才從無到有,并逐年有所增加,但占全部收入的份額不大,到90年代初比重不足5%。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加快了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本地企業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民走出家門務工經商,成為收入新的增長點,農民工資性收入不斷大幅增加。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5.1%上升到1997年的13.6%。特別是近年來,國家采取了積極有效的工作措施,加大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清理力度,使農民工資性收入大大提高。20*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91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6.99%。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2、家庭經營收入全面增長,仍為農民收入的重要部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進行了家庭經營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家庭經營收入逐漸成為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在開放初期,家庭經營收入主要以農業為主,非農產業收入較少,到90年代初非農產業收入占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不足10%。隨著農業產業化、扶貧攻堅、科教興農等一系列戰略的實施,國家兩次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逐步放開了大多數農產品的價格和實行市場調節,促進了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結構的調整和收入的提高。近年來,中央及省市縣采取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生產熱情空前高漲,糧食播種面積大大增加,加之天公作美,風調雨順,實現了農產品的大豐收。同時,農民經營的家庭二三產業也紅紅火火,大大拉動了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快速增長。到20*年,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達到2321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8.5%,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貢獻率也越來越大。
3、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雖有增長,但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不大
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主要包括租金、城鄉親友贈送、離退休養老金、糧食直補、報銷醫療費等非經營性收入。長期以來,*農民此項收入雖有增加,但數額一直不多,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不大。20*年,*農民人均得到的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為151元,僅占純收入的4.5%,對農民收入的拉動作用不大。
三、農民收入的差距比較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有了長足的增長。但與省市的平均水平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是在農戶內部,在"人均數"這個平均指標下還掩蓋著收入的高低差距,存在著很大的不均衡性。
1、與先進市相比的差距與原因
*農民收入與全省、全國的差距改革開放初期,*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197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0元,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34元,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60元,雖然與全國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與全省基本處于同一起步平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20*年已達到3386元,實現歷史性跨越。但是,*與先進市相比仍有差距,比鄭州市少2173元、比焦作市少1108元、比許昌市少883元、比鶴壁市少676元、比漯河市少497元、比安陽市少386元、比新鄉市少266元、比三門峽市少49元、比洛陽市少22元。從歷史上看,*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省地市中的位次,從1980年的第六位,1985年的第八位,1990年的第十三位,1997年的第九位,到20*年的第十四位,2004年的11位,20*年的11位也呈現潑浪型態勢,多年在第10位左右徘徊。*農民收入與先進市差距的原因在*農民增收的前三階段農民收入增長模式為農業推動型模式,由于農民收入主要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作為農業大區,當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且具有價格優勢時,農民收入就會大幅增長,農民收入與全省、全國的差距就會縮小,1981年、1982年、1983年、1997、20*年年*農民收入都超過全省水平,1981年超過全國水平;反之,當農產品產量增加且具有價格優勢不在時,農民收入與全省、全國的差距就會擴大,在*農民增收的第二階段,雖然農產品總量繼續擴張,農產品“賣難”、現象出現,直接造成農民收入大量減少,*農民收入明顯表現為與全省、全國的差距逐步拉大的過程。其主要原因是農民收入增長模式由農業推動型模式向農業主導型模式轉變,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民增收入受第一產業及非農產業的雙重制約。其主要原因在于,現階段農民收入的渠道主要來自兩方面即第一產業收入、非農產業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省、全國差距是由于收入結構不同而造成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多來自第一產業,而全省是不到60%,全國不到50%?,F階段*農民來自第一產業收入高于全省、全國水平,可以說是發揮了作為農業大市資源優勢的結果,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下,這種優勢的發揮可能已達到最大限度,面臨增收空間不足的問題,增收緩慢,同時農業受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約,增收波動明顯,已經不可能帶動農民收入的快速發展。而現階段能帶動農民收入的快速發展的非農產業在*發展滯后,無力帶動農民收入的快速發展,這是*農民收入與全省、全國差距所在,更是與先進市差距。
2、*農民收入縣域之間的差距與原因
*農民收入縣域之間差距*農民收入在改革開放初期縣域之間差距是比較大的,隨著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雖然有所縮小,但由于各縣市區農民收入增長的步伐有快有慢,最終導致縣域之間差距依然存在。從歷史上看,1985年低于全市水平的縣市區有8個,1990年低于全市水平的縣市區有10個,1997年低于全市水平的縣市區有8個,20*年低于全市水平的縣市區有5個,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最低桐柏縣比最高的鎮平縣相差966元,比全市水平相差601元,換個角度來說,桐柏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鎮平縣低40.5%,比全市水平低29.8%。*農民收入縣域之間差距原因*農民收入縣域之間差距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時的因素。*作為農業大市,山區、丘陵、平原約各占1/3,農業自然資源的地域性差異客觀存在,就決定了各地農產品產量的差異,對于農民收入主要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的縣市區來說,第一產業收入是造成縣域之間差距的原因。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第一產業收入不再是造成縣域之間差距的唯一原因,非農產業收入的差距也成為縣域之間差距的主要原因。貧困縣的存在也是造成縣域之間農民收入差距的原因,貧困縣由于自然條件不好,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貧困人口比較集中,農民收入水平低下。1985年全市南召縣、淅川縣、桐柏縣、西峽縣4個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79元,比全市水平少138元,僅相當全市水平的56.5%;1990年全市南召縣、淅川縣、桐柏縣、西峽縣4個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84元,比全市水平少103元,僅相當全市水平的78.8%;1997年全市南召縣、淅川縣、桐柏縣、3個貧困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43元,比全市水平少434元,僅相當全市水平的75.6%;20*年全市除南召縣、淅川縣、桐柏縣的老貧困縣以外,又新增社旗縣、方城縣2個貧困縣,20*年只有這5個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元,其余縣市區都超過*元,這5個貧困縣的平均收入為1620元,比全市水平少400元,僅相當全市水平的80.2%;20*年這5個貧困縣的平均收入為2742元,比全市水平少644元,僅相當全市水平的81%。
3、基尼系數偏高,仍處較為合理范圍
考察農民收入總體差異程度,目前多采用基尼系數,又稱基尼集中率,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居民收入差異程度的分析指標,它能以一個數值反映總體差異,考慮了全部居民的收入狀況。按國際上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提供的標準,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絕對平均,在0.2至0.3之間表示比較平均,0.3至0.4之間表示較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過大,有可能給社會安定帶來不利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的總體差異程度呈現逐步擴大趨勢,到20*年基尼系數達到0.38,仍然處在較為合理范圍。
4、城鄉差距的主要表現
<1>、收入方面的差距。今幾年城鄉收入差別有擴大趨勢,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3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8%,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3386元,增長17%,城鎮居民收入是同期農民收入的2.6倍。
*
<2>、消費方面的差距。從消費水平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之比(以農民為1)大體在2.6-3.0之間波動,1980年、1991年等個別年份二者差距達到3.0以上,說明農村消費水平遠遠滯后于城市。以20*年為例,城鎮人均消費支出為6630元,而農村只有2397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比農村居民高4233元,,是農村居民的2.77倍。
<3>、生活質量方面差距。據城鄉居民記賬調查,20*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的2.04倍,衣著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的6.89倍,醫療保健支出是農村居民的3.05倍,交通和通訊支出是農村居民的5.3倍,教育文化娛樂支出是農村居民的4.93倍。
從恩格爾系數看,20*年城鎮居民為30.6%,而農村居民卻高達41.6%。根據聯合國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50%-59%稱為溫飽;40%-50%為小康;20%-40%稱為富裕。考慮到世界各國社會制度和消費習慣不同,結合我市的情況,*年以后,全市居民生活水平整體基本達到小康水平。但農村恩格爾系數高出全國水平2.2個百分點,表明占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人處于較低階段,消費升級的空間還很大。該指標顯示:占全部人口80%以上的農村人口在20*年剛剛步入小康,而城市居民已在*年開始過著相對富裕的日子。
*
從消費結構方面也可以看出生活質量上的差距。詳見下表:
*
四、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雖然近年來*農民人均純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通過其收入的來源及結構分析,不難發現,增加農民收入的長效機制仍未建立,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仍然很多。
1、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大,農民增收效果緩慢
近年來,*農業結構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但調整的力度仍然不大,農民增收效果比較緩慢。2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295.77億元,占全部地區生產總值的24.6%,比重仍然偏大。20*年農民從第一產業得到的純收入人均2115元,比上年增長13.8%,大大低于純收入17%的增長幅度增收拉動作用不大。其主要原因是農業基礎薄弱、抵御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能力不強。農民從牧業得到的純收入人均321元,只占家庭經營純收入的13.8%。*漁業的發展雖然有長足的進步,但如何進一步發揮漁業的優勢,將水產業做大做強,增大對農民增長的貢獻度,仍是需要認真加以研究并為之努力的問題。
2、二、三產業發展滯后,所占份額不大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在于非農行業就業的機會不多?,F有的企業對農村勞動力吸納能力和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不高。20*年,*農民在本地域勞動得到的收入人均為399元,僅占全部工資性收入的43.7%;在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中,從二、三產業得到的人均純收入為2*元,也只占家庭經營純收入總額的8.9%。主要原因*農民家庭的二、三產業發展起步晚,規模小,效益低,農民從中得到的收入少。
3、經濟發展基礎差,城市化水平低
從地理位置來看,*距離發達城市較遠,接受輻射機遇欠佳,加之資源稟賦及交通等基礎設施因素的影響,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人多地少,工業基礎薄弱,財政較為困難是目前的基本情況。造成了對農業的投入不足、非農產業起步較晚的尷尬局面,缺少經濟結構調整及經濟較快發展的啟動力量。同時,城鎮化水平滯后(20*年城鎮化率31.6%),使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受到需求限制,阻礙了勞動力就業。加之鎮村企業發展不快,工業化程度較低,多數建制鎮仍處于小、散、低、弱狀態,吸納剩余勞動力的數量極為有限。調查資料表明,20*年,*農民在本地從事勞務的收入只占工資性收入的44%。
4、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不快,農村市場化進程緩慢
近年來,*積極實施以"龍頭帶基地、科技帶產業、項目帶園區、協會帶農戶、部門帶新村"戰略,狠抓農業產業化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效。但全市農業產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發育程度較低,產業鏈條短而松,諸多方面還有待完善,阻礙了農村市場化的進程。據有關部門調查資料顯示,目前*70%的農戶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是靠個體商販到田間地頭、農戶家里收購,20%的農戶通過集貿市場銷售,80%的農戶主要從個體商販購買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農資質量難以保證;近一半的農戶認為生產資料價格偏高。
五、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必須跳出農業看農業,從城鄉統籌、農業和工業統籌,農業和三產統籌出發,加大土地流轉、城鄉戶籍管理、農村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根據農民增收的階段性,要使農民在失去政策性增收的前提下,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就必須落實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1、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
應始終把"三農"問題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統籌考慮,充分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潛力,努力拓展農業和農村外部增收空間。要堅決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智力支持、增收渠道、減輕負擔、權益保護等方面務實創新,努力構筑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在全部免征農業稅的基礎上,切實落實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水稻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等政策。應加大財政用于農業支出的比重,逐步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同時,積極爭取金融組織貸款,支持和促進新農村建設。要把改善農民生產條件和生活質量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投資的范疇,改進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
2、用城鄉統籌的思路促進農民增收
用城鄉統籌的觀點來思考"三農"問題,是城鄉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通俗講,就是如何把"農民"變成"市民"的問題。為了徹底解決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發展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需要將更多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把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逐步解放出來,從而實現最終減少農民、致富農民的目標。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打破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加快了城鄉信息、勞力、資金、技術的交流,促進了城鄉互補和共同發展。同時,緩解了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規模經營。目前,外出打工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應創造新時期"*勞務大軍"的牌子,增強外出就業競爭力。
3、調整和推進農村產業和產品結構不斷升級
首先在保證糧食供給穩定的基礎上,面向市場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走優質高效的發展道路。大力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名、特、優、稀產品,積極發展綠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擴大名優農產品市場份額,擴大優質農產品在整個農產品所占比重,實現農產品由大路貨為主逐步向優質農產品為主的轉變,實現由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保證衛生和安全轉變;其次要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析和報告制度,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把農業和農民逐步引導到按市場需求定產的市場軌道上來;三是要加快種植、養殖、加工、儲藏、保鮮等先進技術的引進和開發,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業產業從產中向產前和產后延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提高農業的后續效益。
4、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等綜合素質
目前,農民素質較低的狀況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僅直接影響著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也影響著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壯大。因此,應盡一切可能保證農村義務教育所必需經費,提高基礎教育的師資力量,改善農村中小學的教學環境,讓更多的貧困地區學生能免費就近上學,并能完成基礎教育學業。積極探索農村教育機制改革,采用多種形式辦學,注重培育新型農民所需的知識技能,切實提高先進適用技術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特別是與農業生產和鄉村工業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加大對農村青壯年農民的技能培訓和教育,培養技術型人才,建立和完善農村科技推廣、咨詢和信息網絡,及時傳遞和運用科技知識與技術。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做好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村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要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強化保護生態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依靠科技進步及時淘汰破壞環境的落后農業技術,加強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監控,積極推廣節水、節肥、節能等農業新技術,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為農民收入增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6、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農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1)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其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鄉鎮政府應當著重強化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環境、為農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為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等三個方面的職能,把不應該由政府承擔的經濟活動和社會事務交給市場、中介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要堅守五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的底線,合理調整鄉鎮政府機構和事業站所設置,實現減人、減支、減事的目標。(2)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其重點是落實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辦學、各級責任明確、財政分級負擔、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發展,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措施,免除學生學雜費,規范課本等其他收費,堅決制止亂收費。(3)推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其重點是增強基層財政保障能力,縣鄉新的財政管理體制框架,要體現財權與事權相匹配,以事權定財權,體現財力支出向公共服務傾斜、向基層傾斜,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范專項補助,減輕基層財政負擔;繼續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改革試點,增強基層政府履行職責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4)推進土地征用和流轉制度改革。要嚴格區分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明確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權和征用范圍,完善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改進分配辦法,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要堅持家庭承包的基本經營制度不變,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轉接雙方本著實事求是、互惠互利、平等協商的原則,合理確定轉讓金;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利用和保護好林地資源,促進林農收入穩定增長。(5)推進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和市場建設,為農民增加消費提供便利。在組織工業品下鄉過程中,要抓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推進貿、工、農一體化,整合供銷合作社網點資源;積極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加快農資流通現代化步伐,建立健全農資價格監控機制,防止生產和流通環節隨意抬高價格,保證農民能夠得到各種政策優惠。要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要逐步調整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建立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執行預案、健全最低收購價啟動機制、補貼機制和監督機制。(6)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農村金融組織各有定位,功能互補的多層次農村金融機構體系;鼓勵多種形式的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吸收社會資金進入農村,建立起由農村信貸市場、農產品期貨市場、農業保險市場等所組成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改善農村金融生態,加強金融監管,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村金融基礎服務和監管體系。要以市場化等方式引導郵政儲蓄資金有效返回農村,解決農村資金“非農化”問題;以差別稅率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擴大經營,充分發揮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的作用;要積極探索包括小額信貸組織在內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形式,開發新的農村金融產品,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
- 上一篇:發改主體功能區規劃意見
- 下一篇:市農村經濟形勢分析